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保定市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生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61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保定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探究
  【1.1  1.2】保定民间舞蹈概述
  【1.3  1.4】保定民间舞蹈的特征、形成及发展
  【1.5  1.6】保定民间舞蹈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保定民间舞蹈的自然生态
  【第三章】保定市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四章】保定民间舞蹈的现实关照
  【结语/参考文献】民间舞蹈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保定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生态

  保定民间舞蹈是在保定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与保定的民风民俗关系密切。保定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与全国其它地方大体相同,以县、乡、村为基本组织形式。村作为人口自然聚居的基本单位,在文化上常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过去,几乎村村都有里社,用来组织乡村百姓们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每一个村子里最重要的事情,要有乐舞的配合,要有热闹的气氛,这就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殊的地缘因素、丰富多彩且富有特点的保定民间生活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给予了广阔的空间;特定的人生礼仪、生活习俗又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展演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态对保定民间舞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区域中心地位与保定民间舞蹈

  清康熙八年后,保定成为直隶省首府,直隶总督常驻于此。政治地位显赫,工商业发达。“以官宦云集故,保定之消费剧增,兼以府河经大清河至天津与京杭运河相通,津、保交往频仍,商业以是繁荣,迥异当年。”

  ①这是民国二十三年编印的《县志》对保定商业的描述。工商业的繁荣为保定文化的发达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后盾。在我国古代,城市的中心任务是政治和军事,所以历朝历代,每一个城市都会因为政治地位的高低而享有不同的规划和建设规格,政治中心城市可以更自由地调配辖区内的所有资源。在这方面,保定因为是直隶省首府,而直隶总督又位高权重,在城市建设方面自然占有很大优势。比如,在交通方面,保定就修有通向各个省会的御路和通向各个地方府城及重要城市的大道,这是直隶省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因为直隶总督的显赫地位,保定又成为政府推行新政的首选城市。如朝廷提倡兴办新式学堂,当许多省还在观望的时候,直隶省早已闻风而动,抢先创办了各式学堂。到 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时,保定已经建立了五类、几十所新式学校,以至于随后的许多年,保定的新式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保定作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特别是直隶总督分别于冬夏在保定、天津两处办公之后,保定与北京和天津的交往愈加频繁,并辐射到了周边广大地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设立租界国别最多的通商口岸,又是直隶总督的常驻城市。

  这两大城市的公共管理方式、城市建筑形制、居民生活方式等深刻影响了保定的现代化启动,影响了保定的民风和民俗,促进了保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繁荣。所以,是区域政治中心地位为保定经济、文化的发达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也为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速了舞蹈文化生态的演变。

  3.2 文化因素与保定民间舞蹈

  保定属于燕赵文化圈。燕文化是古代燕地的历史、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文化遗存,其特点是刚烈而悲壮、任侠而好气、苍劲而激越。古代赵国的疆域在今河北包括了太行山东麓以及相邻的广大平原,所以赵文化源自三晋,是一种由经济繁荣而衍生的文化。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相互交汇和撞击,使得燕赵文化明显地具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二重性,既有勤劳、质朴、恋土恋家的农耕文化特色,也有一种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放荡冶游的游牧文化精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概括燕赵文化精神:“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韩愈在《送董召南序》中也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所以,人们总是用“慷慨悲壮” 四个字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征。

  ①今天保定的版图大致属于“燕之南赵之北”.西邻太行山,北枕燕山山脉,越过燕山,就到了少数民族居住的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因此,保定这块土地往往是历史上民族交融和冲突最为频繁的地方,燕赵文化中“慷慨任侠”的特征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明显。宋代以后,集权政治的重压与频繁剧烈的战争则直接造成了燕赵经济、文化的衰落,慷慨任侠的特征开始式微。但是,在长期各民族的风俗习尚、文化特色的交融中,包括保定在内的北方孕育了我国古典戏剧杰出的民族形式---元杂剧,于是,保定民间舞蹈的萌芽开始以纯粹艺术的形式出现。“金元立国,并在幽燕之区,去河洛不遥而音韵近之。故当此之时,北曲大行于世。犹唐之有诗,宋之有词,各擅一时之圣,其势使然也。”

  ①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作用,由于保定这块“畿辅之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保定民间舞蹈迅速生长起来。

  3.3 民俗活动与保定民间舞蹈

  保定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所以,民间百姓们的生活风俗是影响保定民间舞蹈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在保定的社会生活中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间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为保定民间舞蹈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保定的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包括结婚习俗、丧葬习俗、礼仪习俗、节日习俗、各种禁忌等众多的内容。这里我们只就与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民俗活动来做一说明。

