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在化学史中寻求精神力量.
创新需要有质疑权威的勇气,需要有否定自我的气度,需要有誓不罢休的韧劲,需要有冷静分析的头脑.在化学历史上每一种元素的发现无不是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经历,正是前人的创新精神,才会有一个一个的发现,才会使化学有今天的格局.氧气的发现就是一个创新精神的绝佳范例.18 世纪初关于燃烧的“燃素理论”统治着欧洲,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为现有燃素范畴所束缚,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而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面对大量的实验事实使他对燃素理论发生了极大怀疑,最终公布了氧的发现.正是拉瓦锡的实验和结论,使当时的化学研究者们正确地认识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氧气对物质燃烧所起的作用,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统治了将近一百年的燃素理论终于被推翻.这些化学前辈勇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必将激励后来者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二、在教学过程中留有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我们的课堂教育经历了从传授知识为主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过程,可以利用教学过程中这一节知识和下一节知识的衔接或是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来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型的,也可以是原理的更深一步.总之,就像电视剧结束时一样留点悬念,让学生课后意犹未尽,还在思考化学.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化学式的来历,然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MgCl2化学式是怎么来的,这样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比老师直接传授得到的效果更好,因为后者被学生看成自己创新的结果.在九年级《溶液》这一章里当老师在演示硝酸铵溶解在水里使水温下降到零下,甚至使烧杯外壁的水滴都结起了冰.有一位学生就好奇地问:“怎么烧杯里面的水不结冰?水不是到零度就会结冰的吗?” 笔者故意在此处卖一关子:“烧杯中的是溶液还是水?它为什么不结冰的原因先自己思考,下节课我们会讲到.”这样既暗示了探究的方向,又提供了找到答案的地方,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
三、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灵活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长久以来经常在世界上被认为“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精神”,因为我们一般注重教授解题方法而不重视实验技能,例如化学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铁粉和铜粉如何分离?”学生只要回答:“用磁铁吸.”就得分了.没有一个老师或学生会真正去实践验证,这样往往强调了一个问题而忽略了许多问题,那些由于没做实验而被忽略的问题才是半路杀出的新问题,才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一道鉴别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的实验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挺多,有测密度,有测导电性,有测凝固点,有测沸点,有用蒸发,甚至还有用鸡蛋测浮力的,这些方法中哪种是比较简单又结论明确的?好在仪器也不复杂,大家边讨论边试验,测密度被认为太麻烦又不精确当时就被否定了;测导电性很被看好,但发现以实验室的设备测下来竟然两者导电性都挺差,不明显;凝固点和沸点理论上成立,如何测不知道;用鸡蛋测浮力的对比也很模糊;最后发现原本不被看好的蒸发挺管用,在做的过程中有学生受到启发想到了更方便的方法,就是用玻璃棒分别蘸液体在酒精灯上灼烧,留下白色固体的为氯化钠溶液,在验证此操作时竟然还发现了焰色反应.
学生在参与这些实验时非常积极,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特别活跃.
四、互联网是答疑的好地方.
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果事事请教老师也不现实,这时需要推荐给学生一个查阅资料,答疑解惑的工具,那就是互联网.笔者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亲身经历,就是在中秋节时刮芋头结果手上皮肤奇痒无比,无意中想到上网查找解决的办法.结果上网一搜果然有解决的方法,一试果然灵验.说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提醒有这个强大的工具,能够及时化解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的疑问,使他们探索的步伐迈得更快,更远,更持久.在学习了铁生锈的原理后,学生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暖宝宝”的配方并不复杂,而且所应用的原理也是他们学过的铁生锈放热原理,原来发明创造并不神秘.
五、在生活中寻找运用知识题材.
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学生掌握知识后的灵活运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广泛,化学教学也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反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当然我们在选取研究题材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水平相匹配,研究器材是否简单易得,研究过程是否安全以及研究结果的社会价值.例如结合本地一度热卖的银饰来开展真假银饰的鉴别:先上网查找关于银饰成分的资料,再根据已学的化学知识制定方案,最后实验验证.这种实验和书本实验相比它的思路方法更开放灵活,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效果更好.
但它所依据的知识主要还是金属及其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因此也能在运用中巩固知识.这样的题材生活中还有许多,例如,调查冬天河水不易结冰的原因;自制一个净水设备;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如果到高中阶段能研究的题材更多.
总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只有学生热爱创新,敢于创新,能够创新,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创新,才会充满活力.作为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自己这门课中安排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