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论文第五篇:黎族舞蹈的艺术特质及其传承策略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当中,黎族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舞蹈层面上来看,黎族舞蹈具有丰富、浓郁的民族特点,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舞蹈可以分为生活生产类、运动健身类、娱乐喜庆类以及宗教祭祀类等。黎族舞蹈不仅能够展现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黎族舞蹈;文化艺术价值;传承;
舞蹈由舞蹈表情、舞蹈节奏以及舞蹈构图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属于综合性艺术,包括音乐、诗歌、戏剧、绘画以及杂技等,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以肢体动为主要手段,对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表现的、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进行着重展现。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舞蹈自然也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将对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一、黎族舞蹈的民族特质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极易发现,民族舞蹈通常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以及区域性,且传承和传播的范围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逐渐由区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正是在此背景下,黎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关注。
从表现内容上来看,黎族舞蹈可谓是对黎族文化进行清晰反映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婚恋教育、节庆娱乐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对黎族舞蹈的了解,我们能够从中发现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例如,在海南省通什市等地区,仍然保留着具有悠久历史的平安舞及招魂舞等黎族舞蹈,通过平安舞和招魂舞,人民群众可以对古老的黎族文化以及民族特色进行了解,不但有利于黎族文化艺术的传承,还能够为相关人士研究当地文化、历史以及民俗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在黎族舞蹈中,多数内容与社会风尚、运动以及娱乐具有密切联系,并且黎族舞蹈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诸多加工,从而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草笠舞》,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强的美学特征,还曾经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可见传统的民族舞蹈艺术精华能够与当代的发展需求有效结合。
二、黎族舞蹈的双重性质
舞蹈作为群体的意识形态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反映,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具有重要作用。以黎族舞蹈为例,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黎族人民创造历史、认知世界的文化和思想进行有效反映。根据黎族舞蹈中所传承的精神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始终不够深入,所以舞蹈中多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例如“招魂舞”便是如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舞蹈对于当今时代来说,不仅有利于对黎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进行研究,还可以对其中的表演形态进行充分学习和观摩,但是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则属于不宜弘扬以及传播的范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文化内容是对神灵以及鬼魂的崇拜、对自然界的恐惧等,与当今时代精神相悖。但是黎族舞蹈经过数年发展,流传至今,其中所蕴含的表演艺术、表演方式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当代的人们借鉴。
第二个类型:从黎族的历史发展上来看,黎族人民在与自然界进行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的舞蹈作品,至今仍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例如《打曲舞》《钱铃双刀舞》等,即是对战争场面的反映,其作用在于表演、观赏,包含着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的向往,不仅在中国受到极大程度的欢迎,在世界上也能够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相对于第一个类型的舞蹈,第二个类型的舞蹈更加具有传播和弘扬的价值。
三、黎族舞蹈分析
在本文中,以黎族打柴舞为例,对黎族舞蹈进行深入分析。
(一)打柴舞的历史渊源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对于自然的崇拜,黎族先民认为,人在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升天,并且不会湮灭,所以在人去世以后,其家人不仅不需要过分悲痛,还需要采用舞蹈的形式对亡灵进行告慰,并请求亡灵保佑子孙后代,由此,打柴舞出现。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历史最久远的舞蹈之一,最初的寓意是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和祭祖,对黎族人民的智慧进行了充分体现。迄今为止,我国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等地的黎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跳打柴舞的习俗,通常在老人正常死亡之后,家人将其移入灵柩的当晚,要举办酒席,亲戚以及四邻聚集于此,一是为跳打柴舞,二是为了帮忙。由此可见,打柴舞虽然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以及宗教色彩,但是属于在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产物。
(二)打柴舞的发展演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黎族人民也进行了人口迁徙,加上20世纪50年代文艺工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黎族的打柴舞逐渐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由于打柴舞自身具有较浓厚的巫术色彩和宗教色彩,所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民族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以及人民群众的禁锢思想逐渐被打破,黎族打柴舞才随之逐渐复苏,并一步步转为辉煌。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加工,黎族打柴舞在对原有民族特色充分保留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点,不仅能够出现在丧葬等特定场合,还具有了热情、欢畅、明快、健康等特点,逐渐成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广场舞,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打柴舞的性质、内容以及形式等各方面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其中所蕴含的娱乐性、表演性以及群众性更加显著。从打柴舞的性质上来看,其本身属于黎族人民只有在丧葬环境下才会进行表演的舞蹈,目前已经转变成为在节假日以及节庆日子中用来表达欢乐情绪的广场舞,并且其浓厚的巫术以及宗教色彩,如今被注入了更多的表演性以及娱乐性。从打柴舞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初的基本舞步以及丧葬歌词已经完全消失,目前的打柴舞内容主要为歌颂爱情以及赞美生产生活等,使打柴舞具有了全新的内涵,并产生了全新的生命力。对于打柴舞所应用的道具,目前已经完全淘汰了曾经为了便于抬棺而选择使用的木材,取而代之的是质量较轻、便于携带的竹棍,同时用更加现代化的音响替代了传统的唢呐、二胡以及锣鼓等乐器。至此,打柴舞也被称为“竹竿舞”。从当代的情况来看,每逢节假日,黎族人民便会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在广场上相聚,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跳起“竹竿舞”,在或快或慢的节奏中不断变换着舞步,并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烘托出了热烈的气氛,使场面更加欢乐。
