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从根本上寻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改进的策略。本文主要从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高度重视实验的深度开展等几个角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初中化学;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从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寻找漏洞、弥补缺失,进而采取必要的补救策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日趋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分值,初中化学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能否顺利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技巧进行反思,从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并积极寻找可以改进的措施,让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高效,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悦,让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更加迅猛。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受到陈旧、迂腐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效果的重点在于教师的教,而不在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自己教的好不好,却没有顾及到学生学得是否开心、轻松。这样的教学活动,因为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严重的摧残,学习的动力严重缺失,导致整个学习活动陷入僵局,教学自然变得沉闷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应该是初中化学教师反思的重要问题之一。[1]
在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黑夜中出现"鬼火"的视频,给学生展示几段物品无缘无故自燃的诡异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了"磷"这种物质的存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制售假酒的商贩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最终让人丧命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了甲醇与乙醇的区别……正因为教师顾及到了学生的感受,将课堂构建得更加贴近生活、活泼欢乐,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被完全激发出来,化学课堂才变得更加和谐。
二、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会采用反复讲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总认为自己讲的越多、越细,学生理解得就越透彻,掌握得就越牢固。殊不知,初中生一方面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解更加侧重于直观形象。因此,教师的讲解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广泛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的教学方式的支持下得到开展。[2]
例如,教师在讲授分子的扩散内容时,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是不能通过感官进行感知的。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为学生播放用动画演示分子进行扩散过程的资料。这种形式的讲解化微观于直观,化抽象于形象。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了分子扩散的过程及特点。教师只要略作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高度重视实验的深度开展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较为重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相对忽视。化学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伤害,担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过关,担心实验的药品会发生损耗,担心实验器具会被学生损坏。因此,教师会把实验教学从教学中删除,把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讲述实验".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无从谈起。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要更加重视实验教学。[3]
例如,教师在讲授"水的净化"一部分内容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分别配备了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滤纸和浑浊的泥沙水,让学生进行水的过滤实验。经过教师的指导,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学生终于完成了实验。学生在兴奋的同时,还抱怨着实验操作的繁琐。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过滤仅仅是净化水的最基本操作,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需要跟进。这样,学生就对水的净化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开展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保证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完整的关键节点,也是保证初中化学学科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必由之路。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持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策略,并持续反思,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自身教学活动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邓小林。新课程化学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化学教育,2012,33(11):31-33.
[2]杨强。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46.
[3] 余春里。初中化学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