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琉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位于我国福建以东的东海、太平洋上,它自南向北由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冲绳本岛和奄美群岛等组成。十四世纪以前,琉球还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洪武五年( 1372) ,明遣使臣杨载出使琉球诏谕入贡,从此,琉球在中国的册封朝贡体制下,进入了大航海贸易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随着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琉球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也不断传入琉球并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琉球自身文化的发展,舞蹈就是其中之一。有关琉球舞蹈的研究,目前仅在董锡玖、刘峻骧、资华筠、金千秋等少数学者的论著中有所涉及[1][2][3].但是,琉球作为明清两季的册封朝贡藩属国,我们对琉球舞蹈的历史了解得还很不够,有的甚至把琉球舞蹈划入日本舞蹈来研究,这与琉球的历史严重不符。因此,对琉球舞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琉球的历史与中国、日本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来展开: 1. 1372 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 2. 1392 年,明赐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4]; 3. 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 4. 1879 年,日本 “废藩置县”吞并琉球; 5. 1945 年, “二战”结束。根据以上历史事件,琉球舞蹈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十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 “二战”爆发; “二战”结束后①.
一、十四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该时期是琉球尚未与中国建立册封朝贡关系前的一个漫长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琉球舞蹈主要是祭祀舞蹈。根据历史神话传说,琉球是由天神阿摩美久开辟的。《中山世鉴》①有载: “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然后桓山石草木,次生人是称天孙氏矣。次艺五谷,始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五伦也,颇似三皇五帝之治矣。”[5]
阿摩美久派遣了一对夫妇神仙下凡,生育了三男二女,长男是国王天孙氏,次男是诸侯,三男是农民,长女是闻得大君,次女是巫师, “三男二女”创造了琉球后世繁衍生息的一切。天孙氏统治琉球二十五纪,后历经舜天王、义本王、英祖王、察度王、武宁王等王朝。十二世纪,琉球分 “北山、中山、南山”三国,称 “三山时代”,以中山国为最强大。1372 年,杨载出使琉球,琉球正值 “三山时代”.1429 年,中山王尚巴志②统一琉球。
琉球是个岛国,陆地资源贫乏,主要以近海渔业为生。琉球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琉球独特的舞蹈文化,琉球最早的舞蹈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是对日出日落太阳的敬仰,其次是对大海的感恩,对于一个田不供食,以渔为耕、以鱼为粮的岛国,大海馈赠了琉球富饶的物质食粮。因此,太阳和大海成了琉球的守护神。在琉球的村落,至今还保留了众多对太阳、大海等诸神祭祀朝拜的场所,每当节日,人们集聚于此举行感谢天地、祈祷平安、庆贺丰年等仪式活动。
祭祀活动由女性的 “神女”来完成。前述夫妇神所生的长女闻得大君就是掌管琉球祭祀的最高领导者,次女巫师是具体实施者。为何是女性呢,笔者以为女性乃大地之母,繁衍生息。另外,大凡以海为生之地,男性多去耕海,而女性持家。祭祀活动中,人们用一定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这就孕育了舞蹈的早期形态。其中,手的动作非常重要,主要有三种: 即 “招手”、 “捧手”和 “拜手”,每种动作都有深刻含义。“招手”的动作手心朝外,双手由上往下,有邀请诸神欢迎光临之意; “捧手”的动作手心朝上,双手由下往上,有接受神灵恩赐之意; “拜手”的动作双手合十作朝拜状,有感谢神灵护佑与恩赐之意。这三种动作对此后琉球舞蹈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琉球的祭祀舞蹈以村落女性的集体圆圈舞为主,用鼓作伴奏,人们合着节奏,唱着神歌,边歌边舞。
今天,在八重山、宫古、冲绳本岛北部、久高岛等岛屿仍然保留了这些祭祀舞蹈,如图 1[6]、2[7].
