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哲学的贫困》中唯物史观的形成意义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冷雨,梁芬瑜
发布于:2021-04-22 共4053字

  摘    要: 《哲学的贫困》一书,体现了马克思对以往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突破,他创造性的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被列宁称作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着作”之一。根据《哲学的贫困》一书,本文从唯物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以及对蒲鲁东的批判、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唯物史观形成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唯物史观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形成既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方面全部相加的总和,而是多方面的、发展的研究过程。

  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的背景

  1.1、 唯物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自此,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推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哲学的贫困》中唯物史观的形成意义
 

  1.1.2、 社会政治发展状况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即现在人们口中的三大工人运动,这也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不断尖锐的趋势。

  1.2 、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背景

  1.2.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许多理论来源,例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建设的构想等,这些理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排除掉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其中有很多理论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2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相关理论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指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斗争相关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这里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研究法国革命史所看到的资料。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马克思克服了法国资产阶级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局限性,继承了其合乎历史规律的部分并将其发展,这也为历史是唯物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3 、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历史观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理论前提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对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在对二者的历史观批判继承的过程中,积极吸取其“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并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1.3、 对蒲鲁东的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提出的思想体系在工人运动中给工人的思想造成了混乱,十分不利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给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通过在给友人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对《贫困的哲学》做出了详尽的批判,并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将这些看法看作是马克思思想阐述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蒲鲁东关于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也为马克思提供了理论坐标,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又不同于蒲鲁东,准确的说是对蒲鲁东的改革和彻底超越。

  2 、从《哲学的贫困》中看唯物史观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这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历史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并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真理的光芒。对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2.1、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联系紧密,前者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文章的批判而直接得出的论述。在马克思认为,蒲鲁东没有完全具备研究经济发展的全部知识,所以在研究问题时,只看到了生产力的维度,而忽视了社会关系的维度。在研究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生产力的维度,又不能忽视社会关系的维度,马克思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人们在生产某种商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这件商品的社会关系,并且这件商品社会关系会受到相应的生产力的影响发生变化。

  2.2、 经济范畴是现实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有范畴,体现的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形式。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范畴以及相应的辩证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核心概念之上的。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蒲鲁东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先有观念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对观念世界的反映,经济范畴不过是观念的一种表现。蒲鲁东并没有看到经济关系的客观性,也没看到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因此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经济范畴这个概念。而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观点的时,提出了自己对经济范畴的论述,做到了真正理解了经济范畴的概念。他认为经济范畴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指出了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2.3、 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和经济范畴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手推磨的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体现的是封建主或者地主对农民或者农奴的矛盾;在蒸汽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体现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两轮,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由于蒲鲁东不了解现实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不到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因而只能从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把它们界定为固定的、抽象的概念,因此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性指出,经济范畴的变化是由自己所在的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认识到了现实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在研究现实经济发展时,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范畴三者都放在了现实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更清晰地解释经济范畴的社会关系基础,而且还能更清楚的阐释出经济范畴及其所表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时间维度,即在考察生产关系时,要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人们按照自己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又根据自己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创造出了相应的范畴。因此,这些范畴也同生产关系一样,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们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会根据生产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而各类范畴是建立在人们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由于生产力的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所以生产关系和这些范畴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的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既是对蒲鲁东形而上学解释的批判,又是对蒲鲁东形而上学解释的变革和超越。

  3、 《哲学的贫困》中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意义

  作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的创立不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散发着理论光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和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1 、唯物史观的理论意义

  《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这一新的世界观超越了以往一切哲学家的历史观点,并做出彻底的批判实现了历史观的改革、超越与升华,这为当时的经济和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批驳中,清晰地指出了这本书“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即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哲学史上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3.2 、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

  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在于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促进和推动实践的进行和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蒲鲁东认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矛盾,但他并不主张革命,而是认为通过对造成贫困的矛盾进行改进,便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错误理论阻碍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给工人带来了错误的引导。正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阅读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对蒲鲁东予以了回击和批判,并在《哲学的贫困》这本书中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理清工人头脑中的混乱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3.3 、唯物史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唯物史观对中国的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总结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不仅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领悟,又根据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发展为其规律增加新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仍然散发着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萌芽的第一部纲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面阐述再到《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唯物诞生的标志的这个过程,丰富和发展了已经创立起来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使其不断系统化和理论化。唯物史观作为第一个伟大发现,不是马克思偶然的、一时的、简单的对以往理论概论,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探索和总结的成果,是他为后人所留下的最灿烂的思想遗产,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国进入新时代,更要坚持唯物史观,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潘丽丽.略论《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地位[J].法制与社会,2008,(17):236.
  [4] 杨耕.《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J].云南社会学,1986,(01):93-98.
  [5] 李楠.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D].保定:河北大学,2018.
  [6] 欧光南.论《哲学的贫困》对唯物史观创立的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96-98.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冷雨,梁芬瑜.从《哲学的贫困》中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4):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