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探究南涧彝族“跳菜”中的体育功能价值

时间:2015-01-27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607字
论文摘要

  1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对南涧彝族“跳菜”活动中的历史溯源、演进以及南涧彝族“跳菜”的种类、身体动作形态及组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跳菜”溯源的背景、文化进行分析,阐释二者的共生关系,找出南涧彝族“跳菜”中的体育功能价值,以便在体育学科领域里对南涧彝族“跳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南涧彝族“跳菜”活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归纳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溯源与演进

  3.1.1 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溯源

  相传“跳菜”的溯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原始部落对狩猎成功的一种庆祝活动。旨在感谢神灵赐予食物而托着食物祭祀神灵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被继承下来,演变为欢庆的“跳菜”舞,即在饮食时放歌起舞。《后汉书·东夷传》里记载 :“马韩常以五月天竞,祭鬼神,尽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1]。”类似的记载尚有许多,另一种说法是“跳菜”溯源于唐代,南诏王为答谢唐王的封赏,组织献演了《南诏奉圣乐》。“跳菜”也由其伴舞发展而来。至此“跳菜”已有 1200 余年的历史了。

  3.1.2 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演进

  南涧彝族“跳菜”的具体溯源至今没有准确的记载,据一些老辈回忆 :民国时期,“跳菜”只有在重大的欢庆场合才有,比如结婚娶亲。由于表演“跳菜”的场合少之又少,所以从事“跳菜”的艺人也不多,而且动作简单,变化不大,只要能跳就可。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对传统民俗开始变得宽松,使得“跳菜”产生了活力。20 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艺术家马如华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出版了《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舞蹈集成》,全面的介绍了南涧彝族“跳菜”,由此外界才开始广泛地关注南涧彝族“跳菜”。1991 年,在大理“三月街民族节”上,南涧彝族“跳菜”征服了各方宾客,使南涧彝族“跳菜”声名鹊起[2]。1992 年,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1998 年,在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上获得金奖。从此,南涧彝族“跳菜”跳出了南涧大山走向全国各地。2003 年,文化部正式授予南涧县“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的金匾[3]。2005年,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民间广场歌舞表演大赛中喜获“山花奖”。2008 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

  3.2 南涧彝族“跳菜”的种类及身体

  南涧彝族“跳菜”,是在宴席请客上菜时抬着托盘行进时跳的舞,又名“抬菜舞”。常见的“跳菜”有两类,一类是“宴席跳菜”;另一类是“舞台跳菜”。

  3.2.1 “宴席跳菜”(又称“实地跳菜”)的种类及身体动作特征。“宴席跳菜”是彝族人民在寿庆、婚丧、嫁娶等活动时举行的“跳菜”活动,彝民根据不同的“抬菜”方式把“跳菜”分为“空手叠塔跳法”“、口功送菜跳法” 两种跳法[5]。

论文摘要

  3.2.2 “舞台跳菜”(又称“广场跳菜”)的种类及身体动作特征

  按所表演的地点不同或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无论是“舞台跳菜”,还是“广场跳菜”,相同之处是其所用舞步都以“半翻歌、三翻歌、全翻歌、三跺脚、扫脚歌、直歌、攒歌、攒攒歌”8种打歌步伐为主[3]。差异在于 :“舞台跳菜”的演员较少,在 20 人以内。“广场跳菜”的演员在40 人以上[6]。

  3.3 南涧彝族“跳菜”的身体动作组合特征及体育价值功能

  3.3.1 南涧彝族“跳菜”的身体动作组合特征

  南涧彝族“跳菜”分为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及无量乡红星村白彝“跳菜”。无量山系黑彝,由于诸多的地理因素致使其族内交往密切,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可根据其溯源的原因分为“模仿动物产生的组合动作”以及“抒发感情产生的组合动作”其套路有以下几种[7]。详见表 2。

论文摘要

  3.3.2 南涧彝族“跳菜”的体育功能与价值

  南涧彝族“跳菜”作为彝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彝族人民团结的纽带,在很长的一个发展历程中主要依托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常重视,南涧彝族“跳菜”得到发展,开展南涧彝族“跳菜”对南涧彝族的文化、经济、健身、民族团结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3.3.2.1 南涧彝族“跳菜”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西部大开发给深处西南边境的云南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大众旅游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潮,这一机遇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大理南涧彝族居住的环境十分原始且相对闭塞,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因素,使南涧彝族“跳菜”

