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它起源于我国山西省,是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副教授白榕先生于1991 年发明创编的 , 在创编之初他吸收了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并参照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的场地、规则方面的合理内容逐渐摸索而成。1992年柔力球正式推出,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
1994 年柔力球被列为第 3 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95 年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的评定和认可。2002 年柔力球开始向海外传播。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太极柔力球由默默无闻到走出了国门,无不表现出柔力球运动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练习者。作为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只有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目前,对柔力球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大众柔力球的功能价值性方面,而有关整体发展与战略性研究很少。如今柔力球运动所面临的参与运动群体的老龄化,传播途径、发展方式的单一化等诸多的现实问题严重地影响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文章力图就柔力球运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未来定位做进一步探讨,为该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柔力球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1.1 柔力球发展史与现状
上世纪 90 年初代柔力球的推出就得到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认可和批复,完成了“自下而上”的论证过程。1994—1996 年由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联合举办了 5 期“太极柔力球”短期培训班,1996年柔力球被列为第 3 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柔力球正式推广和普及始于 1999 年,由中国老年体协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把这项运动引入到中老年群体。2002—2010 年在中国老年人体协大力推广下,柔力球运动成为一线大中城市中老年社区、公园以及广场体育的新亮点。如今柔力球运动逐步遍及全国 30 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近 200 万中老年柔力球爱好者。由于种种原因,柔力球至今还没有成立全国性专门机构(如中国柔力球协会),在推广和传播中又缺乏行政部门的引导,这对没有群众基础的新兴运动项目来说,其发展自然受到一定的限制。2002 年柔力球开始在海外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却被西方人接受和喜爱。如今,这项运动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柔力球专业协会。
其中,以日本和欧洲普及得最快,活动规模也比较大,2006 年 9 月和 2007 年 10 月,2008 年 8 月和 2009 年10 月在日本大阪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比赛和两届国际邀请赛,掀起了日本柔力球运动热潮。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在青岛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派人员来中国接受培训。2006 年 10 月和 2007 年 9 月先后在德国和奥地利举办了两届欧洲太极柔力球锦标赛。2007 年 6 月和 2008 年 7 月,在澳门举办了两岸四地邀请赛。各项国际以及地区间的赛事成功的举办加快了柔力球运动国际化步伐。
1.2 柔力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2.1 传播群体的老龄化和传播途径的单一化 在中国老年体协推广下,柔力球开始得到传播和普及,逐步在一些城市的老年群体中掀起了柔力球运动的热潮。如今中老年人是柔力球运动的主要群体,占柔力球总人口的 80% 以上。同时,由于国内柔力球还没有成立自身专门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中国老年体协组织下的各地中老年体协也是目前其推广和传播唯一途径。众所周知,老年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其各方面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再加上我国各地区条件差异较大,致使不同地区中老年柔力球开展情况差异较大。2002 年以来,虽然在中国老年体协组织下先后举办了 9 届全国老年人柔力球比赛、表演及相关的柔力球培训班,但参与的多集中于北京、天津、武汉、南京、深圳等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的老年群体。柔力球老龄化传播的单一化也导致国人产生了“柔力球仅仅是一项适合老年人运动”的思想误区,如,刘占锋对柔力球运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武汉市高校调查后结果显示:“有 59.75% 的大学生认为柔力球这项运动适合老年人运动”。[1]可见,这种思想误区制约了柔力球向青少年学生的传播。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2]一项运动的校园普及化程度是衡量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大青少年学生更是推动新兴运动项目发展的生力军,新兴民族柔力球运动更需要各类学校的推行和普及。
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北京、武汉等少数城市 20 多所高校及少数中小学开设了柔力球项目,很多在校学生甚至体育教师还不知道这项运动。由此可见,如何走出“柔力球仅仅是一项适合老年人运动”的思想误区,让柔力球顺畅地走进校园是解决柔力球群体的老龄化、传播途径的单一化现状关键。
