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具特色的拳种流派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是中国武术的显着特点,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几千年的历史和传承使得武术形成了繁多的拳种和流派.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进行的"武术整理挖掘工作"中初步普查证实,仅源流有序,技术和理论成体系的拳种就有一百二十多个.每一拳种或流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很多拳种流派都有徒手和器械的套路、对练套路和使用散手等练习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这些拳既讲究形体动作规范,又要求内在精神传意,整体上展现内外合一的特色,演练时或体现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或突出体现某种攻防技法;或以一种练习方式突出某种拳术思想和劲道;或模仿某种动物的搏击特长和形象;或再现某种历史人物而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攻防击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同时,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另外,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着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习.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因此,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繁多的拳种流派和简便易行的丰富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技击类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这些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内容在吸引大量爱好者的同时,也为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职业、兴趣的人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从中均能选到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并极易成为终锻炼身体、防身自卫的体育手段.如此广泛的适应功能只有中国武术繁多丰富的内容才能具备.
2 中国武术的所有练习内容都是以技击为核心,但是以"假设性"的攻防练习为主,这一特点使武术具有"体用兼备"的功能
古代军事斗争的需要,使得武术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手段,其技击特性服务于战争中的杀伤、制服对方的直接需要.其目的在于用最有效的积极方法,迫使对方瞬间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作为今天体育性质的武术,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色,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国外技击类项目的技击体系,是以在一定规则限制的擂台上击倒对手为主要目的.可以说主要是以"用"为主.而从我国武术的整体上看,以"练"为主的特色十分明显.大部分民间传统拳种的传统练功观念是想要练基本功和单势;后练拳、器械套路;练对练,然后才能进入"拆招",讲究用法.另外,每个拳种流派虽然都讲"攻防技击",但由于门户偏见、地域因素以及故弄玄虚等陋习的影响,而使得其中很多技法都把突出门派特点放在首位,而把是否符合实战规律的要求放在第二位.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使得武术中大量的内容仅适合个人"面前无人似有人"地单练.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因素限制了武术擂台技击术的发展.但这种"假设性"的练习正是中国武术的又一特点.
纵观武术的丰富内容和训练思想,我们认为间接为技击这个核心服务是武术的独到之处.武术的内、外功练习主要是用于提高人体的抗击打能力.单人练习的拳、器械套路中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丰富的内容,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经常练习武术套路的练习,可以提高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身体各个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身心均得到全面锻炼.另外,武术套路运动十分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非常有益;其中还有直接用于实战的技术,但从技击角度看,套路的练习主要功能是培养在实战中所需要的灵敏、协调的专项素质,对练套路虽为假设性练习,但其中不乏符合徒手或持械实战规律的内容,亦可培养练习者的攻防意识;像推手就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技击对抗.推手时要求双手在不间断的接触练习中,通过接触点体察对手劲力大小和方向,并伺机化解对手,对培养实战中需要的人体神经末梢对外力变化的敏感度和辩虚实的战术意识有独到之处.上述练习中有些内容既有技击趣味又安全,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练习者的攻防能力,因而吸引练习者长期练习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现在开展的武术散手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以擂台的形式出现.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一致.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使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虽然规则限制了一些用法,武术特色不尽明显,但却体现了实战搏斗的规律,短时间内就可以提高练习者的搏击能力;各拳种和流派的"散手"虽然在擂台上难以发挥威力,但由于方法巧妙和专攻要害部位,以及练习者长期练习所形成的"整劲儿"和攻防意识,在真正的防身自卫中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上述内容体现了武术"体用兼备"的功能.但"体"是主要的,"用"是"体"的自然结果.这种存在方式是中国武术独具的又一功能.
3 体现中华古朴之美是武术的外在特点,塑造中华民族神韵之美是武术的又一功能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要领、训练过程,还是拳理律法、道德规范,都能折射出我国的古典民风和民俗习惯.个人自练武术时要寻找山清水秀之地,在练习中静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同归自然古朴没的自我享受.在武术表演和套路竞赛中所展示的独特姿态造型、鲜明的节奏、形状奇特的武术器械和服饰,体现着武术对"形"的特有要求.而浑厚的劲力和沉着冷静的表情以及饱满的精神有体现着武术对"神"的要求,"形"与"神"的兼备而体现出武术特有的传统古朴之美.武术对"形"与"神"的具体而细致的练习要领和要求,可使习武者通过长期练习后,在身体姿态,举手投足之中具有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神韵之美.
4 重文化的传承和修炼人的品行,此点既是武术的特点又是武术的功能
国外技击类项目亦有对人的行为规范之要求,带有各自较浓厚的民族色彩.传统武术中有"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理"之说,很多老拳师视拳理为生命.也就是武术文化是以保密的方式引起习武者的注意和追求.武德是中国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约束人弱点作用.练武术对人的意志品质是多方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身体的疼痛;常年有恒,坚持不懈地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心理枯燥感,在反反复复中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比武中遇到强手要克服消极逃避的本能,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习武者在长期的练习中,在武术本身的吸引和武德的约束下,在疲劳、乏味与内心坚持忍耐、肌肤痛苦和保持内心安详平和的矛盾抗争中,培养着自信、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面临苦难、危险而保持内心从容等中华民族主要的心理素质和情操.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武术家都是在不断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和技术的完美.古代人们崇尚武德,今天的社会要求习武者成为见义勇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时还要求习武者要把武术技术精益求精的研习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内修的功夫.
武术的这一特点和功能,所有的习武者均要在习练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对于外国的学习者,无疑会使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统美德的影响.
5 "形简而意深"是武术的内涵特点,因而武术具有体现中国传统的功能
国外技击类项目的技术和理论是围绕能否"实用"这一主题的,因此其技术和理论的比重是基本相等的.而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在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功用一直为统治者和人民群众所重视;又由于中国人包罗万象"多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使武术中渗透进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家们把中医的基础理论作为祛病保健、认识人体薄弱环节及练功关窍、穴道的理论依据;把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八卦、天人相应等说法)作为创编技术体系的思想方法;把兵法作为认识攻防规律和运用战术的指南;把宗教(佛、道等)的一些思想作为习武终生追求的境界等等.可以说,中国武术的内涵是深邃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学者来讲,可引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重视,起到积极继承的作用;对于外国的学习者而言,武术无疑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6 小结
综上所述,上述中国武术的特点和功能在武术的不同技术和理论内容、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体现是有所侧重的.而中国武术的特点和功能与国外同技击类项目相比,特点是鲜明的,中国武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更为世界所瞩目.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