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我国物流业快递业务量、能源消耗和目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物流业存在能耗大、企业未落实碳排放测量、缺少绿色创新技术设备、国民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通过研究德国的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和德国现有物流运输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政策,笔者发现德国针对碳排放量最大的运输业在车辆、货运路线、仓储、分拣、节能等目标方面都作出严格的规划。因此,文章以德国DHL物流公司的绿色管理经验和实践为例,同时借鉴德国发展物流园区的优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物流管理建议,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绿色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 快递业; 能源消耗; 物流园区; 德国DHL;
1 引言
绿色物流即为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项标准为起点的物流服务,是包括运输搬运、装卸分拣、快递包装、信息化流程,使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物流活动。[1]
2 我国物流业现状
2017年我国邮政局发布《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3]2018年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中提到要坚持包装标准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的目标,逐步选择低克重包装材料,逐步建立绿色供应体系,推进包装回收再利用。[4]绿色物流理念转变和技术研发、政策指导和落实将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我国物流业务量现状
由于我国物流业的数据主要体现在快递业务量上,所以现以快递业务量代表物流业现状。快递业是指物流公司通过海运、陆运、空运等方式,对国内外的快递件进行揽收、运输、分拣、派发处理,对公司客户以点对点的方式服务并尽可能快的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快递业务量也逐步上涨。根据国家邮政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快递业务收入实现6038.4亿元,同比增长21.8%[4]。
2.2 我国物流业能源排放现状
物流产品输出主要依靠交通运输。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5%,2017年物流费用总量与GDP比率为14.6%,比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出60%,比印度高出26%,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36%。据2018年费用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总费用偏高,其中交通运输费用为3.1万元,同比增长8.3%,占总费用的一半[5]。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物流运输量巨大,且在此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也不断攀升。
2.2.1 影响能源碳排放因素
2016年物流运输业能源总量达到39651万吨标准煤,在五年间能源总量呈现逐步上涨的趋势,其中煤炭消耗量最大,其次为汽油、燃料油、电力、煤炭[7]。由此可见,物流运输能源碳排放主要受到煤炭、汽油、燃料油影响。2018年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标准》[7],虽弥补了绿色物流标准空缺,但内容缺少强制指标性标准,着重在运输车辆标准、载重标准上作出限制,缺少物流运输能源使用和排放标准。因此出现虽有核算标准和指标,但难以落实的情况,运输能源在总量及个量上没有大幅度下降趋势,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2.2.2 企业绿色物流运输能源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运输能源技术,一是集中于绿色物流包装在使用方式和回收方面的研究。在京东、顺丰、圆通等大型物流企业规划中,关于运输能源消耗仅限于通过运输货物车辆规定减少能源消耗。二是中国各城市距离较长,物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引发出在途运输时间长、运输费用高、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加之陆路运输、海运、空运等运输方式衔接度不高,运输货物过程中出现多次转运、分拆重装检验等流程,导致路线重复和无效运输,出现物流网络化覆盖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
2.3 我国绿色物流现状
我国绿色物流目前解决的方向集中在快递包装上。在快递业中,包装数量2407亿件,呈现大幅度增长,其中包括快递运单207亿枚,塑编制带31亿条,塑料袋82.68亿个,胶带169.85亿米,相对于2016年7类快递包装中有6类同比增长超过45%。[8]
据《2017年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9],快递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快递包装如纸箱、塑料胶带等无法回收产品都以填埋和燃烧的方式处理,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污染,仅有1/4的快递包装使用循环材料,循环纸箱的再利用率不到50%。为降低包装污染,我国多家物流公司,如京东、菜鸟、顺丰等均采取绿色服务,如共享快递箱、奖励性质的“回箱计划”等措施,但出现了共享快递箱被客户私自扣留,“回箱计划”无人响应等问题。在全国每年上百亿的快递数量面前,这些方案均收效甚微,快递业务量增长导致快递垃圾排放量急剧攀升与小部分举措不相匹配,包装回收利用率低,客户绿色意识缺失使得我国绿色物流业发展的步伐缓慢。
2.4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分析
2.4.1 能源消耗大导致污染严重
