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青春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深层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7 共61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文化语境下新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探究
  【引言】新世纪以来女性文学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分析引言
  【第一章】都市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深入挖掘
  【第二章】青春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深层表现
  【第三章】网络形态下女性文学的别样书写
  【第四章】底层形态下女性文学的沉重聚焦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文化下的女性文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青春形态下的深层表现

  任何一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青春文学".王蒙写于 50 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就见证了共和国建立之初一代人的青春岁月,70、80 年代的之交的"知青文学",又记载了一代青年成长中所遭遇的伤痕。不过,以往这些反映青年人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并没有被分门别类的在文学现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醒目的文学类别。9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社会形态处于从传统粗放走向现代集中、从物质缺乏走向生活富足、从封闭思想走向兼收并蓄的转型过程当中,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纯文学的经典文本不再是青少年追捧阅读的对象,新世纪青春文学作家们所书写的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生活或恋爱体验极大地引发了这个年龄阶段阅读者的共鸣和购买欲望。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青春文学异军突起,占据了强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新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学类别。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创作主体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他们整体上处于一个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精神生活较为开放的优越环境之中,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因而其价值观念和创作姿态也不自觉地烙上了大众消费文化的深刻印记。尤其对于感情细腻、心思敏感的女性作家来说,对女性青春成长历程和心灵成长的构建、对社会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对生命年轻而真实的体悟,外加与市场的巧妙融合,她们在新世纪构建了自己的青春图景。

  2.1 感受青春成长

  继卫慧、棉棉等女作家之后,新世纪的女性写作阵营里又出现了饶雪漫、张悦然、蒋离子、春树等更为年轻的"80 后"青年女性写作者。对于 80 年代出生的一代来说,他们的生存时代已经真正踏入了标榜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物质的逐渐丰裕、精神生活的逐渐去传统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流行与时尚。在这种无法抗拒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中,所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处于两种时代交替过程当中的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消费社会所提供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富裕,但是信仰、情感、审美体验等却在不断的打破和重建当中。

  许多作家都会对自己的童年和成长经历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青春成长过程与状态在女性写作中更是有着某种独特的价值和意味。"青春写作于是成为一种可以充分展示女性成长历程及其心理建构的文学样本。"一批"80 后"的青春作家带着上世纪末青春文学的影子,以标榜个性的姿态讲述成长的迷惘与忧伤。张悦然、春树等被认为是"新生代青春派女作家",其作品赢得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喜爱和评论家的认可。

  现代社会中的少女体验已不再是传统社会中闺阁少女的懵懂无知和纯洁天真。透过物质生存的面纱,少女们很早就接触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人生命题。在张悦然的短篇小说《黑猫不睡》中,女孩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父权文化主导的家庭中,但她仍想象自己是一个公主。最让女孩心动的是男孩晨木关于公主的承诺和对黑猫墨墨照顾的承诺。但现实中许是巧合许是命运的安排,让黑猫墨墨最终难逃命运的诅咒,被人抛弃,失去生命,同时也打破了女孩心中的美好幻景。小说快结束时,女孩的父亲得到了新的工作,也拥有了很多金钱,他将原因归结于墨墨的死亡。而女孩也在物质生活的改善下进入了另外一个城市的寄宿学校,将青春曾经的痛留在身后。《黑猫不睡》算不上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作品,但却另辟蹊径借着黑猫墨墨的悲惨命运向人们揭示了一种女性成长中的伤痛和遭遇,小说中的女孩无法逃离父权制的家庭,对自己的黑猫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能力,在墨墨死后,却得以用父亲的钱走出眼前生活的困境。这些无奈和不能为对女孩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强烈的冲撞和创伤,带给她充满悲剧感的童年回忆,书写了一个青春女性的成长悲剧。在张悦然另一部小说作品《樱桃之远》中,杜宛宛、段小沐两个女孩各自承受着生活带来的苦涩与忧伤,她们为成长中的浅薄、无知、倔强而付出代价。这部作品充满了张悦然对青春、爱情的质询,她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构建了一种初始的女性意识。

  "80 后"女作家春树也是新世纪青春女性文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存在,"从《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到后来的《红孩子》等,春树都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女的成长生活。"《北京娃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春树从 14 岁到 17 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令人心痛的生活历程。其以早熟而敏感的笔法描写了作为新人类的一代人在理想、情感、社会、家庭、欲望和成人世界间奔突、呼告甚至绝望的历程。新世界和消费社会和价值观使孩子们陷入个人精神状态的混乱与迷惘。

  虽然新世纪青春女性文学是"80 后"进行创作的主阵地,但是"70 后"的女作家们也在成长和沉淀过后继续着她们青春文学的创作,演绎着她们对于青春的理解。早已崭露头角的"70 后"女作家饶雪漫在新世纪仍执着的高扬"青春文学"的旗帜,其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龄,讲述的也是青春期孩子心智成长、经历青春事件的过程。她同样关注青春的理想,但却不片面地高歌理想的美好,而是主张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衡量理想的选择。因此,在她的《雁渡寒潭》、《无怨的青春》等作品中,她走出了传统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将年轻人的理想常归于破灭或者消失转变,由此形成人物的悲剧色彩,引发青年人对理想的祭奠和对年少立志的怀念,丰富了青春文学的内涵。

