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在《长调歌王--哈扎布》中的应用价值(2)
来源:内蒙古艺术 作者:白雪燕
发布于:2017-06-27 共6688字
第六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哈扎布依然热衷于长调艺术,坚持放弃都市生活,选择回到他热爱的锡林郭勒盟老家。回归草原之后,他深入民间,搜集蒙古族民歌,并开办长调讲习班,潜心培养新一代长调传承人。历经数十年磨砺,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哈扎布“歌王”的称号。哈扎布成为公认的长调歌王。
总之,《哈》剧以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蒙古剧剧种作为表现形式,通过事实提炼,长调经典曲目再现,讲述了一个终生热爱长调艺术,克服困难唱长调,不畏生死唱长调、传承长调的蒙古族歌唱家传奇的艺术人生。
三、蒙古剧与蒙古族舞蹈。
蒙古剧是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20世纪30年代源起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以哲里木盟(通辽市)为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剧团、乌兰牧骑等专业艺术团体的传播,逐渐流布全自治区”[1].可以说,蒙古族民间音乐、蒙古族舞蹈在蒙古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并构成了蒙古剧载歌载舞的基本艺术表现形式。
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要比蒙古剧的历史更为久远,可以说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有了蒙古族舞蹈的出现。蒙古族舞蹈产生于蒙古族游牧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大自然、与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风习俗和节日宴庆等活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生命进程生生不息,在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蒙古民族集体创作、不断积累,形成了具有自娱性、表演性、丰富性于一体的舞蹈风格。有表现生产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民间舞蹈、端庄高贵的宫廷舞蹈和祈福祭祀的宗教舞蹈等。蒙古族男性舞蹈具有粗犷豪迈、抒情开阔的特点,女性舞蹈以优雅沉稳、端庄大方着称。这些汇集着蒙古民族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的舞蹈艺术成为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所列举的蒙古族舞蹈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哈》剧中可以说均有体现:
序幕中幕开启,哈扎布先生的半身塑像坐落在舞台中央。塑像后面一排男子,舞姿静止似松柏,舞蹈语汇右手臂、头和身体挺立向上伸展,如松枝高耸挺拔;左手臂和腿向下伸展,似树根穿透泥土深深扎根于地下。12名男子摆出相同意义但造型略有不同的舞姿,象征着哈扎布先生如松柏般坚忍不拔、傲骨峥嵘的性格特征,同时预示着长调艺术常青不衰、蓬勃发展。
第二幕那达慕盛会上的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摔跤舞》和《奶茶舞》,而这两段舞蹈对烘托那达慕气氛,营造哈扎布与伊德欣纯真爱情的氛围是极为重要的。摔跤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男儿三艺”之一。《哈》剧在创作上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从被人熟知的文化形态中抽取元素,并加以再创造。“摔跤”与“摔跤舞”有着必然的联系,从风格特征到动作技术特点都有极强的共性。如果说“摔跤”是一种蒙古族文化的反映,那么“摔跤舞”则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精彩诠释及艺术化的表达,是“武”与“舞”的完美融合。
极富有阳刚之气的画面构成之后,《奶茶舞》闪亮登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响起,一群亭亭玉立身穿天蓝色蒙古袍,戴天蓝色头饰的姑娘们,横排踏点步从舞台左侧幕一个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姑娘们右肩上扛着一只闪亮的铜制奶壶,她们左手轻托奶壶底部,右手轻提奶壶把儿,热情洋溢、姿态优雅地出场了。接着变换队形,四人一组四竖排,单腿跪地,把奶壶放到地面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以揉肩揉臂撩茶、提腕压腕拨茶、硬肩耸肩吹茶等动作,表现了蒙古族姑娘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美好态度,以及豪情自信、勤劳质朴、端庄大方的性格特征。
第五幕中的《珠岚舞》将蒙古族女子的优雅沉稳、端庄大方刻画得淋漓尽致。“珠岚”是蒙古语,为“圣灯”之意。圣灯中的火苗象征着圣洁、繁荣和希望。“崇尚火神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神圣的习俗。古代蒙古族萨满在举行祭神仪式时,要亲自点燃圣灯和高香,在圣火闪耀、烟香萦绕中进行虔诚祈祷,以示礼敬”[2].人们认为将圣灯置于头顶之上,敬献到佛前,顶礼膜拜才更能表达信仰者内心的虔诚,信仰者深信点燃圣灯就能向神灵传递自己的心声。人们通过对祭神活动中形态动作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形成了舞蹈语汇,因此出现了顶灯而舞的习俗。
四、舞蹈在蒙古剧中的作用。
蒙古族舞蹈在蒙古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体现在抒发人物情感和渲染特定的戏剧情境时,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对《哈》剧中几段舞蹈的解析,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在序幕中,塑像前两侧,每侧9名女子身穿洁白如雪的蒙古袍、头戴白色小尖帽,内收外开斜八字队形,舞蹈语汇单膝跪地、左手臂胸前、右手臂头前上方、双手手心向上、仰望塑像,如同静止的朵朵白云,象征着圣洁和对哈扎布先生的无限敬仰。伴随着悠扬的长调,18名女子起立,手臂在四、七手位缓慢交替着揉肩揉臂,脚下小碎步变换队形,横排、斜排、双圆形,如同洁白的哈达在舞台上漂浮移动,飘逸幽静的画面将观众带入静谧、肃穆的意境之中。舞段中男松柏体现阳刚之美及雕塑般静止之美,同时象征着人物坚毅、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女子如云、如水体现阴柔之美及流动之美,同时象征人物博爱与高尚的精神境界。阴阳、静动相互映衬,短短一分多钟的舞蹈不仅向观众交代了哈扎布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蒙古族人民对他的敬仰、钦佩之情,同时也是哈扎布先生女儿对父亲思念之情的外化表现。
原文出处:白雪燕. 试论舞蹈在蒙古剧中的作用——以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为例[J]. 内蒙古艺术,2017,(01):25-29.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