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4 共2084字
论文摘要

  一、地域文化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

  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

  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 “三大秧歌”之一。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特点

  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 “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二)舞蹈特点

  200多年前,胶州诗人宋观炜为所见的胶州秧歌做了大量的描绘。特别是对秧歌中登场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人物表现都做了详细描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对后来学秧歌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启蒙。为我们了解秧歌的历史发展,秧歌的性质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小戏秧歌除去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其女角的舞蹈律动,如细腻的 “三弯九动十八态”也正是为了塑造小戏中人物动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广场秧歌塑造人物的方法,它注重形体传情,着力刻画人物内在心态。

  (三)胶州大秧歌的演员队伍

  1.演员编制。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二十四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主持人、司仪。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三至五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和其他秧歌的组织也有所不同,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秧歌组织者“班主”“老板”“秧歌爷”,即开始召集选拔十四五岁的男女孩子。被选上者进班训练学戏,名曰“安锅”。

  2.人物。胶州秧歌的演员队伍主要有5种人物组成,他们是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等。演出时每种人物都是双数。鼓子、棒槌是男性,其余都是女性。这些的设置不同于一般的秧歌队耕、读、渔、樵的扮相,而是为秧歌小戏所准备的。

  五、胶州大秧歌的再发展

  胶州大秧歌由街头巷尾演到了现代大舞台,演遍了大江南北,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写出了人世间的真情与苦恼。胶州大秧歌艺术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沿革演变,表明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然而,在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胶州大秧歌这一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民间艺术奇葩,几经沉浮,几经变迁,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这门艺术的传承也受到了威胁。这里面不仅有历史的政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胶州大秧歌在新的实践中没有发挥自身文化的内在活力,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获得持久创新和提升发展。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也就衰竭了。

  六、结语

  胶州大秧歌经过3个多世纪的流传,至今仍保留着浓郁而纯正的乡土气息,深受胶州人民的喜爱。然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也就衰竭了。因此,文化创新,不但要有历史的、民族的眼光,更要有现代的、世界的眼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时代立丰碑。

  传承演绎、发展壮大胶州大秧歌街头广场表演队伍,扭住胶州大秧歌这一艺术奇葩,着力打造龙头产品,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发挥胶州大秧歌艺术研究的作用,从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扩大知名度,并尽快做大做强,把胶州大秧歌打造成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胶州大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必定能绽放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