  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文化。随着旅游热带来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贸物流的繁荣。这一地区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大理南涧彝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3.2.2 南涧彝族“跳菜”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具有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南涧彝族“跳菜”是彝族人们生产生活精神的汇聚,是抒发彝族人民情怀的精神产品,也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再现。通过南涧彝族“跳菜”这样的活动,彝族人民不仅可以在欢愉的氛围下生活,把体育文化、艺术文化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

  在欢快娱乐的气氛下锻炼了身体也让宾客得到了鲜美的食物。很好地表现了大理南涧彝族的民族精神。“跳菜舞”能产生巨大的心灵的震撼,也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的饮食氛围,这对于展示、传承彝族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3.2.3 南涧彝族“跳菜”具有很强的健身与养生功能

  南涧彝族“跳菜”是民族文化与体育、艺术的结合,基本动作、套路丰富多样,多为模仿动物形态和生产生活活动而来。“跳菜”的节奏鲜明,表达方式强烈而豪放,表演方式与场合极其独特。 南涧彝族“跳菜”是全身性的运动,顶托盘时头部、颈部、腰部等肌肉关节的静力支撑力量得到很好的锻炼。

  尤其是在一边跳舞一边托举餐盘上菜的动作,都是一些极其高难度的动作。要保证托盘里的菜碟子不能倾覆的同时,还要做出一些优美的舞蹈动作。在科学的运动强度下,这些动作可提高表演者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及协调能力,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3.3.2.4 南涧彝族“跳菜”能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

  大理南涧彝族地区地势险要而闭塞,彝族人民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宣泄情感、娱乐身心,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进人民的友谊。 南涧彝族“跳菜”对促进民族团结交流,促进和谐、文明的乡风有重要的作用。表演者除了展示各地对彝族文化的魅力外,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在各彝族地区开展南涧彝族“跳菜”活动,能够培养年轻人坚强的品质,改善不良的社会作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南涧彝族“跳菜”作为大理南涧彝族文化的产物,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南涧彝族“跳菜”的开展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它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这是目前制约南涧彝族“跳菜”开展的主要条件。人力和资金不足是制约南涧彝族“跳菜”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工潮”的盛兴,使大部分青年人转向往城市以追求更多经济收入。所以南涧彝族“跳菜”开展只有部分中年人和热爱南涧彝族“跳菜”的积极分子的参与,南涧彝族“跳菜”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窘境。

  4.2 建议

  4.2.1 加快南涧彝族“跳菜”的普及和开展

  南涧彝族“跳菜”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有效发掘、整理和创新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需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组织人力、物力和资金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进行记录、整理,以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大力普及创新南涧彝族“跳菜”。

  4.2.2 推进南涧彝族“跳菜”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在保持南涧彝族“跳菜”的原生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建立具有特色的民族村,并定期进行表演。这种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体育文化,是都市生活不能体验到的,而其中所折射出自然纯朴民族风情文化,正是旅游者为释放心灵束缚极力寻求的,推进南涧彝族“跳菜”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从而吸引更多观光旅游者,并带来贸易、物质交流的繁荣。

  4.2.3 深入完善南涧彝族“跳菜”传承人保障制度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深入的落实南涧彝族“跳菜”传承人保障制度。深入的落实传承人保障制度,增加传承人扶持资金和人数,鼓励民间、社团、以及学校开展传承南涧彝族“跳菜”活动。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数及传承扶持资金,不仅是对传承人过去工作的认可,也是对其继续从事传承工作的鼓励。完善的传承人保障制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了艺人持续从事南涧彝族“跳菜”教习的热情,还能增加南涧彝族“跳菜”的从业人数,从而保障南涧彝族“跳菜”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4.2.4 大力倡导南涧彝族“跳菜”在学校的普及并鼓励南涧彝族“跳菜”学术研究

  学校传承具有规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学校普及和开展南涧彝族“跳菜”的同时,鼓励南涧彝族“跳菜”文化学术理论研究,产生一批使南涧彝族“跳菜”文化艺术和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同时与有关院校合作,利用地方资源为院校提供实验场地、师资等服务,利用学校科研力量为南涧彝族“跳菜”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秦莹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涧彝族“跳菜”[J]. 大理学院学报,2007(5):11-13.

  [2]曹一梅 . 南涧彝族“跳菜”及其教育功能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2):21-24.

  [3] 陈举惠 . 南涧跳菜 :宴席上的舞蹈 [N]. 中国艺术报,2004-09-24.

  [4]李维锦 . 试论南涧彝族跳菜的文化变迁以及形象塑造[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4):65-69.

  [5]吴嘉斌 . 南涧彝族“跳菜”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分析[J]. 考试周刊,2012(17):25-2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