  2.2 "身体"意象的变化

  进入消费时代以来,"身体写作"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女性作家的写作格外重视身体的意义与诉求。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开始关照身体的种种感性需求和当下的快感体验。在消费领域内,消费者的窥私欲望被作品点燃,其生理需求和感官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部分女性作家纷纷转向自我,在根深蒂固的男性文化包围中开掘女性个体隐蔽已久的身体体验,以此来解构和颠覆男性霸权话语,开拓着女性在文学中表达权利、舒展个性和自我言说的空间。因此,90 年代对身体的强调和书写,都体现着及其浓郁的性别意识,女作家们笔下的身体更具一种"武器"或"工具"的意味。然而,在新世纪青春文学中关于身体所呈现出的精神特质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青春文学中,作家对人物性别的设置和对身体的涉及,更多地代表着消费文化意义上的文本和思想特点,几乎完全是依据本人的生活阅历和叙事需要来自然安排,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和性别观念无关。

  春树的《北京娃娃》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北京女孩林嘉芙从 14 岁到 17 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状况。小说中多次叙述到主人公林嘉芙多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和随意而为的性爱经历。如林嘉芙的初夜便是和一个在征友启事上认识的人发生的,"李抱住我,然后脱掉我的鞋,我穿着一双有白色绸带的丝袜,因为我喜欢上面的绸带。抱了一会儿,李站起来,喜气洋洋地说,等我把外面晾的被子拿进来。他走出门,抱进来一条被子。

  然后我们躺在了床上,亲吻。一切都有点不真实。……'血。'我对他说。'哦。'他拿出手纸擦净,随手扔到了地上。"再如,"我顺其自然地上了他的床。像上次一样根本没有搞清楚他有没有女朋友。我大概已有半年没有和人做爱了,他弄得我非常疼,我在他身下叫唤着,赵平就嘿嘿地笑。他说你已经不是处女了?我很生气,你也不是处男了我为什么要是处女?你以为我是处女才和我上床是你的问题。你是个封建主义者。你这种人玩什么摇滚。然后我毫不客气地让他下来。"小说中的身体和性对于春树来说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性别与身体意识,而只是一种表达新潮和个性的途径、一种叛逆女孩对青春懵懂的表达方式。但这种随意的姿态和满不在乎的口吻,极大地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价值判断,契合了当下青少年叛逆性的"快餐式爱情"的追求,与消费时代下渴望用叛逆来表达个性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从而赢得了大量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在卫慧的《上海宝贝》中,作者写道:"当精液、唾液、汗水粘满我们全身每个毛孔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泳衣和泳镜、贵宾卡去贵都游泳。泳池里几乎没有旁人,我们像两条稀奇古怪的鱼、游来游去的鱼,游在巨大的浸满橙色灯光的虚无里。越疲倦越美丽,越堕落越欢乐。"可以看出,在卫慧的观念中,她是乐于享受身体给她带来的快感并深深沉溺于此的。而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对于女性身体体验描写在带给读者极大感官刺激的同时也突破了男权文化的禁忌,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显然,新世纪青春文学中关于身体的叙说既不同于"私人写作"鲜明的性别政治倾向又不同于"欲望化"写作过度的情欲化和情色化;它更多的是一种青春期少年出于好奇的身体和心理体验、用以标榜个性的另类行为,或者是感情上的水到渠成。这样一种新的特质虽然摆脱了"欲望化"女性写作的情色意味,但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身体"意象的稚嫩与含混、性别意识的模糊与驳杂。年轻的女作家们若要取得更高的文学发展,必须要认识清楚目前所处的文化语境,要能穿过重重的文化迷雾、经得住市场利益的巨大诱惑,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各种认识与创作理念。唯有如此,青春叙事才能突破局限获得长远发展的可能性,而作家本人也才能在走出自己的青春期之后进入丰盛的成年。
  
  2.3 青春文学的市场路线

  青春文学以青少年人物及其生活为叙述对象,以青春成长为主题,表达年轻一代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生命态度。它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文学类型,而是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学史上在青春时期便已成名的作家并不少见。但"青春文学"的称谓流传如此之盛、市场占有份额如此之大、文化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却是在世纪之交才开始。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的打造之下迅速成名的年轻作家无所畏惧地打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分享着青春的成长体验。他们享受并配合着消费文化提供的机遇,青春文学伴随着大众媒介在日常生活中迅速渗透而快速成长,在我国文学消费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席位。

  可以说,新世纪的青春文学的盛行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文学的面貌,作家的面貌,也如消费品一般,呈现给消费者;同时,新媒介的发展,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空间。

