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实现中国梦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回归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7 共5683字
论文摘要

  1、 “中国梦”的由来

  2012 年 11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回顾中国的历史兴衰。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距今已 2000 多年的汉朝被许多人称之为那一时期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强大帝国之一; 唐朝是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那时时世清平、文人辈出、四方安定,是治国的理想境界;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走向了衰落; 至 1840 年鸦片战争的屈辱,中中华民族也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在经过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奋斗之后,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 武术文化的回归传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因素

  (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既是传统武术的德行思想,也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敢无畏的胆力,浩然的正气,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爱人的热情及自我意志的实践。武谚有:“欲学技,先学不动心。”意思是学习一门拳术,必须专心致志而不能朝三暮四,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即学艺必得一门精,习技必得一门通。在武术的每一拳术里都有其独到的技术方法和深奥的拳理。要确定好专一的目标,树立坚强的韧劲,由浅入深,才能达到功夫纯正的程度,这是对每个习武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习武者的品质规范。中国武德思想极为重视“勇”德。孔子讲“勇者不惧”,就是要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思想,影响着武术道德思想的形成。习武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高尚行为品德。武德思想通过武术的继承、传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武者的社会生活方式,塑造了习武者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 它不仅表现在能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处事态度,而且还表现在积极地面对人生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以及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朴素行为和爱国、爱家的民族气节。激励习武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修筑完美人格正是武术道德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梦”的根本目标、实现途径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主流精神。

  首先,“中国梦”的根本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本身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彰显。

  因为,这个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自立、自信、自强,国家昌盛和民族文明进步的充分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增强自信,持之以恒、遇水迭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等,也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指导,和衷共济、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结果,更是当今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科学选择,因此它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因为爱国就意味着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而自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奋发图强;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主流精神的体现,凝聚中国力量也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 13 亿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奋发有为,这种团结的力量也正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结果。

  (2) “天人合一”既是传统武术的体用思想,也是民族复兴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最终形成。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自然的直接反映。

  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观是历代武术家们在继承哲学、医学、养生思想等基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形成的“顺于自然”的养练思想。

  一方面,它包含着天地之自然现象对习武者人体活动和生理变化的一种支配作用; 另一方面,习武者又从武术的技击技法入手,积极地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体的潜力,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是,人一方面在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应主动地锻炼自身来调节人体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人体内与外的种种生理、意识的协调和平衡。中国武术重视实践知识,重视人体运动的科学方法,重视从自然生态即动植物和人的生长、消亡过程中发现自然规律,从而树立了以技击技术来锻炼身心,延年益寿的主动适应自然、社会,协调人体内外的人类可贵的行为活动,并从直观上升到抽象,形成了独特的健身养生思想。

  “中国梦”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是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是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自然基础;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发展都必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因为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类社会和谐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梦所强调的五位一体发展方式是在对我国 30 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

  (3) “重义轻利”既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品格,也是民族复兴的人格宗旨。武术的义利观有两种态度: 一是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舍生取义。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史上,宋代岳飞的“精忠报国”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二是“侠”义之举在广大的平民百姓心目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位置。

  人们崇尚行侠仗义的风范,赞美劫富济贫、锄暴安良、惩恶扬善、打抱不平的侠肝义胆的“英雄”。正是如此,人们把武侠人物精神常看作是中华武术的思想精髓之一。常言说“无武不侠”,说明武术与侠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武术思想和观念上反映得非常明显。由此可见,重义轻利既是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能舍生而取义,又是以惩恶而扬善为社会尽义务和责任所形成的武术思想中的鲜明品格。

  “重义轻利”也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人格宗旨。因为“重义轻利”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人格基础。只有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努力为中国梦保驾护航。***指出: “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党的干部,就要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13 -2017 年工作规划》,成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可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反腐倡廉”有着压千斤的作用。自然“重义轻利”的高尚品质成为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

