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以套路演练和竞技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在项目创编之初,曾起名为“太极娱乐球”后又广泛改为“太极柔力球”,这都揭示了这项运动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柔力球运动的发明就受到了太极运动的启发“,缓冲退让”的运动方式受到了太极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尽管太极运动对柔力球运动影响深远,但在表现形式上,直到 2005 年才经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仝保民等开创了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并创编了太极柔力球三十六式套路。
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以其行云流水的运动魅力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人加入到了柔力球项目的大家庭。其后,又创编了十六式、二十四式以及四十八式三套太极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时至今日,以这四套演练套路为主的柔力球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为更多人接受,丰富了柔力球项目的运动内容,但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中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柔力球太极风格套路演练当下的发展情况,并为其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推动柔力球项目太极风格演练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柔力球项目的形式内容,使其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2 柔力球项目的内容及分类
柔力球项目由白榕老师于 1991 年创编,在这 22 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项目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球类项目,它吸引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下,柔力球项目作为一个球类运动,在最初传统的隔网竞技的运动形式之外,逐渐发展出了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
因此,柔力球项目作为技能类的体育项目,拥有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两个不同的项群运动内容。而在难美性的套路演练中,依照不同的演练风格,还可以再往下细分为操类、舞蹈类、太极类、杂技类等不同的类别。在柔力球套路项目的比赛中,又分为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个主要的竞赛类别。在柔力球项目近年来的发展中,普及范围较大,推广效果较好,习练者习练的套路主要有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七套),全民健身系列套路(三套),飞龙系列套路(七套),太极系列套路(四套)等,2013 年 5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也正式推出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
在现有的套路中,由老年体协主要普及的老年体协推出的套路时间最久,在广大的中老年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由奥泊隆公司创编的飞龙套路虽然历时不久,但推广力度大,范围广,也拥有众多的习练者;由仝保民、王体帅、华雪创编的太极系列套路也在柔力球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些套路中,太极系列套路以它独特的太极韵味,将太极拳和柔力球基本技术完美融合的套路动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套路借鉴了武术项目中太极拳的创编结构,按照段落小节的形式,以左右移动的路线为主,将整体动作内容按分为不同式,按柔力球套路演练的要求配合沉稳、大气的配乐,构成了太极系列套路。太极系列套路节奏行云流水,没有八拍的动作节奏顺序,并且在套路的教授以及学习过程中也以段落或动作式为主要单元,区别于其他套路按照八拍教学。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系列的套路都以操和舞蹈类动作为主,按照八拍的节奏将不同的技术动作分节整合,配乐也多采用旋律比较优美、欢快的歌曲,在表现风格上追求整体套路的优美。
3 影响太极类套路发展的因素
3.1 太极类套路的特点
柔力球运动充分吸收了太极拳“化力”的运动思想,以“弧形引化”为核心运动技术,尤其在柔力球运动的套路演练中,整套演练圆润连贯,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运动的柔美。而在太极类套路中,不仅从柔力球运动的本身继承了“弧形引化”以及各种基本技术,保留了运动连贯、优美的特色,并与太极拳的技术动作相结合,充分吸取太极拳手、眼、身、神的要求,运用了太极拳的动作规范以及对意、气、形、神的锻炼要求,在讲究动作规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呼吸和意念的配合。相较传统的柔力球套路,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在柔力球柔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整套动作的沉稳大气,真正体现了太极“刚柔并济”的要求,也因此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在健身价值上,柔力球对老年人颈、肩、腰、腿等关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高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控制体重、降低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太极类套路更加注重气和意的锻炼,对习练者的心境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而在文化价值上,太极类的柔力球套路充分吸收了太极思想的精华,不仅是内在思想理念和价值观,还是外在的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都与中国古代宝贵的太极哲学做了巧妙的融合,不仅体现了太极的文化,还具备柔力球自身的文化价值。
3.2 太极套路的发展现状
3.2.1 太极类套路在比赛中的发展现状
