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舞蹈及其编创发生的嬗变研究
【绪论】社会舞蹈演变过程与困境分析绪论
【1.1】社会舞蹈概念的解读
【1.2 1.3】社会舞蹈渗透出的文化特征
【2.1 2.2】社会舞蹈素材与动作语言的变革
【2.3 2.4】社会舞蹈形象与审美特征的嬗变
【第三章】当代社会舞蹈创作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舞蹈发展历程与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方兴未艾的社会舞蹈:当代社会舞蹈创作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从原始时期开始,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展开,成为调节心情、宣泄情感、解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舞蹈尽管从舞蹈内容、舞蹈形象、舞蹈动作语汇、舞蹈审美等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它仍然形成了显著的、特别的征象,形成特殊的生存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当代社会舞蹈的特征。
一、社会舞蹈的全民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原始社会开始,舞蹈便以人类共同体为前提而存在,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舞蹈只有处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互相关系中才具有最基本的社会意义。
1、社会舞蹈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在第一章社会舞蹈的定义中笔者提到,社会舞蹈是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舞蹈实践活动,群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舞蹈发展的标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水平的人民群众都是社会舞蹈的参与对象,社会成员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以及生产资料的分配形成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这种社会交往活动是社会个体间产生关系的纽带。因此,社会舞蹈的参与群体就是社会交往中的主体,是最广泛的社会大众,这种广泛性赋予社会舞蹈生命力。参与群体的广泛性是区别于专业舞蹈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我国社会舞蹈开展状况的评价标准。
2、社会舞蹈表现内容的多样性。
纵观古今,社会舞蹈都以社会生活实践为内容,可以是反映原始时期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是反映阶级社会时期人们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实践,也可以是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百姓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余追求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社会舞蹈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条件相呼应。因此,社会舞蹈在人们社会交往、生活实践中获得生命力,其表现内容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当今的社会舞蹈作品中,以幼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为对象的作品层出不穷,社会问题、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活动都可能成为社会舞蹈创作的源泉,从幼儿的蹒跚学步,到青少年的发愤图强,再到中年人的辛勤劳作,最后到老年人充实的退休生活,不同年龄阶层的社会舞蹈呈现出多样化的舞蹈内容,覆盖了整个社会的生活实践,反映各地区、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3、社会舞蹈活动形式的丰富性。
当今的社会舞蹈活动以其质朴、简单的特质渗透到各地区的社会环境中,从乡村到城市,从企业到学校,从工厂到部队,从省级文化馆到社区艺术团,我们生活的周遭处处都能寻见群众舞动的身影。广场中强身健体的健身舞蹈,宣传企业文化而创作的企业舞蹈,展现特殊地域文化的旅游舞蹈,丰富的社会舞蹈形式充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无论是社会舞蹈的活动场地还是活动形式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社会舞蹈以其人人参与的社会性特征成为了广大社会成员喜爱的文化活动。全民性作为社会舞蹈最本质属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提供了恰当的渠道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思想认识得到沟通、交流,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舞蹈有着专业舞蹈无法比拟的群体合力,将各阶层的人凝聚在一起,尽管参与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几年来学校、企业纷纷开始借社会舞蹈来调动学生和员工的激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参与其中,使得社会舞蹈参与群体的社会性实现得更加完整。正因如此,格罗赛才强调指出,"舞蹈的最高意义全在于它的影响的社会化",脱离了社会的大系统,社会舞蹈创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社会舞蹈的自娱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在劳动工作之余拥有精力参与各种休闲活动,社会舞蹈便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充实人们的休闲生活,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社会活动的角度看,所谓休闲意为"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人们从物质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各种社会舞蹈活动,一方面是争取娱乐的权利和机会,放松精神,成为宣泄情感、追求美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起到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作用。群众自主参与社会舞蹈,将其看作是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丰富精神世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成为了社会舞蹈与专业舞蹈区分的标准之一。在《艺术人类学》中,作者提到"艺术活动,一开始就是一种在必要的活动之外的精神休闲。