1.2.2 大众柔力球与竞技柔力球发展的不平衡《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推动作用。竞技体育也必须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才能保持其生命力。[3]竞技柔力球与大众柔力球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缺一不可。对于新兴的柔力球运动来说,要走向市场化就更需要协调好其大众性与竞技性的关系,既通过大众柔力球的普及来提高大众柔力球的整体运动水平,奠定其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竞技柔力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反过来通过举办多层次竞技柔力球比赛来促进大众柔力球的普及和推广,才有利于柔力球运动项目的长远发展。回顾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十多年来,国内柔力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以中老年大众柔力球健身、娱乐、表演为主,除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老年柔力球比赛”外,柔力球运动还未走进我国五大综合型运动会的行列,竞技柔力球的路途显得漫长而遥远。可见,发展竞技柔力球,健全各类竞赛机制是柔力球运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 柔力球的理论研究缺乏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有赖于理论,没有科学理论支撑,没有探索和争鸣,就没有创新和发展。[4]对于一项还未成熟和完善的新兴运动来说,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从“中国知网”检索得出:自 1994 年由李小斌、白榕等第一篇《太极柔力球及其基本技术 ( 上 )》,至今相关柔力球方面发表的文章共 90 篇,如表 1 所示。从文章发表的年代分布可以看出:柔力球理论研究从 2006 年才开始逐渐得到关注,近 5 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79篇(包括学位论文7篇,会议论文8篇),在核心(北大中文)刊物上发表 4 篇,分析发现:1)研究内容重复而浅显;2)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3)研究领域狭窄,还多停留于其本体属性和功能性(包括文化内涵、健身医疗功能)等。可见,柔力球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于柔力球运动实践,这对于一个需要快速发展,亟待突破的新兴运动项目来说显然不尽如意。
2 对柔力球未来发展的定位
2.1 重新审视柔力球的命名
2.1.1 命名的重新审视是柔力球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切新生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新兴项目柔力球运动也是如此。柔力球初创时之所以用“太极柔力球”命名是因为创世之初白榕老师从太极拳动作得到启发,吸纳了太极拳“柔性”用力和圆弧运动的方式而得。如今的“柔力球”运动已远远超出创编之初所命名的“太极柔力球”自身概念范围,其内容、功能以及表现形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1)其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太极拳”,如传统武术(醉拳)、民族舞蹈及杂技技巧等也渐渐融于大众健身柔力球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2)运动种类上也呈现出操类、套路类、传球类、游戏类、隔网对抗类等多样性;3)医疗、健身、娱乐、休闲、竞技、表演等价值功能逐步得到开发。可见,“太极柔力球”之命名显然不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2.1.2 命名的重新审视是为了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项目设置主要是建立在西方体育文化基础之上,并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普及。虽然在倡导体育无国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只有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民族体育才能真正的成为世界的。如今一个运动项目要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只有在至少 4 个洲 75 个以上的国家开展的男子体育运动项目 / 分项和至少在 3 个洲 40 个以上国家开展的女子体育运动项目 / 分项才能被列为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从中国武术漫长艰辛的奥运之路深得启示,柔力球运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就必须走以“竞争”为灵魂,以“公正,公开,公平和客观”为理念的发展之路,以科学量化标准来衡量成败才能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虽然柔力球运动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体,但要让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去接受理论深奥而又形而上的《周易·太极》文化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过于强调柔力球中的“太极”文化,用深奥的“太极”来诠释“柔力球”显然不适合其国际化进程。
2.1.3 对柔力球命名及归属的问题 目前,柔力球一直以创始之初的“太极柔力球”来命名,对其归属的定位还未达到共识。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近5年发表的有关“柔力球”
文章统计显示:以“太极柔力球”命名的 60 篇,用“柔力球”之名 3 篇。可见,人们对柔力球的用名多停留于其创始之初。如今 , 柔力球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其创编之初的“太极柔力球”概念范围,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柔力球的命名和归属呢?首先,要认清柔力球运动的本质属性:“柔力球”是一项“柔性”用力的“球类”运动,即以“柔性”用力为动作特征,运用“迎”、“纳”、“引”、“抛” 等 4 个弧形引化动作来完成的球类运动,虽然它吸收了“太极拳”用力之“柔”和动作路线的“弧形”特点,但它是始终是现代球类运动发展的产物,应归属于球类运动而不是“太极”的分支。其次,从其它球类运动的衍生而类推,如排球运动衍生出的“气排球”、“沙滩排球”、“软式排球”一样,柔力球从创始之初的“太极柔力球”,发展到如今的“舞蹈柔力球”、“技巧柔力球”(目前还没有人这样提)等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其它形式,这都是柔力球的发展和衍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柔力球运动基础之上融合了其它动作技巧,使柔力球运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得以不断充实。因此,对初始“太极柔力球”命名需要进行重新审视,明确其从属,疏理其“枝干”,建立一个标准、规范而适时的结构体系,对进一步拓宽柔力球未来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柔力球运动发展定位
