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象形拳与五禽戏关联研究综述与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57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象形拳与气功五禽戏特点对比探究 
【第一章】象形拳与五禽戏异同分析引言 
【第二章  第三章】象形拳与五禽戏关联研究综述与方法 
【4.1  4.2】象形拳和五禽戏象形的比较 
【4.3】象形拳和五禽戏仿生的比较
【4.4  4.5】象形拳和五禽戏健身的比较 
【结论/参考文献】五禽戏与象形拳健身比较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功法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代表。是中华古国所特有的,它们有着完整的传承体系以及神奇的功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

  主要从象形拳和五禽戏“动作原理”与“锻炼功效”方面着手去查找国内研究现状相关文献,并参考象形、仿生、健身理论等的研究。检索过程中,根据这些理论进行了资料的采集。通过中国知网,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象形拳”“五禽戏”进行文献检索。

  2.1 关于象形拳的研究综述

  象形拳是中国武术拳法的鼻祖,先出现象形拳而后才有其他的拳法。皇帝相传是“人首蛇身”,他在和炎帝作战时就能驱使熊、罴、貔貅、虎参加战斗,而皇帝也就是以有熊氏为姓。人类古老的文化形态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密不可分。远古宗教都以武舞来表现自己的信仰。《说文》记载:“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4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在原始社会中,武舞在部落中占据着最重要地位。在狩猎、战事前后,人们都要以武舞的方式,激发战胜敌人的勇气。在现代的一些原始部落风俗中,我们还可以寻到武舞与武术之间联系的踪影。如:云南的纳西族的名为“东巴跳”的祭神武舞就是许多人拿着武器在一起狂舞。

  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三人操牛尾以舞”的记载,《尚书?尧典》中一个名叫“虁”的首领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5意思就是敲打石鼓,模仿百兽跳舞。这些就是象形拳的原始形态。但是真正以形象拳法命名的是少林象形拳。明代少林寺就有了以“猴”为模仿对象,以“击”为主的猴拳。王士祯的《嵩游记》便有:“中有为猴击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6.经笔者整理发现历年来关于象形拳的研究集中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从美学方面描述象形武术。司红玉的《从视觉文化缕析象形拳美的根源》[1]一文中认为象形拳是强调“内视”的文化,它的特点恰好能够反应我国的传统文化,其特点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象形拳意境的“内视”:立象以尽意。二、象形拳的审美指归的“内视”:物我合一。三、象形拳带给人们一种审美的快感。四、以“游戏”的形式带给观众“内视”亲昵感。从而让人们进入到一种物趣盎然的审美状态中。张峰的《象形武术的美学阐释》[2]中提到:象形武术是先辈依据“象形取意,立法为拳”的思维方式创立编排的一类特殊的拳种的总称。从审美的角度上看:象形拳是先辈们的一种艺术创造,是自己心得体会,也是先辈拳家智力化、文化化的结晶。他们把动物的美与人体的形态美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美在象形拳中得到了很好地融合。象形武术的魅力在我国多元文化的衬托下,散发发出异样的光彩。让演练者、观众都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第二方面,是从身体思维、文化符号角度研究象形拳。在闫民,邱丕相的《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符号:象形武术》[3]这篇文章中认为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产生与传承都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承载着中国武术人对技击的思维方法。民族文化载体的典型代表者----象形武术,蕴含着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象形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古人超前的创造。模拟动物的身体形态,提取动物意之精华,以意传神,使之成为各类象形拳的核心结晶。它携带传统的思维方法,体现精神文化。象形拳法用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身体观、技击观。

  张峰的《象形武术·身体·思维符号》[4]这篇文章中认为:象形武术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身体符号,从象形武术中可以看出国人身体动作、思维方式所蕴含的身体价值观、文化观。远古时的图腾与原始狩猎生活所遗留下的类似痕迹如:古岩画上的远古人手拿武器或者身穿羽饰的形象,以及马王堆出土的画在帛上的导引图等,都可以看出人类创造符号并且使用符号的过程。