休闲,不但是紧张工作之余身心的放松,它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直观的生命体验,是个体生命向源初生命存在境遇的回归与亲和。"因此,尽管社会舞蹈具有娱乐身心、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各种社会功能,但人类具有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的自然本能,所以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社会舞蹈最直接、最本能的社会功能还是满足娱乐需要,获得精神上和感官上的愉悦体验。
社会舞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欣赏不是它的目的,直接性的参与、表达、宣泄从而获得社会形态的调节才是它的意义所在。社会舞蹈通过大众自我娱乐来表达、宣泄和消化感情,吸引着人们自主参与其中,形成社会舞蹈的自娱性特征。回顾社会舞蹈的发展史,它源于人们生产劳动之余为了放松身心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游戏性、自由性、随意性的群体活动,无论是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原始社会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自娱性成为社会舞蹈外显的特征,贯穿社会舞蹈发展的始终。农村地区的秧歌、舞龙舞狮、高跷等等民间舞蹈是农民在忙碌的农活之后,为了自我娱乐而创造的,城市广场间的健身舞、交谊舞成为人们每天必备的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群众性的舞蹈训练班、艺术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吸引了大批舞蹈爱好者,他们中有知识分子、有离退休干部、有工人、也有白领,这些民间舞蹈团体成为自主参与、自主创作、自主娱乐的良好渠道,他们即是创作者又表演者,融审美的主客体于一身,在舞蹈活动中获得精神和感官上的快慰,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如今,社会舞蹈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个性需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人的心理节奏和生活节奏,自娱性赐予社会舞蹈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感,扩大社会舞蹈队伍,完善社会舞蹈的社会性特征。
三、社会舞蹈的普及性。
社会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它来源于群众、发展于群众,它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在社会舞蹈的创作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舞蹈形象的塑造又或是动作语汇的编创上都具有普及性。
1、社会舞蹈在选材上的生活性。
社会舞蹈作为群众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平民布衣的普通生活实践为创作基础,选取人们生活的细节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当群众跳起关于自己真实生活场景、工作状态的舞蹈时会更具亲切感。当今的社会舞蹈创作取材于民,关注平民阶层生活的细微之处,很容易使群众获得认同感,社会舞蹈题材特有的生活性使业余舞蹈爱好者在编创和表演时产生共鸣,从而流露出真情实感,真正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纵观当代社会舞蹈中较为成功的舞台舞蹈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无一不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为表现内容。四川省广元市艺术馆老妈妈艺术团围绕老年生活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在作品《梦儿晾在竿竿上》中,编导选取老人们为孙儿洗衣服、晾衣服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展现出老一辈人对晚辈深厚的爱以及对他们美好未来的期许。山西省太原市老年大学创作的作品《走在山坡上》,以女性为在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为内容,表现出夫妻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亲情。社会舞蹈创作题材的生活性,使得群众、生活、舞蹈很好地融合,舞蹈爱好者在创作、表演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2、社会舞蹈在舞蹈形象上的生动性。
社会舞蹈是属于广大社会成员的艺术活动,它所塑造的舞蹈形象理所应当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倍感亲切且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人物,在具有生动性的舞蹈形象中观众很容易在情感上获得认同。当今的社会舞蹈作品不再以英雄人物为标杆,而是回归平民布衣,回归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底层员工,从人民群众的理解范围和认知能力出发,塑造出具有亲和感的舞蹈形象。《宝宝会走了》中蹒跚学步的幼儿,《忙忙忙乐乐乐》中子孙满堂的老人,带着黑框眼镜、穿梭于办公室间的《疯狂白领》,带着安全帽、游走于钢筋水泥间《快乐的建筑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百姓都成为了社会舞蹈形象塑造的对象。他们不高大、不威风,他们只是社会中再普通不过的人群,但正是由于这份生动性,社会舞蹈的参与者才能真正表现自己,社会舞蹈形象塑造的生动性和亲和感,使表演者和观众都能获得真实、质朴的情感体验。
3、社会舞蹈在动作语汇上的鲜活性。
广大社会成员是社会舞蹈的参与主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因此编导在动作语汇的设计上尽量靠近真实状态,在再现真实体态的基础上加入符合群众特质的艺术加工,呈现质朴、真实的肢体状态,体现出社会舞蹈动作语汇上的生活性。江苏省扬州市江都红枫艺术团创作的《运河长》,塑造了一群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的运河娘,作品中没有复杂的舞蹈动作、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编导以篙为道具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劳动工作状态的动作,简单、质朴又富有重量感的肢体语汇,这是专业舞蹈所没有的肢体特质,这样的肢体状态恰恰展现出运河娘勤劳、质朴、踏实的性格与品质。由此可见,社会舞蹈在动作语汇上的鲜活性是它特殊的价值所在,群众实在、朴素、不加修饰的肢体状态正是社会舞蹈普及性的一大特征。
第二节 当代社会舞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社会舞蹈活动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各种形式的社会舞蹈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广大业余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舞蹈作品数量逐年增多,质量却参差不齐。社会舞蹈事业繁荣的背后,其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社会舞蹈动作语汇呈现的两极化:
1、动作语汇片面强调亲民性。
