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论文第四篇:佛山醒狮舞蹈的历史追溯与特点分析
摘要:舞狮艺术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全国广受欢迎。舞狮艺术分南狮和北狮,南狮是真正的粤式民间舞蹈,结合了武术、舞蹈、音乐和其他艺术。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2006年,佛山醒狮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佛山的醒狮,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文化多样性,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继承和发展岭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佛山;醒狮;历史文化;
佛山是广东省的第三大城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唐朝早期,由于在市内发掘出三尊佛像,所以被认为是佛教之地,取名为“禅市”。唐宋时期,民间工艺、商业和文化蓬勃发展。明清时期,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佛山醒狮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也是佛山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艺术。
一、历史追溯
(一)舞狮传说
狮子是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狮子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它的家乡在非洲、南欧、南亚、西亚。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狮子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而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舞狮文化。千年的中国舞狮文化是从哪个时代开始的,人们评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舞狮文化从驯养狮子开始的。传说东汉时期,西域大月使者帮助驯化汉代的“金狮雄兽”。大月使者走后,狮子突然丧命,宫人也就跟着遭灾。为了逃脱劫难,宫人就将狮子皮披在身上,扮成狮子跳舞。这就是舞狮艺术的最早起源。
第二种说法是,明朝广东省山谷中,有一头怪兽,据说有八尺长,小脑袋、蓝脸尖牙。这只怪兽出现在除夕夜,像风一样刮来,摧毁了庄稼。村民们议论着如何消灭怪兽,这时有人建议,用竹石和纸做成怪兽的形状,再在纸上铺些五颜六色的布。当怪兽再次出现时,一大群勇敢的人走了上来,用力敲击乐器,发出了一种类似“当”和“唐”的声音。怪兽突然消失了。为了庆祝赶走怪兽,村民们提议在除夕夜跳舞。
(二)佛山醒狮的由来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记载:“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山最初隶属于南海县)自古以来南海县一直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蚕桑丰富;丝绸编织、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制等都非常繁荣,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佛山忠义乡志》中载:“光绪五十年间三十三年向工商部报告,狮子头制作精良,省内外商铺全部订购,大部分在十禄浦。”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生产过程。
佛山狮子的记录首次出现在《汉书·乐志》,其中提到了“像大象的象人”,根据三国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像大象的象人”是一个扮演鱼、虾、狮子的艺术家。由此可见,最迟三国时就已经有佛山醒狮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也普及了佛山狮子。在唐代,佛山醒狮已发展为由数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并在宫廷中表演,被称为“太平乐”,也被称为“五方佛山狮子”。唐代以后,佛山醒狮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二、佛山醒狮的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在几千年的狮子舞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的门派,即南狮(佛山醒狮)和北狮。“北狮”的特点是形似,而“南狮”的特点是神似。这已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和公众所认可。
“南狮”道具特点:额高而窄,眼大能转动,口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整个头部外形夸张,给人勇敢、朝气蓬勃的感觉。
佛山醒狮有黑狮子、红狮子和黄狮子三种,分别代表着张飞、关羽和刘备。
舞狮表演最关键的部位是眼睛,通过眼神来表达情感,配合着嘴部形状,使表演惟妙惟肖。
舞狮艺术以夸张的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演受到人们的喜欢。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
[2]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