太极系列套路作为现有的规定套路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系列,在现有的大型省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的比赛中,都被列为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近年来的柔力球赛事,规模比较大的,受认可程度比较高柔力球专项全国赛事包括有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的全国柔力球大赛,以老年体协为主要支持的“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皇岗杯”全国老年人柔力球交流活动等;国际专项赛事有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澳门两岸四地柔力球邀请赛等。由表1 可以看出,全国柔力球大赛、晋中柔力球国际交流大会等都将柔力球太极系列套路列为每届比赛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在“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等赛事中也曾几届被列为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虽然太极系列套路还没有像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成为所有比赛都会选用的规定套路,但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各大赛事的高度认可。
在竞赛组织方面,太极系列套路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但就近两年运动员的参赛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如表 2 所示,在今年举办的全国邀请赛上,规定类太极套路的队伍数量要明显少于老年体协套路的参赛队,而自选太极类套路的参赛选手也明显较少。而回顾 2012 年的首届全国柔力球大赛,一共有全国 18 个省(区、市)的 36 个代表队 300 多名运动员参加,参加太极类规定套路比赛的队伍同样屈指可数,而集体自选类则没有队伍选择太极类套路参赛。在单、双人项目中,有少部分运动员选择太极类套路,而且选手平均水平较高,通常都获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2013 年“久久星”全国邀请赛中年组个人自选项目金奖靳泉玲老师就是采用的太极类套路参赛,澳门第五届两岸四地柔力球赛单人自选冠军侯胜才老师同样也是采用太极风格的演练套路参赛。仔细分析历届比赛的数据,不难看出,偏向太极类套路的选手年纪相对比较年轻,柔力球技术及身体素质条件较好。尤其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虽然参赛运动员较少,但各位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太极类风格的参赛套路。
3.2.2 太极类套路日常推广的发展现状
太极类套路自 2007 年创编出现开始,就广受球友们的喜爱,吸引了一大批球友参与练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太极套路是各队日常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大部分的球队都会经常练习太极类的套路,不会习练或者偶尔习练太极类套路的球队所占比例较小。
而在太极类套路的练习中,主要以规定系列套路二十四式的练习人数最多,受认可程度最高。二十四式套路在太极系列的四个套路里面,动作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是以绕环和绕翻技术为主,杨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是动作优美,相对简单易学。同时二十四式套路创编时间较早,推广力度大,是四个套路里面普及率最高的一套。因此绝大多数的柔力球队都以二十四式太极套路为主要的太极类套路练习项目。而在太极系列套路的推广方面,出版了整套太极系列套路的教学光盘和书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太极系列套路的培训班。2013 年的培训班就选择在了 6 月份第五届“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结束后第二天举办,这样不仅方便了广大球友培训学习,也给全国各地球友的赛后交流提供了机会。本次培训班有吸引到了包括新加坡、香港、云南、贵州等地的近 200 名球友的参加,而且参加培训的球友多为各地代表队的教练和骨干球员。而各地不同队伍之间球友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太极系列套路推广普及的主要途径之一。
3.3 影响太极套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套路的难度水平
柔力球太极类的套路在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上都融合了太极拳的特点,同样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屈膝圆裆、气沉丹田”的要求,在以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太极拳中的云手、白鹤亮翅等动作。步型上也加入了武术中的弓步、马步、虚步等基本步型。除此之外,太极系列规定套路在套路结构上也以太极拳的套路结构为基础,分为八段,动作方向以左右方向的位移为主。可以说,太极类套路是将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太极拳的动作规范、动作结构、演练风格都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影响太极类套路普及与发展的因素中,套路的难度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套路难度的各维度中,动作规范及演练风格两个方面被认为难度较大。就现行最广的太极系列套路二十四式为例,整套动作的柔力球技术动作以基本的八字绕环、正反绕翻等技术为主,单纯就技术难度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在动作规范方面,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统一,太极柔力球套路亦是如此。但大部分习练者,尤其是初学者对持拍手的注意力占的比重更大,很难做到在完成柔力球技术的同时兼顾各方面准确的动作规范。而在动作结构中,整套动作编排除五六段的动作是用上步旋转的动作按照菱形路线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容易带来方向上的混淆,其他段落都是直线位移,每一式的动作之间的连接规范、流畅,难度适中。而在演练风格上,太极类柔力球套路要求练习者在表现出柔力球的柔美兼顾太极拳的沉稳,要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而大部分球友不具有太极拳的基础,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对细节和节奏的处理不够正确,很难“刚柔”兼顾,不能完全展现出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演练风格。部分中老年球友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低桩等练习方式追求对太极韵味的诠释,造成过度的运动负荷,违反了中老年球友们以健身为主的练习目的,不利于身体健康。
3.3.2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师资力量