  首先,在青春文学的生产环节。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中的青春文学已经不只是青春文学作家将自己的写作灵感转化为文学文本的简单过程,还涵盖青春文学在进入市场流通前所经阶段的全过程,包括出版商的策划和宣传、作者的写作两大环节。

  青春文学作家所走的路线迥异于中国的传统作家,他们绕过文学杂志、期刊和正统文坛的认可,直接进入市场,一书成名的神话更多地依赖于一系列的文学策划。张悦然自 2001 年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一等奖,尤其是在《萌芽》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陶之隙》、《黑猫不睡》之后,便开始被商家有策划地打造并迅速推向市场,以"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和"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的称谓对其高调宣传,继而一步步被打造成为偶像化的青春文学的明星和品牌。同样类型的作家还有春树、饶雪漫、落落等人。书商与出版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青春文学作家明星化或偶像化,以让她们在文学之外吸引众人眼球。比如,对包装的打造和设计就成为他们的基本策略。如张悦然在 2004年推出的四本书,虽然分别出自"春风文艺"、"上海译文"与"作家"三家出版社,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封面黑底托红的色调,其中作者大幅艺术靓照、文中插图与图片、图书装帧和版式设计均有强烈的现代时尚色彩。在这样的包装模式的烘托下,作家已然不止是文本背后的创作者,还成为了读者眼中的公众人物和偶像。在出版商娴熟的市场操作手法和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新世纪的青春文学迅速成形,作品与作者本人共同成为关注的焦点。

  青春文学作家在创作青春文学作品时,受到消费文化语境和新的媒介传播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创作活动中增加了创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这些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创作,也是青春文学作品能够畅销的重要保障。如在消费时代出现的新生作家,或是根据规定性较强的约稿函进行创作,或是将自己的作品大纲、开始部分提供给编辑、出版商,然后根据编辑、出版商的要求再进行全面的创作,或者是直接将作品发布在杂志、网络上,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再进行下一步的创作。因此,他们的创作是在符合读者阅读趣味的前提下进行的。"青春文学"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得作家的创作动因具备更多的市场化倾向,以此来保证"青春文学"作品的畅销,在市场中获得立足和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消费品,作为被消费的对象呈现给读者的青春文学通常都拥有青少年读者所希望看到的"符号化的象征意义".无论是描述青少年青涩的成长体验,还是彰显品位内涵的小资情调,或是洋溢着时代和时尚的青春气息,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青春文学作品都符合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期待,满足了青少年对青春生活的好奇和心理上的共鸣。

  其次,在青春文学的流通环节,很多青春文学的作家开始自发地按照自己的设想和风格创办青春文学刊物。如饶雪漫在 2007 年 10 月创立《漫 Girl》杂志,主要针对中学女生这一读者群体。以"书模"为主打形式开办杂志,每期开辟"漫女孩博客"专栏,请不同的"书模"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心得,聚集人气。饶雪漫除主编了《漫 Girl》杂志以外,还主办了《漫女生》、《最女生》、《17SEVENTEEN))等一系列青春文字杂志,专门针对中学女生市场,饶雪漫的杂志对于读者群体的定位非常明确,在"青春文学"领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除期刊之外,图书也是青春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传播和流通媒介。

  在图书的内容、主体和风格上,书商们根据各个作家的文风和读者群体,制作着符合图书市场和读者期待心理的图书作品。

  最后,在青春文学的消费环节。当下的青春文学作者们,在媒介的宣传造势下,容易被"贴标签".这个标签犹如作家作品身上的标签,标注了他们的"属性".青春文学的市场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符号化",媒介对青春文学作者们贴上的标签,使她们也被"符号化"了。她们的标签内容往往不在于代表她们的青春文学,而是代表着当下的青少年。如春树、张悦然等人统一被称为"80"后作家,她们也代表了"80 后"这个群体。这样贴标签的结果是,消费者眼里的作者们"文如其人".消费者对于作品的喜爱往往会上升到作家,甚至于对作家本人的喜爱超过作品。

  青春文学的读者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较为庞大,在年龄结构、教育水平上也相对稳固,构成了一批相对坚固、稳定的消费群体,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青春文学的繁荣。前文中已介绍青春文学作家在其策划环节就已被偶像化,与之相对的是读者们的"粉丝化".青春文学的消费者在媒介宣传的作用力下,认准了某一位或者某一类的作家,犹如关注明星般关注自己喜欢的作者,成为其相当忠诚的消费者。"青春文学"作品的制造者们,包括作者、出版社、杂志社,会通过现有的媒介渠道,发掘出并团结属于他们的消费者。

  消费者是利益的保证,也就成为了流行文学最坚实的保障。新世纪青春文学的演进,带来了文学形式的革新,也为更多的作家作品带来了机遇。

  但是电子传媒技术在文学领域的不断推进、以利益为驱动力的青春文学创作模式和青春文学巨大的影响力所营造出来的阅读环境,正在模糊着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标准。新世纪的青春文学如何更好的把握市场与文学的平衡,做到经典与流行的结合,在文学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进,我们将拭目以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