社会舞蹈参与者的社会性决定了创作者在动作设定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表演者是非专业的舞蹈爱好者,编导在设计动作时往往较为简单、单一,质量较差,美感较低,丢失了舞蹈的艺术性。在一些社会舞蹈创作中,编导基本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动作只是根据音乐晃晃胳膊踢踢腿,重复多次,它甚至不可称为舞蹈作品,更像广播体操。社会舞蹈尽管是未经过专门舞蹈训练的广大群众的舞蹈,尽管它具有亲民性、普及性、大众性,但也不意味着在动作设计上一味追求简单易学、易于普及。在少数作品中,编导没有深入体味和观察生活,编创的动作完全与音乐、作品主题无关,生编硬造,并且重复"回锅",对于群众来说毫无吸引力。每天唱同一首歌会觉得枯燥,每天看同一本书会觉得单调,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会觉得机械,亲民性的确是社会舞蹈创作的特征之一,但片面强调亲民、大众就显得过于陈旧落后,成为社会舞蹈创作的樊篱。
亲民性的确是社会舞蹈创作的一大特征,这是由参与者的大众化决定的,这种特性客观地说确实会给社会舞蹈创作带来一定的局限,但仍有一些留心生活、用心观察的编导克服了这种弊端,创作出题材属于群众、动作适合群众同时又具有艺术美感的高精尖作品。社会舞蹈的编导应该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发挥群众质朴、实在、未经雕琢的肢体表现,这样的肢体语汇对社会舞蹈来说是一种财富,这是专业舞蹈达不到的宝贵之处。在群众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着重开发肢体表现,在朴实的肢体状态中加工、创造,将艺术性和亲民性有效结合,使社会舞蹈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符合群众的肢体状态,表演者既有能力达到又富有挑战性,提高社会舞蹈的吸引力。
2、动作语汇过度追求技术性。
尽管社会舞蹈的创作者和表演者理论上多为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的社会大众,但在作品完成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专业舞蹈编导的加工或修改,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艺术化痕迹,这种现象在社会舞蹈的舞台舞蹈中尤为突出。编导以专业化的创作标准去衡量社会舞蹈作品,过度追求动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尽管体现出舞蹈的艺术性,但却忽略社会舞蹈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未能充分考虑到动作语汇是否与群众的肢体表达相适应。在一些群众性的舞蹈比赛中,少部分编导为了追求所谓的"可看度",在编创和表演两方面向专业水平靠拢,将群众不能达到的软度动作、不能完成的技巧动作、不能熟练使用的道具强加到作品中,非但没能为作品添色,给观众杂耍的感觉,反而弄巧成拙地背离了社会舞蹈的初衷,忽视了社会舞蹈创作的特殊性。
这样的现象在社会舞蹈的各类比赛中并不少见,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的。一方面,社会舞蹈既然是广大社会成员的舞蹈,作品的编导就应该来自群众,因此注重在广大群众中培养社会舞蹈创编人才是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社会舞蹈创作中应努力秉承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使编创的动作既能适应群众的肢体表现能力又具有艺术美感,注重艺术性和普及性的结合。社会舞蹈的编导在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去追求舞蹈艺术美感的同时,应将群众性、大众性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适应群众能力和需要的才是最好社会舞蹈作品,在创作中只有将艺术性与亲民性相融合才是优秀的社会舞蹈作品。
二、社会舞蹈创作手法的两极化。
1、刻意追求还原生活。
纵观我国的舞蹈发展史,舞蹈创作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可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形成。在上文中笔者提到,社会性、亲民性是社会舞蹈最主要的特征,这就意味着社会舞蹈的内容相比于专业舞蹈更关乎生活,社会舞蹈的编导相比于专业编导更加贴近生活,掌握更多的第一手生活素材。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创作关于群众、关于生活的作品就应该深入实践,去基层、去农村、去劳动,在最接地气的地方挖掘素材进行创作。当然,在这样的观念下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社会舞蹈作品,如《担鲜藕》、《丰收歌》等等,但在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舞蹈创作一味沉溺在现实生活中,并将生活狭隘的认为是劳动工作,这样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社会舞蹈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片面追求还原生活,在无形中给社会舞蹈的创作套上枷锁,舞蹈创作不是模仿、不是再现,它不是社会舞蹈创作的出路。事实上,过度追求还原生活,使舞蹈创作的道路越来越狭窄,少数编导认为几个典型的劳动动作随意拼凑、堆叠,合着热闹的音乐,再起一个贴合群众的作品名称,就可以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社会舞蹈作品,忽略对作品思想内涵和内在意蕴的追求。这样的想法以及做法是非常可怕的,会使社会舞蹈创作走入绝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可以发乎于情而止于情,不必去身体力行。因而观众与艺术家们都可以完全置身于艺术作品的另一个世界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社会舞蹈编创应从生活出发,站在生活之上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审视生活,提炼典型动作进行加工、改编,使作品中既有生活细节的缩影又思想内涵。
2、过度迎合商业化的表现方式。
原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社会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大部分以民间舞蹈为内容的社会舞蹈逐渐脱离了民俗舞蹈活动的特定情境,淡化了其原生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旅游舞蹈为例,为了追求商业化利益,极个别编导为了招揽游客,打着原生态舞蹈的幌子却将重心放在舞美、情景、服装、灯光、音响等方面,脱离了舞蹈的本体,失去了对原生态文化应有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原生态舞蹈受到肢解和破坏。另外,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舞蹈中,经常以民间舞蹈作为内容,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目的,尽管它丰富了社会舞蹈的内容,却也丧失了民俗性和仪式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和功利性。对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我们应秉承着爱护、珍惜的心,在尽量保持原生性本质的前提下,使宝贵传统民间文化的到普及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