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 年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 2 月 25 日在西安举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会上号召,大武术观涵盖内容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对于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小军主任认为: “大武术观”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1]。前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先生从“小武术观”和“大武术观”的对比出发,认为“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是小武术观,而“从武术的内层、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拳理和医理”才是大武术观[2]。本文中讨论的是高小军主任的“大武术观”。依据武术教学的实践,本文借用徐才先生的“小武术观”的概念,认为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只有切实践行小武术观的理念,大武术观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1 大武术观给武术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1. 1 大武术观的提出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大武术观”是在研究武术发展规律,研究文化、体育发展趋势,研究武术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崭新的武术观念。大武术观从武术的发展形成、武术的功能价值、武术的参与人群、武术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指出只有营造大团结、大空间,才能迎来大发展的道理。
“大武术观”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研究大武术观的热潮;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而又有志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人们正不断进入支持武术、参与武术发展的行列。在武术界,大武术观作为加强协调、促进和谐的思想基础,正引领广大武术从业人员从武术的全局和整体思考问题,营造大环境,建立大市场,迎来大合作,促成大发展。并且使人人都明白了“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的道理。[3]武术的运动特点和文化特色促成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等筑起了武术发展的大空间。只有在大武术观念的引领下,才能充分发挥武术多种多样的价值。在大武术观的指引下,武术发展秉承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发展武术,实现使大家武术为大家服务。
1. 2 大武术观对武术发展道路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
“大武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而且也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4]在武术发展过程中,以史明鉴,展望未来,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作用。大武术观对武术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武术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服从和服务于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1. 3 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
依据大武术观的理念,学校武术教育就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培养文武兼备有素养的人才。曾桓辉以大武术观为基础,学校武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教育设施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学校武术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开展全面的武术教育。认为大武术观是对武术全面、深刻认识的武术基本观点,是解决武术面临问题的逻辑起点,对武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自觉运用大武术观的理念来解放思想,思考武术教育,为武术教育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5]在大武术观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强调武术的教育价值,强调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武术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2 小武术观是践行武术行为的必经之路
2. 1 小武术观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小武术观就是“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就是单纯的武术技术的教学。大武术观指导下的武术发展思路,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些可以调动的因素,让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参与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中来,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武术技术这一本源。所谓“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已经上演了好多年,但同时也展示了武术技术的重要性。同样,武术比赛、武术表演、武术服装、武术影视等等都是以武术技术为基础的。
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身体的技击术、健身术、养生术。武术作为本我的存在,必须以自身技术特点为出发点和归宿。武术动作是构成武术的基本元素,武术动作所表现的技术,是武术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作为“健身防身”技术状态下的武术技术特点,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动作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太极拳的“随曲就伸”、“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技击技术特点。另外,在武术运用过程中,武德和武礼的规范,也体现出了武术的民族特征。但是,防身健身为目的的习练拳法的小武术观,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2. 2 小武术观是一切武术行为的基础
武术行为是指武术教学、武术训练、武术表演、武术欣赏、武术影视等,也就是围绕武术所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健身防身为目的的拳法练习的武术是这些武术行为的基础,缺少小武术观理念下的武术技术动作,武术行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有些武术行为不显示武术技术动作,但他仍然是以武术技术动作的存在为依托的。就如同技击是武术的灵魂,离开了技击,武术将不是武术了。
2009 年,武术专家们将武术重新定义为: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武术的新定义展现了武术的原本面貌,武术的这种本然的状态是一切武术行为的基础。
2. 3 小武术观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形式
武术教学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手段,武术技术教学是武术教学的主体,显而易见,武术技术教学是实现武术教育的重要和主要形式。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目标,学到防身自卫本领。
3 大、小武术观在武术教育活动中的辩证关系
在大武术观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强调武术的教育价值,强调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武术教育,武术文化得到普及和发展,不但启迪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的人格,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民族精神。[5]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武术教育的导向,其对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 学校武术教育从 1915 年武术被列为各级学校的课程[6],算起,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可是学校武术对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几何? “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依然存在,没有被喜欢的武术课,谈何培养民族精神? 因此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下的单纯的武术技术教学,是武术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理论,健身防身是人的基本需要,武术技术可以提供这些帮助。精湛的技术、巧妙的技击技巧绝对喜闻乐见,可是为何现实中的武术技术教学,不被学生喜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3. 1 贪大求全———虚无状态给武术发展带来的障碍
武术教育进校园,将近一百年来,在中小学一直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在武术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反常态现象”。我们武术教育的目标一直定在:强健体魄、培养民族精神的较高的高度。可是学校里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师,即使有武术教师也仅仅是教几个干巴巴的武术初级动作,技术动作做地如何暂且不谈,动作的攻防特点知晓吗?能给学生讲出来吗? 学生愿意跟着你学动作吗? 还是被动的机械模仿? 这样的武术教学,武术教育的价值又怎样体现,又怎能说习练武术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呢?
