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著作《紫色》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研究

来源:英语广场 作者:张丽娜
发布于:2021-09-18 共40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精选论文6篇)
【第3篇】屠格涅夫和契诃夫文学作品中“庄园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4篇】中国现代文学中“典妻”题材作品的女性形象分析
【第5篇】 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著作《紫色》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研究
【第6篇】《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演奏特征研究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第五篇: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著作《紫色》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研究

  摘要: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并通过其进一步凸显出作品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本文以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着作《紫色》为例,围绕作品本身,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叙事风格和具体表现,进而探讨在这样的叙事风格之下,《紫色》这部作品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蕴。

  关键词:《紫色》 ;文学作品;叙事风格;

  《紫色》代表了作者艾丽斯沃克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讲述了在种族主义和男权社会背景的压迫之下,生活在美国南部的黑人女性西丽是如何通过艰难的反抗,最后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艰辛历程。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在叙事风格上也别具魅力,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1“百纳被”叙事

  “百纳被”就是将布料通过拼接,做成的具有实用性能或艺术价值的布艺品,也被叫作“拼布”。做“百纳被”这种工艺是美国黑人的文化遗产,在当时黑人女性的生活中,缝制“百纳被”是其主要的生活内容。在一张张“百纳被”中,也包含着她们的创造精神。在“百纳被”的缝制过程中,黑人女性就像将零碎的生活积累起来,她们在“百纳被”中驻存进她们的思想和情感。在作品《紫色》中,作者有意进行了一个缝制“百纳被”场景的设置:小说中的人物莎格将自己的黄裙子奉献出来,由西丽、索菲亚以及莎格姐妹三人,共同合力进行“百纳被”的缝制,将黄裙子剪裁成花朵的图案,缝在“百纳被”上,称其为“姐妹的选择”。这些拿旧裙子裁制成的黄色的花朵,明亮的颜色也代表着生活的希望和光亮。这样的缝制“百纳被”的场景设计,不仅体现出了黑人女性的温暖友谊,而且也象征着种族的矛盾正在逐渐瓦解,逐渐走向了文化交融(吕晶晶,2020)。

  《紫色》这部作品的叙事具有显着的“补丁拼补丁”的特点,这部书信体的小说由94封信组成,即“94块布”。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并没有交代完成主要任务的细节或者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随意抛出了几封写给上帝的信。这些信不仅逻辑不通、语法混乱,而且书信中的情节内容也较为松散凌乱。随着作品叙事的深入,作者逐渐将这些零散的“破布”拼接起来,以主人公的成长线为“牵引”,将其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和关键内容编织起来。在这92封信中,西丽有56封是写给上帝的,还有14封写给妹妹内蒂。这些信中,有70封所采用的语言都是黑人的方言英语,这些信的内容对于主人公的拼搏、奋斗、苦难与成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讲述。之后,莎格偶然发现了内蒂在离家出走的那几年写给姐姐西丽的22封信,被丈夫埃尔伯特私藏起来,压在了木箱底下。这些信讲述了西丽妹妹内蒂的非洲之旅。通过非洲之旅,内蒂对于黑人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定。在信中,内蒂讲述了一个个旅途中的故事,对于黑人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赞美之情,这些故事也都是“百纳被”叙事中的主要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黑人文化元素。这些信也将作者之前的叙事空白有效地填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将主人公的故事和其他任务串联起来,使得这个小说的女性主义的文本体系更加完整。对于主人公西丽来说,它的成长历程就像是“百纳被”的缝制过程一样,从破碎走向完整,从痛苦走向成熟。西丽的童年到成年这一过程,由这90多封信中的内容一个个拼接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人生故事。在这些信中,有黑人女性的痛苦、挣扎,也有意识的觉醒和成功。作者利用这些信,将过去与现在、非洲与美洲“缝制”在一起,给整个小说这张“百纳被”增添了各色的图案和不同的质地。读者通过抚摸和感受这张“百纳被”细密的针脚和各异的“布块”,也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在当时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矛盾的社会中,黑人女性的压抑和痛苦,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在苦尽甘来、获得了自我独立以后的眼泪和欢笑(黄迎,2020)。

  2 内聚焦叙事

  在叙事学中,内聚焦叙事包括不定式、固定式以及多重式几个分类。而对于《紫色》这部小说来说,它所采用的就是不定式的内聚焦叙事,而且叙事的视角是第一人称,包括两个内聚焦者,分别是西丽和她的妹妹内蒂。不定式内聚焦就是对于小说的聚焦者来说,并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而是从多个人物的角度出发,分别展开叙事,在小说中隐去叙述者的存在。《紫色》作为书信体小说,对于小说叙事的聚焦者而言,也赋予了其较大的主观性,而且还使得小说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种小说的叙事策略和风格,也决定了《紫色》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小说的核心,与主人公“合二为一”,让小说的内容给人们带来更深刻的触动和记忆。在小说的叙事中,读者能够看到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和感受,不仅有痛苦,同时也夹杂着欢乐,但是读者却无法看到西丽的自我评价。出现这种缺失的原因有两种,首先就是西丽本身人格上的自卑以及性格上的胆怯、懦弱,其次就是文章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小说中,在西丽继父和丈夫的眼里,西丽是丑陋的,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劳动力,但是在妹妹内蒂的眼中,西丽作为至亲的姐妹,是身处于紫色花海中最美丽夺目的一朵花。而莎格则看到了西丽心灵的善良和魅力,并且在莎格的带领之下,西丽走出了牢笼和束缚,重获新生,成为一名自信且独立的黑人女性。小说结尾处的情节设置,也体现出故事中各个人物之间的互相谅解,同时也进一步深刻探讨了种族、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第一视角叙事难免内容不够充实,具有局限性,而第三视角的叙述可进一步对这一单薄的叙事做出弥补,并且让读者清晰地看到黑人女性的成熟和独立的过程(黄艳红,2017)。