二、十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该时期是琉球与中国保持册封朝贡关系的时期。琉球舞蹈从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
1. 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
1372 年,琉球与明建立册封朝贡关系; 1392 年,明赐 “闽人三十六姓”,琉球迎来了全面繁荣发展的契机。中国从 1404 年第一次册封琉球,至 1866 年最后一次册封,共册封二十二次。因琉球是岛国,与中国往来只能依靠季风航行,每次册封,中国册封使团都要在琉球停留短则数月,长则半年多之久。停留期间,琉球宫廷设歌舞戏曲等款待中国册封使一行。从现存最早的陈侃 《使琉球录》①( 1534 年) 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琉球宫廷表演的歌舞节目还比较简单。“二十二日,复设宴,名曰 ”拂尘“,……但令四夷童歌夷曲、为夷舞,以侑其觞; 伛偻曲折,亦足以观。”[8]6从历代 “使琉球录”的记载可知,1606 年表演了二十余人的歌舞; 1633 年表演了龙舟歌舞; 1663 年有 “鼓乐、走马、弄刀、刺枪、舞剑、踢球、走索诸戏”[8]46,等等。至 1719 年第十八次册封时,琉球宫廷表演的舞蹈达到了顶峰,根据册封副使徐葆光 《中山传信录》的记载,在这次册封活动的中秋宴、重阳宴上,表演了神舞、老人舞、笠舞、花索舞、蓝舞、拍舞、武舞、球舞 ( 狮子舞) 、杆舞、竿舞、团扇舞、掌饰舞等舞蹈以及琉球戏曲等,[8]99 -102可以看出独立的琉球宫廷舞蹈已经形成。
另外,根据琉球宫廷 “尚家文书”②“戊戌册封诸宴演戏故事”和 “丙寅册封诸宴演戏故事”的记载,在 1838 年 ( 戊戌年) 的册封活动上③,琉球宫廷表演了神舞、老人舞、三祝舞、扇舞、笠舞、武舞、球舞、双狮舞、团扇舞、蓝花舞、经络舞、羯鼓舞、串花舞、天川舞、女舞、柳舞、四竹舞、菊舞、良会舞、咏花舞、麾舞等舞蹈④.在 1866 年 ( 丙寅年) 的册封活动上⑤,表演了神舞、老人舞、扇舞、笠舞、羯鼓舞、球舞、双狮舞、串花舞、麾舞、团扇舞、大兼久舞、天川舞、女舞、经络舞、柳舞、四竹舞、咏菊舞等舞蹈⑥.这两次册封活动表演的舞蹈基本相同,这可能与两次册封的时间相隔较短有关。册封活动上,神舞和老人舞是开场首先表演的舞蹈,神舞来自祭祀舞蹈,具有祈祷神灵护佑之意,老人舞具有健康长寿、子孙繁荣的寓意。今天,琉球还保留了开场先跳老人舞的习惯,由一男一女长者或带着子孙,合着音乐 《かじゃで风节》⑦缓缓而舞,如图 3[7]16.
2. “上江户” 表演的舞蹈
1609 年,萨摩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向日本进贡。当日本幕府将军更替时,要求琉球派遣使者前往庆贺; 当琉球国王更替时,要求派遣使者前往谢恩。这庆贺、谢恩活动称为 “上江户”.“上江户”从 1634年始至 1850 年止,共十八次。 “上江户”时,在将军官邸举行进见之仪、奏乐之仪和辞见之仪等三大仪式,在奏乐之仪上表演音乐舞蹈。其中,演奏的音乐大部分是从中国传入的明清小调和器乐曲,小部分是琉球的三弦歌①和舞蹈。而在萨摩藩②及萨摩藩在京都、江户的官邸则表演中国戏曲和琉球舞蹈,以下是“上江户”时琉球表演的部分舞蹈情况[9].