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民族体育是现代体育之母,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体育要为世界体育运动做出更大的贡献,得到世界的尊重,就必须在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把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柔力球运动是适时发展而出现的产物,它不仅吸纳了传承数千年以“和”为核心的中华太极文化元素,同时也柔和了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球类文化的精髓,是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结晶。因此,无论是竞技柔力球还是大众柔力球,未来国际化发展之路是其必然趋势。从大众体育角度来说,目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一切体育项目都源自于人们生活,与健身、休闲、娱乐、游戏、表演、祭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兴运动项目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它的传播有着不确定性。只有被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所接受,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运动项目才有可能演变为国际大众体育项目。如现代高尔夫球就是源于 15 世纪的苏格兰牧羊人的击石子游戏,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风行的高尔夫球运动。18年前,柔力球创编之初是为青少年拳击运动辅助训练而设计的接抛游戏,在发展和传播中逐步演变成一种集健身、休闲、娱乐、游戏、竞赛及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适合各种年龄、性别的大众运动项目。如今,由于柔力球有着表现形式、运动场所及价值功能等多样性特点而被传播到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柔力球是一项适宜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广的国际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
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主要建立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腊,以航海和对外贸易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古希腊渔民在商业风险和海上漂泊的冒险生涯中铸就了他们征服自然心理特征。因此,以“竞争”为灵魂和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特点。
竞技柔力球是一项从隔网对抗的球类运动发展而来的竞技运动项目,它参照了羽毛球、网球等场地、竞赛等规则,有单打、双打等比赛形式。与其它隔网球类相比,竞技柔力球更表现出球速快,球路多变,落点刁钻。另外,柔力球运动一改传统的“撞击式”
击球方式,球拍与球接触时间延长,隐蔽性动作增多,从某种角度上说它超越了网球、羽毛球,有着更多、更复杂的技、战术特点。所以说竞技柔力球是一项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更能展示出以“竞争”为灵魂的西方竞技体育本质特征。[8]因此,竞技柔力球的发展定位应以奥林匹克运动为目标,不断完善其场地、竞赛等各项规则标准,逐步建立国内外竞赛体系,加快竞技柔力球国际化步伐。
3 结 语
无论从竞技体育角度还是大众体育角度,有着东西方体育文化特色的柔力球运动均不失为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运动项目。然而,由于国内柔力球推广体制不健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柔力球校园化推广、竞技柔力球机制的形成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因此,逐步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其运行机制,把握好其未来发展方向,使其快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这既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也是柔力球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占锋 . 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开展困难的原因分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 2009, 25 (2):84.
[2]周伟良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247.
[3]晓 利 , 灏 宁 . 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 中国体育报 , 2000-12-19(3).
[4]周西宽 , 周 鉴 . 体育基本理论若干问题探析体育学刊[J]. 2002, 4 (9): 3-4.
[5]张彦哲 .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J]. 大家 ,2010, (6): 145.
[6]黄兴平 , 陈 佳 , 李恩荆 . 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增 ), 2007, 30 (11): 348.
[7]薛晓媛 . 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 2003, 39 (9): 4.
[8]李风琴 . 浅析太极柔力球运动[J]. 搏击·武术科学 , 2009, 11 (6):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