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名剧《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在萨特的《禁闭》中, “他人即地狱”这句名言作为对作品主题最好的阐释, 受到了我国学者的较多关注。现有研究成果基本围绕对剧中“他人就是地狱”的阐释而展开, 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伦理释义研究、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人际观研究。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入手, 对国内近30年有关“他人即地狱”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并做出简要分析, 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禁闭; 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 文献综述;
《禁闭》作为萨特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剧, 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 《禁闭》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深入研究, “他人即地狱”这句名言作为对作品主题最好的阐释, 更是得到了业内学者的格外关注。近30年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其中, 明显涉及并细致探讨萨特“他人即地狱”思想的文献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伦理释义研究、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人际观研究。
一、伦理释义研究
伦理, 即事物的条理, 关于“他人即地狱”的伦理释义研究, 实际就是对萨特这一名言的意义与内核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萨特曾在一九六五年将《禁闭》的题材概括为“跟他人的关系、禁锢与自由、通向彼岸的自由”, 这三个层面后来被广泛认定为“他人即地狱”的伦理释义。
徐枫从与他人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他人即地狱”的意义内核, 他在《他人即地狱”——萨特戏剧<密室>浅析》中谈到, 在萨特精心安排的地狱中, 我们虽然看不到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那种炼狱景象, 既无刑具, 也无刽子手, 然而, 在这个地狱里却确实存在着酷刑—精神与心灵上的酷刑;也确实存在着刽子手, 即他人。这说明, 在徐枫的观点中, “他人即地狱”的意义更倾向于人我之间相互折磨所导致的心灵审判。
张国珍从禁锢与自由的角度出发, 在《“他人就是地狱”伦理意义释析》中提出, 萨特用这个命题对人际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概括。本文将张国珍的观点来通俗解释, 即当人我之间存在奴役与被奴役、压制与被压制的对抗关系时, 人我关系是禁锢的, 而当人我之间存在认同与被认同、肯定与被肯定的协同关系时, 人我关系是相对自由的。因此在张国珍的观点中, “他人即地狱”更多是对人际的现实剖析与解读。
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可以明显看到“他人即地狱”各个意义层面的交互性和融贯性, 因此在进行伦理释义的研究时, 应由浅入深、由外到内, 研究重心可以有所侧重, 但绝不能过分失衡。
二、存在主义思想研究
存在主义是萨特最主要的哲学思想, 在《禁闭》中, 作者在反复强调“他人即地狱”的同时, 自然也将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全剧。
陈凤姣在《自由选择的地狱——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文中指出, 《禁闭》一剧中, “他人就是地狱”是中心思想。可以说, 在陈凤姣的观点中, “他人即地狱”与存在主义哲学是互为代言的关系, 是密不可分的。
林奇兆在《从“地狱即他人”审视萨特的自由思想》中提到, 萨特存在主义以研究自我为出发点, 而自我即自在和自为的那个个体, 是以自由为本质的。而人又不可能孤立活于世上, 因此,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人发生关系时, 必然产生冲突:“冲突是为他人存在的原始意义”。由此可以将林兆奇的观点简单概括为:“地狱”的生成, 是人我之间的自由产生巨大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种状态下, 所有人都是受限的, 没有人能够获得自由, 因此, 我和他人的关系就变成一种永久危险的关系, 才造成了“他人即地狱”。
熊振均在《他人, 就是地狱——萨特的自由观浅析》中谈到, 人除了自由之外没有任何规定性。但人一旦要运用自由进行选择并赋予世界和自己以价值和意义时, 就要对其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所以个人没有理由依靠和相信他人, 只能相信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严格的可能性。由此, 熊振均把个人与他人对立起来, 用“他人即地狱”来描述在追求绝对自由中, 人与人之间紧张、对立、冲突的关系。
通过上述对“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思想研究成果的综述可得知, 存在主义哲学与“他人即地狱”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研究中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出, 当前对于这一方向的研究, 还大都集中于对自由观的剖析, 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三、人际观研究
在《禁闭》中, “他人即地狱”的主题背后, 还隐藏着萨特关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顾晓燕在《合谋的禁锢——从萨特的<禁闭>看自我的“异化”》中谈到, 如果个体在实质上认同了他人对自我的态度的时候, 虽然自觉地加以抵制, 却囿于他人的定论, 即便在新的存在关系中也不能摆脱过往的阴影, 不能再创造自我的本质, 给自己重新定位, 那么该个体其实是自己禁锢了自己, 也就是自我与他人合谋的禁锢。
类似的观点还体现在史永霞的《从地狱情境析<禁闭>的自我主题》一文中, 她指出, 对《禁闭》中的鬼魂们而言, 他们所受的酷刑就是永久性的自我禁锢。自我的无限膨胀导向的不是自我的解放而是自我的禁闭, 最终可能导致自我的毁灭。
通过对上述“他人即地狱”人际观研究成果的综述可得知, 在他人观研究中, 现有研究成果多能证实“他人”在“地狱”中对“自我”的镜像作用, 认为他人与我之间的矛盾是产生冲突的最大动因;另外仍有部分学者认为, “他人即地狱”这一命题的成立前提是自我禁锢, 所谓“地狱”乃是自我的毁灭。
四、结论
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的梳理, 不难发现, 学者对“他人即地狱”的伦理释义研究较为全面, 从其外在的意义体现, 到其价值内核, 在文献中均有涉及, 且剖析较为透彻;在“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方面, 学者对存在主义的整体把控较好, 且以存在主义的视角研究“他人即地狱”主题,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主旨要义;在人际观研究方面, 学者对人际异化的分析较多, 观点也较为一致。
参考文献:
[1]邓越, 杨泽.萨特《禁闭》中的人际关系异化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 26 (10) :151-153.
[2]李潇潇.萨特早期的“他人”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