  1.结婚习俗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保定人的结婚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致规程没有发生变化,还保留着传统的相亲、定亲、迎娶、闹婚房等习俗。传统的保定结婚礼俗的第一步就是相亲,这是结婚的前奏,是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约定日子见面。相亲之后要“合婚”,就是请会看生辰八字的人合算一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不是相合,合,即成,不合即散。如果双方满意,且八字相合,就进入了结婚习俗的第二阶段--定亲。定亲是男女双方交换信物表明婚姻关系的确定。成亲是结婚礼俗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最有看点的一个步骤。新郎要到新娘家迎娶新人,要由新郎带上乐队,一路放鞭炮,遇石贴喜,遇桩撒豆。乐队一般都是当地的唢呐班,当地称“响器班”.迎亲途中只要有人拦截,乐队就要停下来吹奏表演一番,有时一路上会停下来许多次,次数越多表明人缘越好。新娘下轿进家还要迈火盆,向新娘头上撒五谷或大米,之后举行婚礼入洞房。当晚街房邻居们要闹婚房,还有认本家、回门等习俗。音乐和戏曲在婚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围绕婚前婚后的一系列活动有大量民歌民谣,而且音乐、戏曲在婚礼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婚礼当天,新郎家一般要邀班唱戏,唱的大多是“龙凤呈祥”之类的喜庆戏,往往要演两三场,其中穿插着大量的具有喜庆气氛的舞蹈、杂技等的表演,一直持续到喜宴结束,客人离席。音乐唢呐声、戏曲的锣鼓声、演员们的歌唱声、乡亲们的哄笑声混合在一起,响彻云霄,热闹非凡。整个婚礼的红火、喜庆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戏曲、音乐和舞蹈烘托出来的。结婚习俗为音乐、戏曲、舞蹈的表演提供了长年连续不断的机会,大大推动了音乐、戏曲、舞蹈的发展。

  2.丧葬习俗在保定丧葬习俗也与音乐和舞蹈有密切的关系。保定葬礼上一定要请唢呐班吹奏音乐。来客吊孝、起灵、路祭、入葬等重要过程都要有音乐演奏。保定素有闹丧的习俗,丧礼上除了请乐队来演奏外,有些人家还要唱闹丧戏,要将人们失去亲人不平静的心情及强烈的怀念表达出来。高寿的人去世保定称之为喜丧,喜丧中总是要大办,不但要请乐班、戏班、现在有时还要请电影。戏班除了演出传统的《诸葛亮吊孝》之外,还有不少戏是专门为丧礼准备的,如《康府吊孝》、《秦雪梅吊孝》等,主家是希望通过戏中人物的悲伤来引起家人乃至旁观的人们的共鸣,借以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怀念。丧礼上还经常上演《穆桂英挂帅》,舞台上杨门女将身着齐刷刷白孝服表演舞蹈和武打动作,与主人家的悲伤气氛相呼应,也很受人们欢迎。保定的丧葬习俗特别是闹丧时的戏曲、歌舞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定民间戏曲、舞蹈艺术的发展。

  3. 礼仪习俗在保定人的日常生活中,作客赴宴、逢年过节等都讲究一定的礼节。出生、节日、结婚、去世等时候都要举行重大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除了吃饭就是延请戏班,歌舞娱乐。保定人重视生辰,将出生视为人生的开端,要办喜宴,当地称“做九”、“吃喜面”.孩子满月、百天还要举行庆贺活动,亲戚、本家、朋友、乡邻都要来庆贺,主家要请乐班纳乐、戏班唱戏、或损献财物等。庆寿也是保定一项民俗,为十三岁以下的孩子庆寿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特别是六十六、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庆寿则更为隆重,要请大戏、唱大曲,这种热闹和喜庆的场面要持续两三天,戏曲和音乐多半“五女拜寿”、“丹凤朝阳”之类,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色彩。唱戏和奏乐用艺术的形式把一家人的快乐撒播到了乡邻四舍,使祝寿活动变得更加隆重、荣耀和广有影响。祝寿习俗把保定民间舞蹈推高到全民性的共同参与之中,极大地发展了保定民间舞蹈。

  4.节日习俗保定的节日与全国大体相同,但在具体的庆贺方式上有些差异。春节是保定人一年之中的最大节日,主要活动有拜祭祖先、祭祀神灵、向老人拜年、除夕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初一早上起五更、放鞭炮、吃饺子、庆贺新的一年到来。春节是一年中较清闲的时候,人们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自娱自乐。戏曲自然是最活跃、最受欢迎也是影响最大的娱乐形式,很多村从大年初一开始唱戏,一直到正月十九添仓节才会结束,甚至整个正月都有戏在唱。这时候的戏以连台本的大戏为主,有时候一出戏会连唱好几天,一出大戏的开头或间歇时往往会安插一些歌舞类春节之后的二月二、三月三、三月十五、四月二十八等重要的节日也都要唱戏。乞巧节的时候,保定的姑娘们常常会举行各种仪式,比如在家中设一个神棚,手里拿着秤从街心将神灵请到自家设的神棚里,并在神棚前唱经、对经歌,有时也专门请戏班来唱戏,这时候的戏唱的多半是“牛郎织女”、“天仙配”之类,乞巧节是姑娘们的快乐的日子。