  第三方面,从传统文化方面研究象形武术。乔建国在《试论传统文化与象形武术》[5]提到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门派众多,拳种林立。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明清时代的象形武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传统武术和武术理论的最终成型添加了最光辉的一笔。象形武术不仅仅是明清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还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为象形武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供其滋养的沃土。

  还有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哲学的吸纳,儒、释、道精神理念的融合吸收,及其象形养生理论、思想的借鉴都是象形武术能够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程大力的《论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影响》[6]认为象形武术与图腾都是源于古人原始思维下的自然崇拜。最早象形武术活动是和图腾崇拜活动融合在一起的。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产生、形成起了强化、推动的作用。说人们通常都是从仿生学的角度说各类象形拳术,认为象形拳术主要都是因为人们模仿某些动物的神态、捕食、搏斗技巧和特征而产生的。但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只取其“意”而不必像其“形”.人与动物有明显区别,没有动物的尖牙俐齿、锋利的爪子,不是四肢着地。注定造成了人的主要攻击方式是手握成拳。因此只取“意”不像“形”.

  第四方面,站在仿生角度研究象形武术。王开文的《武术仿生与象形》[7]提到象形取意、以意达神、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产生并发展的有效方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就是通过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神态与人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擒纵格斗、保卫猎的方法。远古人将动物的姿态用手舞足蹈表现出来,就是兽舞。他分别用猴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来论证象形拳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动作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他认为仿生就是象形武术的基础,武术仿生与象形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密不可分。

  刘鹏在《略论武术与象形》[8]认为在我国武术形成与发展中,象形的主线始终贯穿于其中。不论器械、拳术还是功法或者散手,从形成、发展直至今天都是学长利用与象形模仿密切依存的。汉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有影响力的初期象形武术。之后,在中华武术的长期演变与进化中,象形武术才不断的得到增长完善和丰富。象形拳虽然追求外在形态的相似,但绝不只是单纯的生硬模仿其外形,而是要以“形”为基础,以形显神,最终达到形、神合一。

  2.2 关于五禽戏的研究综述

  五禽戏是通过对五种动物的动作的模仿演化而来,是中国重要的健身功法之一。“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都是对五禽戏的称呼。它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五禽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备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帝王统录》引《教坊记》云:“……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7《吕氏春秋?古乐》亦云:“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8”这些“舞”便逐渐发展成导引术。1984 年初在湖北的汉墓出土的《引书》,以及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都能证明秦汉时期的古人就是用导引术治疗病和健身。《黄帝内经素问?导引方法论》记载中原地平而湿,“故其病多瘘瘚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古人认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谓之导引,有宣导气血,锻炼肢体,疗病健身之功效。五禽戏是流传范围最广的,健身效果最明显的导引术。《后汉书?华佗传》云:“……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猿),五曰鸟”10.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导引术中的宝贵遗产,把健身养生功法系统化、完善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现有的资料、文献上看,《养性延命录》是最早用文字描述出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的,它是由南北朝时期着名医生陶景弘所编写的,由于南北朝与东汉末年的时间间隔不是很长,大约 300 年左右,因此陶景弘所描述的五禽戏具体动作也被认为是最为接近华佗原创的。后来明代周履靖所着《夷门广牍·赤凤髓》、以及清代曹无极编写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席锡蕃创作的《五禽舞功法图说》 等着作里面描述的五禽戏不仅仅用文字还配以插图,图文并茂的详细的描写了五禽戏。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了符合现代人健康、审美的需要和五禽戏的科学发展,在 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健身管理中心还以流传下来的五禽戏各个不同版本为蓝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创编了《健身气功·五禽戏》[9]新功法。

  五禽戏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很多以五禽戏为基础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都是以“五禽”为基础,再结合自身的想法,加以创新编排而来。有注重上下肢体运动,以通气活骨,健身防病为目的的外功型五禽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健身五禽戏;还有模仿“五禽”的神态,如眼睛、表情等,重视内在意念锻炼,以意导气,内气运行为主的内功型五禽戏,例如五禽气功图;还有以刚劲为主的,重视技击、防身,例如五禽拳、五禽散手;也有以柔美暗劲为主的,注重动作姿流畅优美,内含暗劲,而且是以舞蹈的方式出现的,例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等。