(三)打柴舞的传承
打柴舞能够对黎族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进行充分体现,其中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并且其与黎族的丧葬习俗具有密切关联,对于黎族舞蹈历史研究、黎族丧葬史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打柴舞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与此同时,打柴舞属于三亚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该地区整体民俗文化的变化能够对打柴舞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避免打柴舞的传承出现力量薄弱、后续不足的情况,需要对打柴舞的传承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依托政府,给予生存保障。
2006年5月,黎族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具有了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由此,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具有了更加优良的传承环境以及发展条件,更加有利于打柴舞本身及相关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2. 健全机制,完善自身系统。
为了尽可能保障打柴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文艺工作者必须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创造出一套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打柴舞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黎族打柴舞文化研究所”,对打柴舞文化资料进行完整保留,为日后打柴舞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3. 借助媒体,扩大影响力。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所以为了提升打柴舞的影响力,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例如采用广告或是专刊的形式对打柴舞进行宣传,增加打柴舞的演出数量、扩大打柴舞的了解人群,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喜爱打柴舞、关注打柴舞,并加入到对打柴舞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
四、黎族舞蹈的传承策略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黎族人民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劳,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蕴含着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丰富的情感,属于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对于黎族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有必要进行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并促使其能够在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和传播。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各相关部门对于黎族舞蹈的发展均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并且一大批优秀的黎族舞蹈艺术家正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黎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契机,以此为背景,对于黎族舞蹈的传承策略,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对黎族舞蹈进行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文艺工作者以及民族艺术家对黎族舞蹈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加工,摒弃封建社会对于黎族舞蹈的不健康影响,加入现代社会的文化精华,积极采用“推陈出新”的方式,创造、推广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且具有鲜明黎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在此基础上,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以及舞蹈艺术家耗费心血,还需政策扶持以及民间组织的弘扬,促使黎族舞蹈能够在社会各方面的整合和调动之下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采用“发现典型”和“培育典型”的方式,对经典的、优秀的黎族舞蹈进行重点鼓励和推动发展,采用巡回演出、选拔青年艺术家以及录制光盘等多种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弘扬和传承黎族舞蹈,从而实现保护黎族舞蹈、弘扬黎族舞蹈的重要目的。
最后,除区域性的节庆活动以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在全国性的大型演出活动中以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对黎族舞蹈进行推广,以促使黎族舞蹈的艺术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以打柴舞为例,之所以打柴舞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所熟知,不仅因为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是因为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对其进行积极推广。
五、结语
黎族舞蹈在我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且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其能够对黎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充分展示。以打柴舞为例,该舞蹈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对相关学科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于黎族舞蹈的传承,则主要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发现典型、培育典型的方式,提升黎族舞蹈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颜妹.探析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传承——以黎族打柴舞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3.
[2]李晓楠.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调查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易冠男.民族民间道具舞蹈创作研究——以黎族道具舞蹈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韩潮.韩潮:《琼州海黎图》民族资料研究价值——《琼州海黎图》图文对照信息探究[A].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海南师范大学,2014,733-737.
[5]姜莹.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与传承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34-35.
[6]申一辰.民族文化孕育民族之魂——论民族舞蹈艺术的现代化意义与价值[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12):150+152.
[7]卢永强.渗透地方文化,传承民间舞蹈精华——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实践[J].参花,2018,(24):150.
[8]王丽娜.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舞蹈艺术[J].拳击与格斗,2018,(12):108.
[9]李怡林.立足民族文化之根推进云南舞蹈发展——云南舞蹈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9,(5):141-148.
[10]李怡林.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道具的应用研究——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道具运用[J].大众文艺,2019,(5):246-250.
[11]王小玲.潮汕民俗舞蹈“蜈蚣舞”的历史渊源、价值解读及传承路径探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35(6):92-96.
点击查看>>舞蹈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