在 《琉球人座乐并躍之图》③画卷中,保留了天保三年 ( 1832) 琉球 “上江户”时表演的四幅舞蹈图。图 4[10]“团舞”,即团扇舞,取道具团扇为名。右边两位为舞者,左边四位弹三弦者为音乐伴奏。图5[10]“麾舞”,也取道具麾为名。图 6[10]“笠舞”取舞者头戴花笠为名。图 7[10]“打组舞”,两男头戴面具与两女相对而舞。两男似小丑与两女 “打情骂俏”,或与我国 “打花鼓”相近,取名 “打组舞”.从以上表演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球舞蹈的一些表演特征。另外,从服饰上看,“团舞”和 “笠舞”是用典型的“红型”④制作而成的传统琉球服饰; “麾舞”扮相受到日本一定的影响; “打组舞”具有中国风格。
琉球宫廷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神舞、老人舞,由长者表演; 2. 女舞,男扮女装,表现女子思春等内容; 3. 若众舞,由十一、二岁的少年表演,表现少年天真纯洁; 4. 二才舞,由十七、八岁的青年表演,表现青年人朝气蓬勃。神舞、老人舞、女舞、若众舞主要在册封仪式上表演,二才舞主要在“上江户”时表演。另外,“上江户”时还经常表演一种 “口说” ①的舞蹈,内容表现 “上江户”旅途中的各种见闻,伴奏音乐有 《上行口说》《下行口说》《坂原口说》《四季口说》等,如图 8[7]64.琉球舞蹈的表演采用 “序、破、急”的三段结构。首先是出场部分的 “出端”,其次是中间部分的“中踊”,最后是退场部分的 “入端”,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伴奏。如女舞 《伊野波节》,其 “出端”的音乐是 《伊野波节》、“中踊”的音乐是 《恩纳节》、“入端”音乐也是 《恩纳节》。若众舞的音乐分别是 《くんのうら节》《港原节》《高离节》; 若众麾舞的音乐是 《泷落》《边野喜节》《浮岛节》等。伴奏音乐对琉球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琉球舞蹈的伴奏音乐以三弦为主,三弦大约在十五世纪后半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从中国传入琉球[11],传入后成为琉球贵族、士族的必学乐器。自十七世纪以后,琉球的三弦音乐名家辈出,代表人物有湛水亲方 ( 1625 -1685) 、照喜名闻觉 ( 1682 -1753) 、屋嘉比朝寄 ( 1716 -1775) 、知念绩高 ( 1761 -1828) 、野村安赵 ( 1805 -1871) 、安富祖正元 ( 1785 -1865) 、野村安赵 ( 1805 -1871) 等[12].如老人舞的音乐 《かじゃで风节》、女笠舞的音乐 《伊野波节》等完美地衬托了舞蹈的表现。
综上,该时期的琉球舞蹈由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表演形式由集体舞向少人数或独舞发展,表演的功能由祭祀转向礼仪。
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 “二战”爆发
1879 年,日本 “废藩置县” 吞并琉球,琉球宫廷解散。原来服务于宫廷的歌舞乐师失去了生活保障而被迫流入民间,部分歌舞乐师为维持生计,或在闹市街区从事商业演出,或在民间从事间歇性表演。这种演出或演或停,有时甚至还受到当局的禁令,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仅有少数舞蹈者还继续从事表演活动,给琉球宫廷舞蹈的传承带来重创。当时,原宫廷乐师摩文仁御殿和最后一次负责册封仪式的小禄御殿出资,川平亲云上担任顾问,在那霸港附近开设了专门的琉球宫廷舞蹈表演场所---仲毛剧场,开业仪式上,嵩原亲云上表演了 《诸屯》和 《伊野波节》等宫廷舞蹈[9]180.此后,他们培养了渡嘉敷守良、玉城盛重、新垣松舍等名家,使琉球宫廷舞蹈在艰难的困境中得以传承。
随着琉球王国的瓦解,宫廷歌舞乐师流入民间,宫廷舞蹈也下移民间,与民间舞蹈结合,形成了表现民众生活的大众舞蹈,称为 “杂舞”.其中 《汀间良》 《月夜节》 《谷茶前节》 《千岛节》 《加那哟节》《金细工》等节目大受欢迎,还出现了采用传统曲目表现现实生活的 “花风”舞蹈,如图 9[7]74.这些大众舞蹈的特点是动作自由奔放不受束缚,贴近日常生活,生动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音乐采用大量欢快热烈的民谣。琉球 “废藩置县”后,从事商业演出的表演者为琉球舞蹈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折口信夫、田边尚雄等陆续到琉球进行田野调查。由于他们的推荐,琉球舞蹈于 1925 年在东京举办了亲泊兴照的舞蹈公演,1928 年在东京举办了八重山舞蹈公演,1936 年在东京举办了册封仪式上表演的琉球宫廷舞蹈公演。[9]192特别是 1936 的公演,在东京引起轰动,舞蹈表演者玉城盛重、新垣松舍,音乐伴奏金武良章是当时琉球舞蹈、音乐界的翘楚。此后,舞蹈界的上间正敏、金武良章、真境名由康、玉城盛义、亲泊兴照、义保松男以及音乐界的伊佐川世瑞、古坚盛保、池宫城喜辉、金城幸吉、又吉荣义、仲领盛行、大领朝宗等都相继到东京举行公演,这些演出活动扩大了琉球舞蹈在东京乃至在日本全国的影响[9]195.1930 年代,琉球舞蹈进入了 “废藩置县”后的一个发展高潮,玉城盛重可以说是当时的琉球舞蹈之王,其后渡嘉敷守义、渡嘉敷守良、渡嘉敷守礼三兄弟也成为琉球舞蹈界的领军人物,渡嘉敷守良在折口信夫的建议下,于1945 年成立了 “冲绳艺能保存会”[9]204.伊良波尹吉是在商业舞蹈演出中成长的一位舞蹈家,他乐感好,身体条件好,大量吸收了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的表演,创作了速度极快的舞蹈,代表作有歌剧 《奥山牡丹》 《药师堂》,舞蹈 《加那哟天川》 《鸠间节》 《马山川》等。[9]204