  五禽戏作为流传范围最广的健身功法,五禽戏的创编原理与健身机理一直为人所关注。如虞定海、王敬浩在 《华佗五禽戏创编的文化机理及其现代健身意义》[10]一文中认为在天道自然观念的影响华佗才以动物为原形创五禽戏的;阴阳气血等医学理论是华佗创五禽戏的理论基础;五行观念是华佗创五禽戏的依据;以平和身心为手段创出了五禽戏,为后来的健身养生功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刘革在《论东汉华佗五禽戏的养生机理 》[11]这篇论文中站在养生机理的角度认为五禽戏这种功法与藏象、经络学说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他认为五禽戏可以调节心、调节气、调节形,调心要使心达到“虚”“静”“明”;调气能够平衡内胕、气血的各种生理功能;调形能够使内外合一、调理阴阳、加强气血运行。

  除此上述所说,关于五禽戏健身养生方面的研究也特别多,例如何宜忠、郑德梅的《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健身养生作用》[12]认为: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熊戏”对老年人的肠胃、关节以及平衡能力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并且,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戏”还能壮健力量,从而使之达到健体养生、防病治病的效果;还有何宜忠、周锦锋的《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猿戏健身养生作用》认为“猿戏”能够增强肌肉与神经反应的灵敏性,能够使大脑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得到放松,按摩心脏,促进血液循环;还有何宜忠、肖嵘的《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鹿戏健身养生作用》[14]认为:“鹿戏”能够强筋健骨、强腰补肾,增强腰背部肌肉的力量,对颈部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 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的脂肪沉积、脊柱畸形等症有比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还能够防治由阳虚引起的一些虚寒等症;还有司红玉在《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养生之道》[15]结合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解答了五禽戏的养生机制。从五禽戏的调心、调气、调形三个方面以及任督二脉、手三阴阳经这两大类经脉方面解释了五禽戏的养生之道,使广大群众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便能够更好的吸引以及动员更多的人来投身到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气功活动当中来。

  关于五禽戏对人健康影响与治病防病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吴向科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为例》[16]一文中认为:(1)进行“健身气功·五禽戏”的锻炼可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2)对提高握力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提升效果明显。(3)能够明显降低安静时的心率。还有崔勇胜、虞定海的《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一文中证明:习练五禽戏中老年女性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有良好影响;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田炳午的博士论文《五禽戏对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17]认为五禽戏习练能够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提升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降低其跌倒风险。降低体重与体脂百分比,使下肢的力量与反应速度增加,患膝无痛关节活动度提高。

  到目前为止,对五禽戏与其他专业重合的研究不多,只有寥寥几篇:如司红玉的《探析“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美》[18]从编排的形式美、配音之美、追求“心灵自由”之美以及体现的生命意境等方面,结合较师的言传身教、独特见解、和自己练习的感悟等,探析五禽戏一些深受欢迎的美的表现形式。

  卢红梅的《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效果的实验对比》[19]一文中为了证明五禽戏、八段锦在运动中的锻炼效果,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证明出如果根据适量运动的原则进行习练,能够完善练习者的心脏功能,提高习练者对疾病的免疫力。

  此外,刘宇星的在《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意、劲、韵》[20]中论述了五禽戏中每个动作在不同阶段对意念、劲力以及神韵的要求。

  2.3 关于象形拳与五禽戏关系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对象形拳与五禽戏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比较少。

  运动乃是生命的需要,经常参加运动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以及健身的目的。由综述可以看出关于象形拳的研究都集中在对象形拳的美学、传统文化以及仿生等方面,对象形拳的健身方面研究甚少。而对于五禽戏的研究都集中在健身、养生方面。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以象形拳中的虎形、猴形、熊形、鸟形与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虎戏、熊戏、猿戏、鸟戏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及国际互联网 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包括象形拳、健身气功、仿生、健康方面等有关书籍,并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检索,同时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此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1.2 专家访谈法

  采用面访调查、走访、电话访问等方式,拟对长期练习象形拳、五禽戏的练习者和仿生学等方面的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有关的理论,以便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1.3 比较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整合,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梳理后,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与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