中国物流业成本高,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偏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货车百吨千米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7]我国平均能源消耗量比发达国家均高出4%~8%,尤其是柴油消耗量。
2.4.2 未落实碳排放测量体系
我国虽在2014年颁布《快递服务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行业标准[10],但各物流企业并未按照此方法测算运输业碳排放量,也未公开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把时间和资金投放到绿色包装的研究上,在部分落实后也并未起到较大环保效果。
2.4.3 国民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物流企业在新形势下相继推出绿色包装的“回箱计划”等环保活动,投入巨大的回收箱、可循环包装等绿色产品,但由于国民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出现私自拿走环保箱、继续大规模使用未经降解的塑料胶带、纸箱、泡沫纸等行为。
2.4.4 物流企业缺乏绿色技术设备
国内着名的物流企业如顺丰、圆通、中通等虽都有将绿色发展作为年度战略目标,但受到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并未取得成效。相比发达国家物流企业每年都会将部分资金和政府补贴投入到绿色技术研究和设备更新,技术包括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利用物流信息化研发出行车辅助系统、车载信息系统、新纳米技术绿色包装等,同时会定时更新车辆加装空气动力设备。而我国物流企业除绿色包装技术研发外,在仓储、分拣、货运等方面均未进行技术研发,在物流设备上除去少部分实验区运用新能源汽车运输短途货物外,也缺乏更换新型货车系统和设备。
3 德国绿色物流管理现状
德国作为欧洲物流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其绿色物流发展对德国物流经济起到了带动性作用。德国物流基本上已经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独立的复合型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形成了如DHL、DPWN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其物流技术、信息网络等都具有借鉴作用。
3.1 德国绿色物流标准
德国物流业从法律法规上规范了行业发展标准,从碳排放量最大的运输业开始制定规范,《道路货物运输法》《货物运输和物流行动计划》等都明确规定货物运输路线计划、运输车辆碳排放分类计划、内运海运交汇标准等不同多联运运输方式。为尽快落实绿色物流措施,通过规定货运车辆分类,对运输货物载重量、货车载物体积进行标准化设定;通过水路运输、海陆运输等多项联合港口运输方式避免路程规划的重复,降低路线运输成本,从而实现碳排放量输出。此外,为提高物流公司的竞争力,各企业通过制定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确定未来5~10年内在包装、货运、仓储、技术、节能目标方面的实施计划。为实现绿色物流普及和节约货运成本,物流公司根据碳排放标准,需要客户承担包括超出指定范围内的运输里程以及路程使用的货运工具类型所需能源消耗的运输费用,使物流公司和客户在绿色环保的意识上有所提升,同时节约物流成本,增加绿色物流资金链有效循环。
3.2 德国DHL物流公司绿色战略实证
3.2.1 DHL绿色物流公司发展现状
DHL物流公司作为德国物流公司的佼佼者,在绿色物流发展上有着创新性突破和借鉴作用。DHL业务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平均,包括供应链、货运、包裹邮政、快递业务四个物流主要环节,均占服务功能收入分配结构中的23%~27%。其次,DHL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量是我国顺丰国际业务量的27倍,占自身业务总量的50%左右。
此外,DHL物流公司自2007年开始设定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据最新绿色战略目标报告显示,在2007年制定战略中2020年将碳效率提高50%。最新进度显示2016年碳排放指标已提升到30%,总共减少44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DHL在2017年提出新一轮的绿色战略目标:即2025年碳排放目标包括碳效率、空气污染、绿色解决方案、雇员参与四个方面,2050年目标设定为碳排放净值为零。为实现目标,DHL公司重视环保评估,根据货运路程等标准,制定出碳排放系统测量方法,算出该企业物流在道路运输、空运、海运碳排放占比,改良运输设备、优化运输路线、强化企业运输多联式发展,探索新燃料、新绿色服务产业发展。在运输方面,DHL遵循少耗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两大原则,通过对飞机循环替换和对货车能源使用循环替换、寻找清洁能源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寻求绿色物流发展新方向。
3.2.2 碳排放量计算器
DHL公司在2016年推出创新型绿色服务产品:碳排放量计算器,目的是让客户在使用物流运输功能时,在官网上通过运输路程、运输工具、包装包裹数等与运输产品相关因素在计算器上进行对应输入,计算器根据研究出来的既定公式计算出客户运输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碳排放计算器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追溯功能;二是出具DHL碳排放报;三是快速扫描功能;四是碳仪表盘功能。
3.3 德国物流园区建设
德国物流园区作为各种形式运输的接口的重要货物分拣配运中心,从1985年建立不莱梅物流园区(Bremen GVZ)以来,到现在已发展到35个,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服务于欧洲、和世界衔接的物流园区网络,吸引物流从业人员、物流密集生产型、供应型和贸易型企业入驻。2015年在德国物流园区共有1300多个企业入驻,约合52000从业人员,共计投资超57亿欧元。据2009年的德国公开物流数据显示,物流园区公路和铁路运输量达到22.74亿TEU,千米数达到117亿千米;在水路运输方面,运输量达到12.6万TEU,千米数为4.6亿千米;多联运输量达到240万TEU,共计120.89亿千米数[10]。
德国物流园区建设是在欧盟物流联盟下为提高效能,运用PPP模式运营方式,由德国政府统筹规划、设计园区,为加强物流企业间信息共享共建,多联运式运输无缝衔接和共同实现新技术、新能源研究,加强园区内企业绿色物流交流合作,提高德国整体绿色物流服务水平。