四、“二战”结束后
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琉球成为战争的废墟。战火中,琉球失去了玉城盛重等舞蹈家,商业演出场所化为灰烬,部分舞蹈家流离岛外,给琉球舞蹈的传承带来一次深重灾难。战后的琉球人民失去了家园,他们弹起三弦、唱起歌、跳起舞,从音乐舞蹈中得到精神寄托。当时,美国也把文化建设作为战后重建的重要一环,很快成立了艺能联盟,组成慰问团,于 1944 年 12 月,在美军轰炸琉球后的两个月,在一小学操场上举行了琉球歌舞表演大会[9]213,点亮了人们生活的希望。1946 年,琉球政府成立了松、竹、梅三个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1947 年,政府允许成立民营剧团。同年,由丰平良显等在首里成立艺能文化联盟,开展琉球宫廷舞蹈的研究和表演活动。另外,在南部、那霸等地开始了专门传承琉球舞蹈的 “舞蹈研究所”.1951 年成立了 “冲绳座”专业剧场,1952 年成立了 “珊瑚座”.1953年、1955 年,琉球舞蹈分别在东京举行公演[9]214.
1954 年,当地两家报社之一的 《冲绳时报》 举办了首届 “新人艺能节”,在四十五人的应募者中,选拨了喜纳幸子的 《特牛节》、根路铭房子的 《伊野波节》、真境名由乃的 《むんじゆる》、真境名由苗的 《诸屯》、真境名由康创作的 《なりく节》、岛袋光裕的 《恩纳なべ》等舞蹈节目表演。在1957 年举办第四届时,不仅有舞蹈,还有新剧、民俗艺能、日本舞蹈、芭蕾等。在 1959 年举办第六届时,改名为“艺术节”.至 1962 年举办第十届时,设立了新人奖、优秀奖和大奖。而另外一家报社 《琉球新报》于1966 年举办了首届琉球古典艺能比赛。这两家报社至今仍延续每年举办一次音乐舞蹈大赛,对琉球音乐舞蹈的传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琉球宫廷舞蹈原属于贵族、士族,“废藩置县”后成为大众舞蹈从事商业演出等,世俗的偏见把女性习舞拒之门外。战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涌现了宫城幸子、喜纳幸子、南风原逸子、大城政子、我喜屋胜子、外间爱子、野原澄子、根路铭房子、千鹤子、左藤太圭子、玉城节子、金城美枝子等十几位优秀的女舞蹈家[9]219.该时期,真境名由康、岛袋光裕、玉城盛义、亲泊兴照、金武良章、宫城能造、真境名佳子等老一辈舞蹈家在传承琉球宫廷舞蹈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新的舞蹈,使传统琉球舞蹈得到新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琉球舞蹈的表演也不限于琉球岛内和日本,逐渐扩大到了世界各地,进入了 “国际化”舞台。2009 年,以宫廷舞蹈为代表的琉球传统舞蹈被日本政府认定为 “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这无疑对琉球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琉球舞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民间祭祀舞蹈为主,表演者为村落女性,用鼓伴奏,人们合着节奏边歌边舞; 第二个时期由民间祭祀舞蹈向宫廷仪式舞蹈发展,形成了独立的琉球宫廷舞蹈,推动这一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伴奏乐器为三弦; 第三个时期是宫廷仪式舞蹈向大众商业舞蹈转变,琉球王国瓦解,宫廷舞师流落民间,为了维持生计,表演因势而变; 第四个时期由大众商业舞蹈向传统舞蹈回归及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祭祀舞蹈、宫廷舞蹈得到复兴,大众舞蹈和新创作的舞蹈呈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作者附言: 本文写作过程中,矢野辉雄的 《沖縄舞踊の歴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方面得到高领典子女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董锡玖,刘峻骧。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43.
[2] 资华筠。 影响世界的中华乐舞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3.
[3] 董锡玖。 缤纷舞蹈文化之路: 董锡玖舞蹈史论集 [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