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现代电子媒介下审美新范式对文学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胡友峰
发布于:2017-06-15 共16548字
  内容提要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 这种异变引发了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走出异变的途径在于: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恢复文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功能;呼唤一种“尊灵魂”的文学创作原则。
  
  关键词: 电子媒介 审美范式 转型 文学镜像。
  
  在我们这个时代,电子媒介随着广播、电影、电视、 网络等现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得以蔓延,它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影响已经触及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 电子媒介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①那么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也必将伴随着新的话语符号和审美范式,并对我们的审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审美范式从古典的形象转向现代的影像再到后现代的拟像, 审美对象也从实体的审美对象转向了虚拟的仿像, 审美范式的转换直接影响到审美活动的建构。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审美范式?它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这种审美范式对文学又主持人语:我们这个时代,是电子媒介渗透的时代,是事物微化的“微时代”,更是城乡互动的审美时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一、审美范式转型:从形象、影像到拟像。
  
  《科学革命的结构》 是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于库恩提出了“范式”这一范畴。 库恩是从科学发展的视野来论述范式问题的, 他认为每一个时期科学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范。 范式就是通过某一具体的科学形态来引导当时的科学发展,如古代科学的经典范式就是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 托勒密天文学对中世纪科学来说也是一种经典范型,伽利略的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而微粒光学则意味着近代科学的发达阶段。 当代科学的范式则是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基的。 “取得了一个范式, 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 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②库恩在这里是从科学发展的视野来论述范式这一概念的, 一个新的范式的出现就意味着一种科学的革命。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某一时期也遵循着一定的范型, 这些范型构成了一个时期人们共同认同的规范, 范式在一定时期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共同体, 这些共同体有着共同的规范。 如科学家共同体、文学家共同体等。 而这些共同体的形成就意味着某一规范在其中的共同遵守。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 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 ”③落实到美学问题上,审美范式则是指在某一阶段某一群落中共同遵循的审美法则, 这些法则包括了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趣味等等。 而不同的时代,由于审美范式的更迭,审美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媒介作为信息, 其发展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现状密切相关, 特定的媒介会对特定社会的文化起到一种塑型的作用, 因而也对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美学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乃至决定特定社会审美范式的转换,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可以这么说, 媒介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审美范式的选择。 很难想象,在远古时代我们会欣赏电影,电影作为现代影像阶段审美范式的产物, 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出现。 因而, 我们在研究审美范式的转型时, 首先要弄明白作为信息的媒介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通过媒介的演变我们可以透视审美范式的转型。 根据媒介的演变以及审美活动的演化,我们可以将审美范式的演进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后现代阶段。
  
  1. 形像:古典阶段。
  
  古典阶段的美学是一种静观的美学, 康德美学是这种静观美学的典范,“审美无功利”思想贯穿着审美活动的始终。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古典时代的审美遵循审美无功利的范式,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时,与审美客体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对客体采用的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如果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看, 主体在审美无利害思想的指引下对客体的静观只会关注物体的外在形象, 而不会去关心事物的实际利益。 至于形象,在德文中“形象”也就是“图像”,也就是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的“显现”. 形象是有所指涉的,它所指涉的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事物---真实的现实及其外观。 从视觉角度来说,形象具有直观性,形象以外在的色彩、光线为依托,将物质的形体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让人们能从整体上把握物体的外在形态,“形象”从而展现在人们的视觉层面上。
  
  当然, 古典形像阶段的审美范式在时间段上的划分并不清晰, 往上大致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文字时期,向下则截止到 19 世纪初期,摄影技术的出现。 审美对象主要是一些以口语媒介和文字媒介充当载体的“形像”构成。 在这里的“形像”主要是指事物呈现在主体眼前的外在形态,因而此“形像”非彼“形象”,不是指中国古典文论早期所指称的观念的“意象”,我们知道中国早期的文论体系中的“象”(比如说《周易》中的卦象)是一些比较抽象之物,用我们的触觉、视觉或者其他感觉器官很难把握, 需要我们动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正如道家所坚持的“大象无形”,具有非常强的抽象性。 而古典审美中“形像”则非如此,它比较具体、可感,是一些具体实在的实像,不像“卦象”那样具有抽象性。
  
  上古时代出现的图腾崇拜是中国早期的审美对象,而这一时期的审美对象(龙飞凤舞、原始歌舞)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④。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作为陶器纹饰的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这些纹饰和图案被视为巫术符号。因此这一时期的审美主体在“看”中领悟到神圣的意味,这个时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时期”.⑤到了夏商周时期,主要的审美对象则是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 同时也产生了线的艺术---甲骨文,再到春秋时期的理性精神,现实主义的诗篇中蕴含着的“赋比兴”原则在《诗经》中广为使用,而《诗经》也是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 到了战国时期, 楚汉的浪漫主义思潮开始走向人们的审美视角, 屈骚传统对两汉时期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赋的大气雍容不得不说得益于楚辞。而魏晋风度则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期,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年代。 紧随其后的是盛唐之音,诗歌开始走向繁荣, 李白和杜甫毫无疑问是这一诗歌大潮中成就最高的两位“弄潮儿”,诗歌所体现出的音乐性的美, 不知让多少人陶醉其中。 宋元时期,山水画兴起,诗词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元曲这种俗文学也是人们的审美对象,到了明清时期,则是一个小说开始登台的时期,文学进一步俗化,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西方审美对象也经历同样的变化,从希腊时期的史诗、悲喜剧、雕塑发展到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都说明了在古典阶段, 人们的审美对象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外观“形像”上面。
  
  纵观中西古典时期几千年的审美对象的变化,一言以蔽之,无疑就是通过文字、语言和线条这些元素构成的美的对象---即“形像”. 对于形像的审美,我们更多的是“读”,通过阅读或者是和阅读相类似的方式“看”(理性的看)来进行信息的输入, 在大脑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解读画面,即“形像”. 对于这些直观之“形像”的审美的过程较为简单,即使是图像也只能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这种模仿和现代阶段的摄影术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是它的成像过程取决于人的再创造。 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以及图像作品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艺术家的眼脑手处于一种有机联系的自然状态。 ”⑥。
  
原文出处:胡友峰.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J]. 浙江社会科学,2017,(01):103-113+158-1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