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的人体运动表达艺术,是一种语言之外的人际交流方式。舞蹈不仅可以展示美,还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活跃校园生活环境,加强学生之间正常的友谊交流,提高学习效率。高校的舞蹈教育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促进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播。然而但钱的大学舞蹈教育,无论在专业发展方面还是育人方面,都忽视了舞蹈原有的初衷,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对当前的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一下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一、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舞蹈教育是创造美,展示美的心灵表达艺术。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教育作用。但是目前的学校舞蹈教学问题百出,导致舞蹈教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舞蹈专业的教学地位靠后,舞蹈教育缺乏优秀的可塑人才
受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舞蹈以及音体美等专业向来不受教育重视。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舞蹈,对舞蹈的认识一片空白。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舞蹈,并不是源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也不是由于自身具有舞蹈天分,而是由于舞蹈专业较其他学科而言,入学门槛较低,是因为没有专业可选的不情之举,学生们一入学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学舞蹈为了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同时,普通高校招收的舞蹈艺术生,大部分都在 20 岁左右,身体韧带与骨骼发育基本成型,在进行舞蹈训练难度较大,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可以说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迟到的教育。教学地位的落后和可塑人才的稀缺,直接导致舞蹈艺术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启发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合适的系统的专业舞蹈教材。一些舞蹈教学内容,由舞蹈教师自己编写,一方面导致教材编写过于专业化,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散漫,教材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死板。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的高校将以往参加过的节目直接拿来作为教学内容搬给学生,缺乏自己的特色。不仅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法也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教的注入式教学为主,方法单一重复,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被吸收到教学中来,不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注意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新意识,消磨了学习舞蹈的热情与灵感。优美的舞蹈艺术被演变成一种“吃苦”的行当。舞蹈教学方法及教材体系落后,影响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难以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三)舞蹈教学注重舞蹈技能,忽视德育的艺术价值
舞蹈教学的目的训练学生的专业机能,培养一流的舞者。许多教师片面夸大了舞蹈技能的作用,认为这是培养真正的舞者的唯一手段。把舞蹈当成了纯粹的技术性工作,忽视了德育教育在舞蹈中的作用。舞蹈是一门表现美,制造美的艺术,一个真正的舞者,他的每一个动作里面都有一个活的灵魂,通过舞蹈表达出这个灵魂动作与韵律,表达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诠释。只有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热爱生活,具有和谐的内在灵魂的舞者,才能舞出具有震撼内涵的舞步。所以,舞蹈教学工作要注重对学生的各种艺术素养的熏陶与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态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艺术鉴赏力,培养出杰出的舞蹈人才。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高校舞蹈教学是进行舞蹈专业系统训练的高级阶段。很多舞蹈爱好者亟待通过大学的舞蹈教学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提升,为我国舞蹈艺术领域的后继人才做储备。目前,现代舞和外来舞蹈不断冲击我们的审美情趣,所以,大学舞蹈教学要弘扬民族文化,承担起民族、国家舞蹈艺术发展的重任。在遵循文化百花齐放的同时,还要推进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二)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在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舞蹈能够消除疲劳,缓解心中压抑,消除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动作展现美的一种特殊运动,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情畅,精神愉快,还能调节意志消沉和情绪沮丧等。高校舞蹈教育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利于其现时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结语
“舞蹈是脚步的诗歌,舞蹈是生命的节奏”。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在创新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展示“美”的学科,还是育人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当前,大学舞蹈教学承担着专业教育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在舞蹈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3).
[2]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3]王国宾等.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2).
[4]刘建,张素琴,吴宏兰. 舞与神的身体对话. 民族出版社(上),2010.9.
[5]陈更昌,陈俊钦.体育舞蹈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独特功效分析[J].抚州师专学报,200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