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化学类专业学生来讲,有机化学实验是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好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分离提纯,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质,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提出在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实验; 教学; 方法;
0 、引言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实验室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使用到一些专业的精密仪器,随着化学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实验材料不断涌现,对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方法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一系列创新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本文首先对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1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与很多领域都有着密切关联,比如食品行业、医药行业、机械设备加工、各类有机溶剂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它是许多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可以将课堂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的方法直观的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他们思考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三是当学生走向社会后,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升。
四是社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了两方面的能力,走向社会后有利于快速就业。
2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按照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材进行授课,但是教材中所选的案例基本都是那些比较经典实验,比如测定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几种常见化合物的制备、基础性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习等,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目前在新技术的推动之下,社会上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与教学方法,但是在教材中却没有及时更新,因此教学活动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水平的提高[1]。
2.2、 实验预习报告的完成质量差
一些学生对实验预习报告不重视,其实通过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有些学生在写实验预习报告的时候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抄写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只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完成质量也不够重视。
2.3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按照实验教材进行讲解实验的各个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再加上一套实验装置,学生往往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这种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教师需要转变思想,采用新的教育方法。
2.4、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由实验教师提前将本节课所需的实验仪器、试剂等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参考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机械式的完成试验,简单记录实验过程,并完成试验报告。学生对于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无法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不能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5、 化学实验课程的环保问题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试剂、溶剂等原料一般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物质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稍不注意就可能影响到实验人员的个人健康,丢弃后又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另外,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课程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将相关的实验联系在一起,这样在一个实验完成后产生的物质就不能得到回收利用,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有的甚至会直接丢弃,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深入贯彻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改革,促进实验教学的绿色化发展[2]。
3 、提高有机化学试验教学效果的措施
3.1 、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经典化学试验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有机化学教学计划时对这些经典的验证式的实验进行优化。可以在教学计划中按照现有的实验器材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提高趣味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打破固有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条件和要求自己设计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既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对于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如果题目太难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如果太简单又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适中的题目。实验题目可以由小组共同查阅相关文献讨论后确定,然后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设计性实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否能够成功各学生的个人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思考能力都有关系,只要不存在安全性问题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实验完成后要做好分析、总结,在下次实验的时候改正其中的不足。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的乐趣,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3]。
3.2、 认真完成预习报告,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报告的重要性,其实预习报告是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学生在书写预习报告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试验仪器与各种试剂的使用,理解并掌握实验的原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为了提高学生对预习报告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就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抽查。学生书写预习报告的时候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不需要将书本上原文照抄过来,这样才能将实验的原理与操作步骤熟记与脑海中。
3.3、 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器材已经进入到课堂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器材的使用,利用多媒体将实验器材的连接直观的展现出来,还能够演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当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时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加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拓展,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饮用的茶水中可以提取到咖啡因,让学生了解到其实咖啡因就是一种生物碱,可以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所以在喝茶之后可以提神醒脑,再延伸一下可以用来治疗神经衰弱。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很多校园内得到推广,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打破了原来在课堂上学习的模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利用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将各种实验器材进行展示,示范实验的操作步骤、视频内容可以及时进行更新,学生可以多次反复观看,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生应熟悉并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比如:蒸馏、重结晶、熔点与沸点的测定、萃取等,在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再延伸到一些复杂的实验中,比如一些有机物的制备、分离以及测定等。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续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实验步骤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成绩优异的要进行表扬,实验完成后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展示生成的产物,通过讨论了解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4]。
3.5、 教学融入绿色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绿色的主要含义就是安全、无污染、无毒害,在化学实验课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传授化学实验存在的污染性与危害性,逐步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培养他们实验过程中的良好习惯,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目前微型化实验在很多化学实验课堂上悄然兴起,其优点就是减少了实验药品的使用量,还能够完成实验操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一举多得。在实验完成之后不能随意丢弃废弃物,有些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不能重复使用的要集中收集处理。比如:在乙酰苯胺制备实验完成后,所得成品可以当作下一年级学生熔点测定与重结晶实验的原料;通过合成实验所得到的甲基橙试剂经过相关处理后在以后的无机或分析化学实验课中作为指示剂使用。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今天,倡导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5]。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实际操作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的方法,将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推进绿色化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长多.高等学校有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7, 45(21):186-187.
[2]仝芳.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8,45(12):248.
[3]肖凤屏,胡鹏.浅谈应用型大学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 44(15):289, 308.
[4]李厚金,陈六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大学化学,2018, 33(10):13-17.
[5]郭豫梅,李利华,任传清,等.创新环保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7, 46(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