1.png

  在小说中的92封信中,主人公西丽运用美国黑人的方言英语写了70封,这些信件对于叙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最开始的51封信,多是西丽对于上帝的倾诉,向上帝叙述内心的疑惑和忏悔。在有限的视角之下,西丽这一内聚焦者讲述着自己凄惨的人生故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西丽偶尔还会受到来自父亲的威胁。莎格到来以后,才唤醒了西丽作为人的感受和意识。在这里,人生的转折点就在于莎格在无意中发现了内蒂的22封信,这也使得西丽开始不再完全信任上帝,不再写信给上帝倾诉,而是转而向内蒂写信。在小说中的第52封信以后,作为第二个内聚焦者的内蒂,开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于自身的经历进行内聚焦叙述,讲述她在离家出走以后,来到非洲大地上的所见所闻,并且内蒂这一内聚焦者的叙述内容,也有效地填补了之前西丽叙述中的空白和缺失,使得整个小说的叙事更加完整(王旭,2019)。

  对于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来说,叙事视角的有限性对于叙事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而且还禁锢了思想情感的抒发,“我”的渴望和追求并不强烈。而第二个内聚焦者的出现,不仅对于叙事空白进行了填补,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叙事的范围。第一部分的内聚焦叙事,阐述了女主人公悲惨痛苦的经历,反映了她处于被社会和家庭双重压迫的地位,而第二部分则对于主人公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使其勇于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重新燃起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热情。小说的最后一封信,进一步表现出主人公已经不再麻木痛苦,而是重获新生,摆脱了传统父权社会和种族歧视的禁锢,迎来了自己崭新的未来和人生。

  3 个人型的叙事声音

  在叙事学中,一般具有三种类型的叙事声音,分别为个人型、集体型以及作者型。其中,作者型叙事声音在故事中的各个叙事形式里占据优势地位,其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全方位的“上帝视角”,站在整个故事的“上方”进行叙事。集体型的叙事声音是指对于故事的叙事状态来说,具有一种潜在的自我指称。对于《紫色》这部小说来说,它所采用的是个人型的叙事声音。这种叙事声音带有自传的色彩,故事的叙述者是主人公本身,所讲述的也都是自身的故事。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我”,所讲述的也是过去的自我所发生的事。对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西丽来说,她不仅将其自身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而且也是所叙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漫长的叙事过程中,主人公西丽逐渐树立起了自身的叙事权威。小说前面的70封信,内容跨度为十几年,从只给上帝写信到开始具有“张口说话”的权利,给妹妹内蒂写信,这时候的信件也从私下逐渐转变为半公开的状态。在西丽与莎格一起外出追逐事业的时候,她的丈夫提出了质疑,而西丽此时也绝不软弱,坚定地“回敬”了丈夫。在这个时候,小说已经将西丽的叙事权威确立起来,并且在叙事行为之下,西丽获得了叙事声音,这具体体现在西丽所写的书信中的称呼语上,由“亲爱的上帝”再到“内蒂”,最后变为“亲爱的每个人”的这一转变过程。

  小说中的最后一封信,西丽写给了世间万物和每个人,将她的叙事声音完全公开,变成了一种高声地呐喊和呼唤,对于整个小说来说,这形成了一种硬性的去向,将其推到这种公开的叙事声音中。在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从沉默无声,到逐渐发出声音,再到最后高声呼喊,象征着主人公叙事权威的逐渐确立,将她们个人化的叙事声音以黑人方言的形式逐渐确立起来,共同进行了那个时代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和主体意识的构建。《紫色》这部作品的核心是“我”,并且故事也围绕着“我”而展开,这里的“我”就是故事展现的主人公。小说以个人为主要叙事声音,讲述了主人公西丽叙事声音的自我形成过程。主人公漫长的成长经历,也对于主人公的成长史做出了系统的诠释,并将其显着的风格特点凸显出来。这不仅将作品中的核心主旨和内容完美地诠释出来,还让小说具备更深刻的感染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紫色》在进行小说叙事文本的组织时,采用了黑人文化象征符号“百纳被”的叙事方式,并且建构了黑人女性的叙事权威,通过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事,实现了主人公叙事声音的逐渐公开化,也为黑人女性这一群体发出了高声呐喊。这些都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将其文学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艳红.从《紫色》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批判[J].青年文学家, 2017(36):146.

  [2]黄迎.妇女主义视角下《紫色》与《沙漠之花》比较研究[J].文学教育(上) , 2020(6):64-65.

  [3]吕晶晶.从《紫色》谈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与教学[J].校园英语, 2020(13):14.

  [4]王旭.《紫色》中黑人语言的叙事功能[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9(2):51-55.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原文出处:张丽娜.基于《紫色》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J].英语广场,2021(15):19-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