德国物流园区大多是设立在离快递业务量相对较大的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方式,在物流园区内完成各物流企业装卸、分拣、运输等主要物流环节,高效分配时间和分工协作。根据客户最终运输地距离,合理分配货运,安排规划运输路线,规避重复路线,节约时间、能源成本。德国国土占地面积比较小,国内快递业务量相对较大,所以在国内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快递量,设立不同地区间的物流园区,以此互通信息技术,增强企业间技术交流和绿色服务,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4 德国绿色物流管理实施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4.1 落实碳排放测量体系
加强碳排放量测量体系落实行动,对于测量高的能源消耗在行业标准范围内,进行能耗管理。设立检查部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数据及解决方案。
4.2 研究物流公司技术与服务
我国物流企业应当发展信息化智能物流,充分研究信息网络化发展,优化企业和仓储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借鉴德国,通过政府补助政策和企业部分资金投入研究,包括快递包装的纳米技术、货车运输信息整合系统技术、运输节能设备技术等各环节技术,促进我国绿色物流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借鉴德国DHL公司,开发碳排放计算器绿色服务项目,为客户和合作企业通过模拟实时背景,计算出不同情况下的碳排放量,制作出每种不同运输路程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报告,作为我国企业减少碳排放量技术研究方向,并合理开发新型绿色服务。
4.3 完善中国物流园区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发展平台下,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支点。根据我国2018年城市快递业务量统计数据显示,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广州、金华、上海、深圳、杭州。以这五个城市为例,将其分为两个区域:一个为珠三角物流园区;另一个为长三角物流园区。若将珠三角物流园区建设以广州、深圳为两个中心向外扩散,将我国主要物流企业顺丰、京东、天猫、三通通过政府政策扶助和补贴进入物流园区,将园区选址拟定在机场、陆路运输交通要道、港口三处的中心区域,依托广州、深圳两大城市成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同时发挥两地距离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发挥企业间交流合作,信息互通互惠,引进先进物流园区管理体系,选用物流园区专业人才,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试点将同样的模式运用到其他区域。对于京津冀区域来说,前两年在河南曾试点建设物流园区,但由于当地业务量、公民低碳意识不足、技术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以失败告终,所以京津冀地区、渝川地区也可以城市快递业务量和技术为基础,从四个方位进行物流园区建设,逐渐辐射到其他城市。
4.4 增强国民绿色环保意识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除政策支持外,还离不开国民绿色环保意识和物流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
5 结语
如今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绿色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对于绿色物流技术、研究方向、物流园区建设三大方面都不成熟。为实现物流业2030年能源展望实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应借鉴德国先进物流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和技术,寻求碳排放量计算方式,通过碳中和报告实现排放目标,在客户物流费用收取上作出合理调整,力求通过付费方式普及绿色环保意识。充分运用企业资金循环利用和政策补贴支持,合理使用研究绿色技术和设备使用,投入和开发新型物流绿色服务产品,以满足降低碳排放量目标。同时,要提高国民绿色环保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参考德国物流园区PPP模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尝试进行中国物流园区建设,依托珠三角区域和长三角区域中五个重要物流城市作为中心辐射点,逐渐进行园区多元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化交流合作,多方位促进我国绿色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长琼.绿色物流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对策初探[J].物流技术,2002(6):39-40.
[2]李创.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论坛,2018,40(2):1-3.
[3]苏小军,陈坚,田帅辉.德国物流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11):70-71.
[4]任启文.国外低碳物流业对中国低碳物流业的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9):41-44.
[5]汤中明,周玲.物流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1):84-87.
[6]赵婉华.我国物流园区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94-95.
[7]王筠,赵丹青.国内外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技术,2018,37(2):20-25.
[8]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101-358.
[9]韩成果,林晓将,韩天行.供应链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19,42(4):142-143,151.
[10] DHL技术碳排放报告与运输相关的排放计算器[EB/OL].(2016-04)[2019-02-12].http://www.dhl-carboncalculator.com/#/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