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与普及过程中,好的教练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太极套路必须通过他们这一中心环节传播到广大的柔力球爱好者中。而一名好的教练在掌握了好的专业技术,除能深刻理解太极类套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从事各队柔力球教学任务的教练,其年龄在 50—60 岁的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经验足,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中老年的练习群体中,身体素质较好,能比较快的学习和理解套路,是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的中坚力量。而 30 岁以下的教练人数较少,年轻教练充满精力和活力,对教学充满热情,并且学习能力强,是太极类柔力球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而这一年龄阶层的教练匮乏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初期重视中老年群体的推广有关,但长此以往,将出现教练断层,不利于柔力球项目未来的整体发展。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方面,各队教练员的柔力球专业技能水平较好,普遍拥有5 年以上的球龄,能熟练掌握柔力球的各项基本技术。但大部分教练员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太极拳,对太极的理解不够,在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上有待加强。同时在教学技能方面,现有的教练员学历以本科为主,从事教育专业的人员较少,对教学及训练的理论方法掌握不够,在科学教学、科学训练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高教练员的教学技能也是推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以至柔力球项目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3.3.3 组织管理及推广
由于柔力球项目创编时间晚,普及和推广的年龄层相对单一,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的开展起来,自身的项目体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体育总局尚未批准成立关于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目前主要参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及管理的官方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参与柔力球项目较早,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针对中老年体育群体,在规定套路上主要以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为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近年来也逐步重视柔力球项目的发展,为柔力球项目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规定套路的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了飞龙系列套路以及今年最新推出的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可以看到,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缺少管理机构的支持,在普及力度和推广的效果上于其他两个系列的套路存在差距。在太极类套路现有的推广中,主要以球友的之间的交流和爱好者自发的学习为主。其中太极系列规定套路的创编人仝保民,在保证每年至少开设一次全国范围的培训班外,也经常与各支球队定期展开交流,辅导教授太极系列规定套路。此外,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的柔力球队也对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比其他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更加具备太极“刚柔相继、圆润连贯”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
(2)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练习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球友数量众多,但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作为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很少,高水平及年轻运动员更偏向选择太极类套路,并且能取得不错的运动成绩。
(3)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对中老年球友来说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动作规范和演练风格上。球友普遍接触太极拳运动较少,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演练风格的诠释上存在差距。
(4)从事柔力球项目教学的教练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年轻的教练员;现有教练员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能力,但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5) 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推广中多以球友的交流等“民间”行为为主,缺乏组织管理机构的支持,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效果不佳。
4.2 建议
(1)重视对太极类套路自身优势的开发,尤其是其观赏价值及文化价值,将其作为资本,利用大型表演活动和比赛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并开发器械、音像等相应的商业价值,促进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降低套路难度,在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法,在学员充分掌握技术及动作规范后,再强调整体的协调统一,加强学员对太极文化的理解,提高球员的专业智能;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在注重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方法,为柔力球项目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4)成立权威的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争取管理机构对太极类套路发展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推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全伟.太极柔力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恩荆等着.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孙明和. 武汉市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石健东,梁 风,陶意敏.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51-52.
[5]郑薇娜,王 宏.项群比较视角下柔力球套路难与美的特征及创新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