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外显的“形”和内化的“神”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7-01 共3269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形神兼备”已经是众多中国传统文化所属的一个共同特点,其中,绘画、书法、舞蹈、武术等对形神兼备的体现更是最为明显。晋代着名画家顾恺之曾将“形与神”的概念运用于画论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着名论断,其中“以形写神,而空其对实,全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也。”就是他所主张的重神但不轻形,其认为神似需由形似达到,所以形象必须生动、到位,精神才能与形相得益彰。中国武术自然也吸收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从技术的演练还是艺术审美等方面同样遵循着“形神论”的说法。如古拳论中所云: “形不存,神则灭; 神不在,形必死。”也正是因为如此,武术技术的习练要建立在“以形传神”这个“形”的基础上,以此作为依附的手段,从而逐渐过渡到表达和追求内在的神的目的。

  2 外显的“形”是中国武术内在的“神”所寄托的依据

  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有如通常我们所见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舞蹈一样,外在的形体动作是直观展现思想情感的“输出端”,大众之所见,而内在的心灵情感是透过形体表达的“输入端”,大众之所感。所见的“形”与所感的“神”融通,才是完美演绎一段有共鸣的生活情感的前提。同样,中国武术也是通过外显的“形”与内在“神”的相互依存才得以完整的体现,故拳彦有云“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形不存,神则灭”,而中国武术内隐神韵的表现所寄托的依据就是武术外显的“形”.

  司马迁曾说: “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从传统哲学的角度认为形是神之舍,神以形存。清代乾隆年间的苌乃周认为,“形者,手足官骸也”,与现在所说的形一般包括肌肉、筋骨、躯干、四肢等构成的形体无异,而武术中形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静止形象,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包括腾空瞬间的造型、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以及整套动作的结构形态等,具体的表现如“八法”: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首先就是以人体外形的手、眼、身、法、步作为锻炼的基础,然后再讲究‘精气神’.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反映出武术的技击意向、运动节奏、劲气势态和风骨神韵。此外,如拳彦中载八卦掌“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从“形神兼备”的角度来看,八卦掌中的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神即“行步若趟泥,两臂似拧绳,走转如推磨”.行步时如同“趟泥”,双臂运动时如同“拧绳”,身法“走转”如同“推磨”,有着这样的“神”的内驱演练出来的八卦掌便变会给人产生一种“行走如龙”、“动转若猴”、“转换似鹰”的直观感受,其所要表达的“意”就是“如龙”般的行走,“若猴”似的动转,“似鹰”般的换势。中国武术中这种“以形传神”、“以形达意”所表现的武术内核的意识与精神,都是通过对外在形体动作的象征比喻,从而揭示动作所隐含着的某种内在意蕴。

  3 内化的“神”是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所体现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与“神”历来都被认为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荀子说: “形具而神生。”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隋唐五代时的范缜提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 形之与神,不相异也”.“形”质而“神”用,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形神关系的认识。清代的苌乃周认为“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随通也。”现代学者张立文认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是由心的思维器官所产生的机能以及客观世界的主观想象。”而武术中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它可以是流露在外,充滋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隐,含蓄深沉的。”形与神的关系,是武术运动中人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外显表达的“形”是“神”的载体,内隐潜藏的“神”是“形”的灵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中国武术中的“形神兼备”最终指向以“神”为主,因为“神”是主导武术动作形体表达的内驱动力与灵魂,我们在习武过程中,开始练的只是“化形于外”的肢体语言,其后的内练才是武术的精髓。孙禄堂的《拳意述真》中也说道,“练拳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由此可见,对武术技术动作的习练和修为,首先是要建立在形之上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逾越外形,由外向内、由表及里,实现由“形”到“神”的升华。

  4 “内外合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整体体现的关键

  武术追求内外和谐的技术特色是其区别于只追求外在身体协调的各类体育项目的主要特色,受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武术中的协调却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高度---“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里的“内”和“神”主要指通过外在的形体运动所表达的内在心神意气。“外”和“形”主要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所组成的外在形体动作。所谓形神兼备,不仅是指技术动作要合乎规格、优美、舒展,而且要在一招一式中表现出武术特有的神韵、气势。用孙禄堂的话来讲就是习武练拳,“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 外面形式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是故见其外,知其内,城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者也。”

  从武术技术演练的视角看武术的“形神兼备”,就不仅仅是武术技术动作讲求“手、眼、身、法、步”的形体动作规范和注重“精神、气、力、功”的传神达意。而应该如武术家蔡龙云先生从演练者表现的角度指出的那样: “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才能够使演练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动作透射出一副格斗的意象。而武术套路演练中所体现的“形是动作的攻防技法的外显,通过运动员的形体来体现,是构成武术套路的物质基础,而神则是武术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即技击的精神与意识在套路演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武术的内涵与神韵。形是基础,是对武术动作技击技法的外形模仿,神是对内在技击精神的掌握与体现。”

  武谚曰:“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以形传神”就达到了武术演练的重要要求,讲求神韵、气势、气质。从艺术审美的视角看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也就不仅指习武者在演练中表现出来的开合吞吐、钻翻起落的形架招式,以及攻防意识、劲力发放与动作招式相浑然融契后产生的一种活力和神韵,而应该带有审美思想去“以形传神”.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武术运动之所以被人们誉为立体图画,无声的诗篇,运动的雕塑,优美的舞蹈,就是因为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善于巧妙地把全部精神彻底地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发之于内而形于外”.一方面,中国武术的“形美”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定势造型,动作的动静起伏、拧转开合等直观呈现,还有依托某些拳种的技法特点得以体现,如八极拳通过身体的顶、挘、崩、靠,体现的阳刚之美,太极拳表现出形体的绵柔之美等等。另一方面,中国武术的“神美”则以形为载体,通过技术动作的虚实转换、攻防进退、刚柔相济等带有技击意识的表达,以“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的气势,“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的节奏,“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的象形取意,展现一幕幕带有诗意意蕴的战斗场景。

  通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这种“内外合一”的锤炼,武术所表现的美不仅是外在的形体美,更是通过整体展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形神气韵”才是对武术所表达的整体美的全方位概括。

  5 结语

  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是用外显的“形”来呈现内在的“神”所要表达的意蕴,同时用内化的“神”来丰蕴外在“形”的表现。因此,武术技术动作是需要外在的形体动作为基础,没有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同时,如果武术技术动作只停留在表面的形,那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意蕴的形体“摆设”,毫无韵味、毫无内涵可言。所以,“要做好一个武术动作,既要工整、规矩,注重形美,又要了解动作的用法,表现动作的意识,以求凸显其内在的神韵.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所要呈现的技术身法、艺术审美才能由内到外、由形到神得以完整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理论基础[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44.
  [2] 张立文。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59.
  [3] 郭志禹。 武术形神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 3) :1 -6.
  [4] 华烨,杜七一。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形神关系及其基础[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 4) :54 -55.
  [5] 李修平。 论武术动作的神、心、形、体[J]. 山东体育科技,2000,22( 1) :33 -34.
  [6] 王岗。 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