  党的十八大强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复兴是从全球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民族的本土身份和意识主体,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向世界传达和谐的中国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为建构复兴民族的具体内容提供了素材,也必然是民族复兴集中展现的文化力量,是民族复兴大力弘扬的传统文化,更是民族兴起的文化新潮,可以说,民族的复兴坚持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3、 武术回归传统的路径寻绎

  ***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然而,作为武术人,要从“武术梦”做起,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弘扬尚武精神,凝聚武术人的力量。

  3. 1 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目前,武术已经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下出现了文化危机。受西方体育影响发展形成的竞技武术,不仅丢掉了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而且遗失了传统武术文化的韵味。竞技武术只是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既使得到了国家体育相关部门的推广,但它并不是武术文化的主体,传统武术才是真正意义需要发展的武术。参与竞技武术的大都是一些运动“精英”,他们只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一部分,武术的真正发展基础在民间。现代市场经济,使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扬受到了极大制约。只有立足于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才能解决传统武术文化回归的瓶颈。

  3. 2 弘扬尚武精神

  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案,广州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都说明如今社会存在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弘扬尚武精神在当今社会已是燃眉之急。武术的技击价值决定了武术在现代社会的自我防卫功能。它不仅可以防身制敌、见义勇为、防患未然,还可以提高习武者的灵活性和随机应便性; 通过系统训练,也可以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公安建设。在这样一个治安还没有达到真正改善、形势还很复杂的现代社会,尚武精神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习武者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攻防技击技术的同时,也必然能提高技击对抗的能力和水平。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尚武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中武术传统的核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它应该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崇尚勇武为特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崇尚勇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向上、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各国之间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交流。在这样的时代,部分人的国家意识可能变得淡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刻事不宜迟。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伴随着中华的崛起,武术文化的发展也会蒸蒸日上。积极向上,见义勇为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向上、见义勇为精神的弘扬,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国的建设、经济的飞速发展,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感动中国栏目中,一个个见义勇为、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激起了人类心底的“道德良知”,呼唤着人类内心的“真善美”,广为社会传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冷漠无情、贪生怕死的行为却时有发生。2014 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就是当代社会人内心的真实反映。可见,弘扬尚武精神,形成见义勇为的风气,是回归传统武术文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方向。

  3. 3 凝聚武术人的力量

  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技术传承,习武者不仅需要有积极性,还要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继而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促进武术的伟大复兴。“封建君主集权体制决定了武术传承形态上的宗派性,强大、统一的行政控制与封建君主集权制所形成的官僚统治、血缘传承、种姓制度等影响极其深远,武术中的宗派等级思想就是这些体制的变相反映。”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素质的限制,武术家视“武术”为绝技,一般不传外人,采用家传、族传或宗传的方式,自然使古代武术交流活动只局限于宗族亲朋之间,摈除门户观念的交流微乎其微,武术的开放式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时至今日,这种宗派之争仍随处可见,派别之分、师徒之争还时不时出现在各种比武大会中,严重阻挠了武术绝技的发扬与传承。经常伴随某一人的离世,一门功夫就此失传。这种狭隘的宗派观念违背了现代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思想,对回归中国武术文化极为不利。所以,要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必须凝聚所有武术人的力量,打破传统的封建宗派观念,以武会友,团结合作,为回归传统武术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回首武术昨日的百卉千葩,武术人总有那么一股心劲,要重归中国传统武术的辉煌。遗忘过去意味着背叛,回顾历史并不意味着全盘效仿,传统犹如血脉,不可割断。作为华夏文化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的中国武术,守护着华夏文明,解读着历史兴衰。因此,回归武术传统主流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岗.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 : 75 ~78.
  [2] 常卫国. 最伟大的梦想———研读***总书记关于“中国梦”战略思想论述[J]. 党史纵横,2013(7) : 4 ~8.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 8 ~39.
  [4] 温力.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8) : 5 ~10.
  [5] 赵岷,李翠霞. 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J]. 体育文化导刊,2006(1) : 29 ~31.
  [6] 老子. 道德经[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7] 冷溶.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J].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 : 7 ~ 8.
  [8]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