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环节,共识别出 5 种失效模式,包括运输作业缺乏配合、需求预测准确度低、信息系统故障、制造商与物流中心缺乏有效沟通、物流中心与零售商缺乏有效沟通。其中,运输作业缺乏配合,风险值 6.17,排名第 12,产生的原因是冷链中不同运输模式缺乏共同的标准,以致在冷链系统不同阶段中,由各自物流主体决定作业模式与温度控制标准,没有统一的控制标准,造成效率不高,甚至难以做到全程温度控制。需求预测准确度低,风险值 6.97,排名第 7,由于销售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造成零售端预测准确度低,通过长尾效应,使得后端的物流中心、制造商,产生更大的订单预测误差、造成存货失控、配送延迟等现象。冷链的信息沟通不畅,如制造商与物流中心、物流中心与零售商沟通不畅,显示冷链中信息即时沟通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未能及时反馈,而造成失效。
(5) 外部环境
在外部环境中,共识别出 6 种失效模式,包括油价上涨、环境保护要求、物流技术、政府法规的限制与要求、道路拥堵和自然灾害。其中油价上涨,风险值 6.78,排名第 8 ,油价上涨造成运输成本高涨,对于耗能的冷链配送,构成经营管理上相当大的挑战。而受到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影响,环境保护要求也成为冷链主要风险。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于 1997 年 12 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各国政府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除了日趋严格的有毒物质排放控制,对于 CO2排放的控制,也考虑将其纳入法规,而物流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并且排放大量 CO2,将成为冷链物流业者必须正视的问题。物流技术对于物流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适当导入先进物流技术,除了可以提升效率外,也可提供 PTST商品更好的保存条件。面对日益严重的道路拥堵,使得冷链系统产生更多不确定风险,因此也被识别出。从以上结果可知,冷链过程中温度控制、商品储存管理成为冷链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显示冷链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符合冷链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严格温度管理的要求。作业流程不当、订单内容复杂、上下游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油价上涨、环境保护要求都成为主要失效模式。对于管理者而言,应将有限资源,投入于高风险失效模式,以进行改善。
2.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发现,本研究归纳失效模式所产生的后果,主要包括温度失控、延迟配送、缺乏信息分享、环境保护与成本等,因此本研究针这些后果,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1) 温度失控
温度失控意味着在配送过程中,商品储存环境未能维持恒定条件。由于温度对于保障商品质量关系重大,尤其是 PTST商品,失控程度轻者商品失去风味、降低功能,严重者产生腐败,商品完全失效。温度失控引起主要原因是对商品专业知识不足、储存不当、设备故障。由于物流中心需要处理的商品种类繁多,对于每种商品所需维持的温度,可能无法充分了解。
商品储存温度并非是越低越好,必须视商品种类来定应该储存于合适的温度下,以冰淇淋为例,一般最佳储存温度为 - 15 ℃至 - 25 ℃,温度过高会造成冰淇淋溶解,但温度过低则会造成冰淇淋坚硬,严重影响风味。
商品在物流中心、配送车辆中,因储存不适当,可能造成储存空间内空气循环不良,一端温度可能过高,另一端温度则过低,产生温度不均匀现象。某些特定商品不能存放在一起,如海鲜食品与药品类,否则可能会发生交互感染、受潮现象,影响商品质量。此外商品在配送与储存时的温控设备故障,也是主要风险因素,虽然定期保养,可以解决部分失效问题,但对温度监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也是解决的主要办法。
(2) 配送延迟
配送延迟是指商品无法在计划预定的时间到达,对于冷链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就物流中心而言,配送延迟可能进一步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冷链中订单执行时间太长,进而影响到冷链配送系统的信誉;就制造商而言,由于商品保存期限有限,延迟的配送意味着较长的配送时间,商品的质量可能下降,其失效的概率也会增大;就销售商而言,缩短了可供商品上架陈列的销售时间,减少了销售机会。