  总之,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保定民间舞蹈产生和发展的深厚土壤,多种民间习俗的存在使唱戏跳舞成为保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并推动了保定民间舞蹈的内容以及形式的进步。这样,民俗生活和舞蹈之间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难解难分的关系。保定民间舞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3.4 相关艺术形式与保定民间舞蹈

  纵观保定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保定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即保定民间舞蹈不是以一个孤立的艺术品存在,舞蹈仅是艺术之林中的一个种类,而在这个艺术丛林中,还有与舞蹈相关联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相关艺术种类。它们属于一个共同生态圈中的文化种群,在漫长的历史社会进程中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3.4.1 保定民间音乐与保定民间舞蹈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汉代《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中国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 “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

  ①具体到保定民间音乐与舞蹈关系,我们以涞水高洛古乐为例来说明。“涞水高洛古乐”是指保定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的民间音乐,古名“高乐”.是一种村子里的百姓自愿参加、自行组织、义务排练、免费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全名叫作:“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音乐专家学者们的鉴定,高洛音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 4800 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作为祭祀音乐,涞水高洛古乐调式音阶、节奏、节拍、速度、曲式结构、音乐旋律都完全符合舞蹈的基本动律,其音乐的节奏和旋法对民间舞蹈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从其代表性动作、伴奏乐器等方面来看,与涞水当地民间秧歌舞蹈自身表现出的灵活性和规整性恐怕也是息息相关的。

  总之,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了音乐,舞蹈就难以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而舞蹈的创作也需要依照音乐的节奏、韵律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需要同步展示,共同完成,所以两者必须取得高度地协调一致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舞蹈艺术。

  3.4.2 保定地方戏曲与保定民间舞蹈

  中国戏曲是在音乐、舞蹈、文学各种艺术成分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征为“舞容歌声”,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可以说舞蹈艺术始终贯穿于戏曲演员的表演之中。所以着名艺术家欧阳丁倩先生一再主张“中国的舞蹈演员应当学习戏曲中的片断和基本功,同时还要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人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

  保定是着名的“戏曲之乡”,是一个多剧种繁衍发展的地区,大约有地方剧种 20余种之多。其中河北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北昆、高腔、京剧、评剧可称为全区性的剧种,其余的十几种可以说是区域性的剧种,其地域分布大致是:横岐调主要流行于涿州、涞水、定兴、四个县;上四调主要流行于高碑店、涞水一带;新颖调主要流行于望都县;碰板调主要流行于高碑店;贤寓调流行于定兴县;十不闲和诗赋弦主要流行于涿州、涞水、定兴等县,晋剧主要流行于与山西省相邻的西部山区涞源县和阜平县;蔚县秧歌主要流行于涞源县;河南坠子主要流行于唐县;豫剧只在高碑店存在过一个专业剧团。

  保定戏曲又存在本地剧种和外来剧种的差别。老调、保定丝弦、哈哈腔、横岐调、上四调、新颖调、碰板调、贤寓调、保定皮影等属于本地剧种,其余的则属于外来剧种。这些外来剧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保定方言、习俗的影响,也为了适应本地观众的欣赏口味,与其原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已成为带有浓重保定特色的剧种了。比如昆曲由于长期流布于高阳县、安新县一带,已经形成了极具保定特色的高阳昆曲,且成为北方昆曲的前身,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保定民间舞蹈从戏曲的“做”和“打”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元素而成长壮大起来。

  保定许多民间舞蹈中有身段、有技法、有剑舞、有水袖功,这大多是从戏曲功法中吸收过来又应用在舞蹈表演之中的。比如定州秧歌,既有戏曲的声腔和情节,也有舞蹈的手、脚、肘的动作形态,有人说它是戏曲,有人则称它为舞蹈。由于保定戏曲的发达,许多民间舞蹈长期依附于戏曲,与戏曲合作演出。比如在一出大戏开演之前,总是先要演出一些地方性歌舞,借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一些连台本的大戏在演出过程中,或者是其中的一折演完后,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歇,这时候往往需要一些民间舞蹈来压压场子,定定观众的心情。这种保定民间舞蹈与霸道地方戏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不仅使保定戏曲的“唱”和“念”部分形成了燕赵本地特有的风格,其“做”和“打”部分也完成了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气”的转化,使保定戏曲的武戏明显多于文戏,表现英雄豪杰的武戏内容明显多于表现才子佳人的文戏内容。而且,保定民间舞蹈从舞蹈形态、演出风格到舞蹈内容都具有了浓重的戏曲韵味。这种舞蹈、戏曲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使保定民间舞蹈具有了独特、鲜明的表演形态和地域风格,进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关标签:民间艺术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