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功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舞蹈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在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还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想象与创造能力培养等问题。这样下去,将大大影响舞蹈人才的培养质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尊重艺术创造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肢体艺术,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手段。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遵循客观教育规律,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只是作为舞蹈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在整个舞蹈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了一个从属位置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交互性;这不但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应首先确保学生在整个舞蹈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寻求者,同时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加强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而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将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1].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了好奇,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果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好奇心,将会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尊重,保护好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所萌发的各种想法与创新欲望,再从科学的视角予以引导,让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动手实践,去验证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旦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应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朝着合乎逻辑的方向去实践他们的想法。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思考以及相关实践探索。
三、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要确立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创新,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意识。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学生不但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多维度的信息,还可以使他们自身的个性、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舞蹈教育的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引入,为高校舞蹈教学模式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在舞蹈剧目创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介绍一些舞蹈创编技巧、情感和叙事表现方法后,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设计舞姿、动作以及整个作品以表达主题,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在旁适时地解答疑问并给出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主动性。这样,学生既可以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钻研与学习的能力;又能积极地调动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组织有效活动,注重创新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3]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要很明确,活动的依据是教学目标。组织舞蹈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自由、宽松的展示空间,让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舞蹈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既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再者“,实践出真知”,实践要贯穿整个舞蹈教学活动的始终。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把握好这些机会,将有利于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注重创新实践,才能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所培养的舞蹈人才是否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舞蹈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作为高校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取合适的途径去引导和锻炼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晗清,张霄。化学学习中洞察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19):76-78.
[2] 傅超。探析高校开放式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J].考试周刊,2014(4):12.
[3]倪小玲。设计有效活动,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下),201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