引起配送延迟原因,存在于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的道路拥堵、零售商指定的配送限制条件、物流中心作业流程不当等。配送限制条件为配送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包括严格的配送时段、紧急的配送等,会影响正常配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零售商有限的卸货设施,使得配送车队必须排队进行卸货作业,使配送车辆延迟返回物流中心;另外零售端特定的配送模式与时段,减少了物流中心配送的弹性。有限的储存空间,使得物流车辆必须进行密集的配送,由于配送条件限制,会产生配送车辆与司机的等待,进而产生连锁反应,这都会导致物流成本上升。
(3) 上下游整合弱
冷链过程的上下游连结着许多物流组织,主要包括信息与作业整合两个层面。就信息沟通而言,信息整合弱,也就是整条冷链信息透明度低,主要失效效应包括订单预测不准确、上下游欠缺沟通等,造成存货失控与配送效率低、成本上升等现象。分析其原因,冷链中信息缺乏透明度,由于信息沟通方式不当或缺乏标准的沟通模式,导致沟通效率低。就作业层面而言,许多作业不规范,例如商品保存温度设定不同,除了造成商品温度控制标准不一、影响质量外,上下游各单位不同的作业模式,也造成配送过程衔接不好,影响配送效率。
(4) 环境与成本要求
受到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上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更加严格,根据 Stern (2006)报告指出运输作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14%,其中陆上运输约占整体运输的 3/4.由此可见,物流活动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而近年国内燃油价格中包含的税收比例越来越高,将促使业者更加注重节能的投资,此举将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预见的未来,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冷链物流作业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供应链全球化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复杂与长距离的物流过程,对于易腐保鲜商品的质量与安全,构成重大挑战,冷链物流过程充满许多潜在风险因子,造成物流系统失效,导致商品变异损坏,甚至造成商誉损失。因此,如何进行事前失效预防管理成为重要的管理问题。
本研究结合 FMEA 与模糊推论,建立模糊推论专家系统,针对冷链中潜在失效模式,进行风险值推论。研究结果发现,冷链过程中温度失控为最重要失效模式,显示冷链系统中,如何维持温度的稳定性成为冷链管理首要问题;另外研究结果也指出,冷链物流上下游缺乏统一的作业标准,信息不能即时、有效沟通,成为造成冷链系统的主要失效模式,因此建立冷链物流的作业标准与信息分享机制,成为提高冷链绩效的重要途径。同时,近来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因此冷链物流行业应认清这种形势,重视节能减排问题。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改善冷链绩效的参考:
(1) 建立标准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可以减少商品流动时间,减少失温的机率及电力的耗费;正确的作业标准则可以降低错误机会,确保商品的信赖度。冷链过程可能跨越多个物流伙伴使用多重作业模式,若能制定整个冷链共同标准,例如拟定上下游间商品交验方式与标准,制订相同商品保鲜方法与条件,则可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2) 整合信息冷链中许多商品具有季节性与易腐性,经常发生促销、囤货、退货与报废等情况,因此面临产销不协调、销售信息不透明问题,信息的透明度、即时性、正确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整合上下游混合作业者,以提升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这样一来对存货的调节更有弹性,将会降低风险,此时适度导入信息技术,建立整合信息与分享系统,例如冷链成员共同导入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模式,便可以减少销售预测误差、降低库存、提高整体冷链绩效。
(3) 控制温度保持商品鲜度与质量是对冷链的极大考验,商品从制造商、物流中心到商店上架销售,长期配送期间温度控制,对于商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近来许多研究探讨导入先进的温度控制技术,如 RFID 结合温度感应装置,以提供监测、警示、保温的功能来保证商品质量,进行温度控制。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冷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冷链物流作业过程中隐藏的危害因子和风险中,温度失控、延迟配送与信息整合程度低为最严重的失效模式。研究中还发现节能环保问题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这一结论给冷链物流失效风险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