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元化的舞蹈编排方式使得中国民族舞蹈大放异彩,舞蹈编排技巧也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民族舞蹈的编排不仅仅需要在实践层面进行强化,在理论层面同样需要有所建树,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才能够不断创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基于此,下面笔者对民族舞蹈编排的原则及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舞蹈创编者提供理论知识及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民族舞蹈编排原则
(一)现代化原则
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利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来展示生活,民族舞蹈技术就是这样提炼出来的,能够体现出民族性文化风格的艺术形式。所有技术技巧都是民族舞蹈风格特征、动态动律对传统文化的提炼”。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大环境已经使得部分民族舞蹈面临危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歌舞的各个要素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社会中,民族歌舞的创作和演绎通常都由民族自身来完成,但在当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民族舞蹈应注重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创新意识相结合。
因此,民族舞蹈编排者应树立现代化意识,在传统民族文化以及人文内涵的基础之上融入当代文明,并使民族舞蹈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这才是民族舞蹈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以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舞蹈为例,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直接凝聚着少数民族同胞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但时代发展使得这些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思想转变也使得中国传统艺术瑰宝面临失传窘境。因此,现代民族舞蹈编排者必须与时俱进,在编排过程中尽量利用现代化的创作手段,结合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精髓,创作出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艺术作品,以不断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生活化原则
民族舞蹈起源于民间,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最纯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情感。任何民族、任何阶层以及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最纯粹的身体语言来展示自己关于生活、生产以及世界的观念,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维护和传承。因此,民族舞蹈编排者要想在舞蹈中展现出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特色,就必须深入民族生活,在日常民族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寻找灵感。
然而,当前部分文艺团体在创作民族舞蹈过程中,缺乏创新,仅仅停留在利用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习惯,使得民族舞蹈完全成为简单的生活模仿,导致民族舞蹈缺乏艺术表现力,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殊不知民族舞蹈创作中模仿生活和再现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模仿生活仅仅属于简单的复制,而再现生活则是编创者认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并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利用艺术手法将其唯美地展现出来。以国内蒙古族舞蹈编排为例,编创者在创作初期就必须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设身处地地体会蒙古民族性格特征中的粗犷、豪迈,以将“马背上的民族”的艺术特色展示出来。总之,民族舞蹈的编排创新必须是依附于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将乡土化和生活化相结合,不断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三)动律化原则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国内不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决定了各个民族民族舞蹈的“动律”同样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舞蹈编创者只要抓住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就可以寻找到舞蹈艺术创作的灵感,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以胶州半岛秧歌为例,齐鲁大地上胶州民众的粗犷、豪放、进取以及细腻的性格,加之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最终使得胶州秧歌在产生之时就形成“蹒跚之步、盈盈之动”的动律特色。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及秧歌艺人的不断努力之后,整个胶州秧歌的动律逐渐以“抻、拧、碾、扭、韧”五字动律为主,展现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在张力。五大动律特色相互补充,按照顺序依次展现,从而使得秧歌舞蹈能够在和谐统一的过程中进行。
二、民族舞蹈编排技巧
(一)题材
题材是判断民族舞蹈艺术作品优秀与否的关键条件之一,是舞蹈编创者对从社会生活获得的素材的提炼、升华和加工。舞蹈编导者要想提高艺术作品质量,就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对素材进行甄选和提炼。当前民族舞蹈的艺术编排应该将民族文化、现代意识相结合,要展现出当代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打动欣赏者的心。
此外,民族舞蹈艺术作品不仅要达到情景交融,还应该利用题材引发观众联想,以达到“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艺术效果。例如,国内著名编导房进等人编创的民族舞蹈艺术作品《小溪、江河、大海》就充分利用女子群舞动作过程中的此起彼伏的优美变化以及优美舒缓、流韵万千的女性美,来展现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以引起欣赏者丰富的联想,使欣赏者领悟“天人合一”的人生哲理,并从中体会到小溪、江河、大海的无穷魅力和奔腾不息的精神力量。
(二)音乐
自从音乐产生之后,舞蹈就随之产生,并用来表现音乐,最大限度地诠释音乐。民族舞蹈音乐不同于一般音乐,其有着属于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形式。舞蹈编排者在编排或者选择音乐时,应该根据舞蹈形象进行选择,或气势恢宏、或粗犷豪放、或优雅动听,以表达舞蹈内涵。整个音乐编排应该注意音乐节奏的快与慢、强与弱、平和与高潮的合理搭配,注意乐曲的乐风、特点是否能够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部分舞蹈编排者在音乐部分往往会将数十首音乐进行杂糅,以选择符合舞蹈的段落,那么就要注意乐曲衔接要干净、自然过渡,以形成唯美的整体,为舞蹈动作的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动作
舞蹈动作主要是指全身或者身体某一部位的活动,塑造并展现舞蹈形象。民族舞蹈动作往往由若干个单个动作组合而成。单个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舞蹈编排者在创作之时,必须考虑到单个动作的难度以及价值。当前民族舞蹈动作主要分为转体技术、平衡技术、配合技术、跳跃技术、弹动技术以及身体控制技术等等。民族舞蹈艺术动作往往表现在反身、重心移动、倾斜、摆荡以及类似于拉丁舞的胯部的转动、脚下的运用等等。舞动动作要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速度快、力量足、视觉感度大的舞蹈动作往往展现欢快、热闹、喜庆、紧张气氛;速度慢、动作悠扬、力量较为轻柔的舞蹈动作往往表现轻松、伤感、哀怨。因此,舞蹈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舞蹈演员的自身实力以及各个动作要素,以更加精确地确定编排风格,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这也为舞蹈演绎者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结构
1.把握舞蹈内部结构的完整性
舞蹈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布局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一般,舞蹈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布局应该符合客观生活的发展需求,也应该适应不同舞蹈艺术体裁的具体需求,符合民族风俗习惯和艺术审美需求。民族舞蹈艺术作品应该布局合理,浑然天成,又要跌宕起伏,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创编者尤其要注意的是,整个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的发展和高潮非常重要,尤其是舞蹈高潮部分是展示作品主题、塑造艺术形象的关键。
2.注意舞蹈外部结构的和谐美
民族舞蹈的外部结构又被业界称为舞蹈画面在时空层面的动态结构,一般主要是指舞蹈者在整个舞蹈空间上面的运动线条和画面造型。整个舞蹈艺术作品外部结构需要与作品内容、人物思想相适应。舞蹈外部结构直接影响舞蹈艺术作品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角度。
总之,民族舞蹈艺术是非常专业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得益于创编者对民族舞蹈编排技术得心应手的运用,因此,民族舞蹈艺术编创者应该匠心独用,科学、合理、客观地运用编排技术,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以创造出更具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3]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
[4]李延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