武术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的状况处于一种公开的尴尬境地,可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照样提出这样的目标: 强身、防身和培养民族精神。试想,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实真是一个荒谬的事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武术进学校问题是多年来学者和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虽经多般努力却一直没有显着进展。国家武术研究院与教育部体卫艺司联手,组织专家编创了中小学生武术系列健身操,于2010 年6 月通过综合评审,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同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 <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的通知( 教体艺厅[2010]8 号) ,要求“自 2010 年9 月 1 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 含特殊教育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7]就现在的开展状况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试想,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 那么多的人做那么大的努力,就是转变不了这个状况。这是不是证实了那句话: 武术发展于民间,来源于民间,也应该在民间发展,武术进校园就是一个错误?
3. 2 实用主义至上,导致民族文化虚无
小武术观强调武术技术的健身防身功用,可是日益凸显出来实用主义至上的民族,动作复杂多变的武术在时髦的域外技击技术动作面前逊色了———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跆拳道、空手道。
健身防身、简洁实用、项目规范这些特点为域外技击术增添了砝码。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仅停留在武术文献里和游走在民间,就是进不了校园。这般状态继续下去,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永远在校园得不到发展。
跆拳道是韩国的身体文化,练习相扑、柔道的人是常常成为日本人精神崇拜的对象,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有民族情感的中国人都要有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念。练习武术技术,了解中国技击文化,身体文化,思想文化,进而形成有中国特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武术,可以强身健体,成为体育的内容无可厚非。可是究竟是什么难倒了武术进校园? 又有什么可以将武术回归校园?
这两个其实都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是武术练习的特点,说明了武术动作比较难练,老师练好了,学生的练习难出效果,再加之中国教育重智轻体的观念,在中小学校长的眼里升学率是唯一的王牌,体育一直站在教育的边缘,体育项目有很多,体育教师没必要选择动作复杂又很难出效果的武术作为练习的内容。那究竟什么因素可以将武术回归校园呢? 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一个重视实用的民族,历史上,曾经“科举考试害了人,我们可以将计就计,通过考试再扭转过来”。在被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中国,考试的指向,尤其是中高考的指向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学生的未来。[7]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考试的制度将这一现象扭转过来,只要我们在中考和高考中增加武术考试的内容,肯定各中小学武术就会像篮球一样开展得如火如荼。可是,谁又给武术这个权利呢?
大武术观的理念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吗? 武术进校园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武术培养民族精神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武术工作者的笔端!
大武术观和小武术观的辩证结合,可以解决武术教育活动中出现的这些分歧和难题。依照大武术观的理念,希望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考试制度中,规定我们的中考和高考内容中武术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并计入总分。依照小武术观的理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忘本,技击技术是武术的灵魂,学校教育活动中,将武术技击技术比较完美地展现给学生,学生怎么会不乐学呢?
如此下去,学生在乐学的过程中,才能去体会武术的文化含义,通过武术教育培养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精神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大武术观试撬动武术大发展[EB/OL ].
[2] 传统太极拳需要高素质的传承者———关于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武术研究第二集)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23.
[3] 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工作报告( 2008 - 2011) [EB/OL ].
[4] 曾桓辉. 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再思考[J]. 中华武术研究.2011( 3) :4 -7.
[5] 曾桓辉. 大武术观视角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再思考[J]. 中华武术研究.2011( 3) :4 -7.
[6] 武术史.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