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中的问题研究
【绪论】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现状研究绪论
【第一章】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2.2】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与对象
【2.3】居民应急文化培养的内容
【2.4】应急文化培育的途径和形式
【第三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城乡居民应急文化意识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应急文化培育的内容
对于应急文化培育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从应急培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可将应急文化培育的内容分为共性培育内容和差异性培育内容两部分。共性培育内容,即各类培训对象都应掌握的应急文化内容,包括: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互助意识、应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各类灾害的预警程序、不同灾种的应对方法、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等。差异性内容,指的是不同的培育对象在掌握以上应急内容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以及个体特点而需要额外掌握的一些应急文化内容,如:各应急指挥部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需要掌握一些针对老人、孩子的应急措施等。
第二,从应急文化的层次来看,按照前述四个层次的划分方法,具体可表述为:应急意识、应急理论、应急行为和应急设施。
(一)应急意识
应急意识的培育是指从心理上、思想上引导人们注重危机感,能够居安思危,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负责意识,提高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定的应急意识、氛围、责任和价值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应急意识和观念
通过各种途径,向城乡居民传播风险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自然灾害的规律性、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理论等,帮助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死观、荣辱观、价值观,培养城乡居民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具备灾害互助关爱意识和自救互救意识,找准自身在应急文化培育及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和职责,以及在家庭和周边环境里的作用和价值。在此过程中,要将危机意识与上述内容有机结合,提升人们对应急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
2.传播应急思想和经验
通过宣传材料、视频节目、典型案例、亲自分享等形式,构建城乡居民应急文化的思想框架。如:请研究应急文化的专家讲解应急文化理论体系,请经历过灾难的人分享应对突发事件需具备的各种条件,让城乡居民形成对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系统认识,也便于及时找准并弥补自身缺失的知识和能力。
3.提升应急心理素质
很多应急管理专家认为,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危机意识,让人们具备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以及防灾自救的基本技能。公众面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其自救互救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要通过案例教学、应急演练、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树立勇于面对危机的心理预期和积极、健康、坚强、乐观的心理状态。
4.正确认识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具有普遍的地域性、传承性和个别的迷信性,在应急文化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有的应急文化培育可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继而促进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开展;有的与风俗习惯相违背,那么就应采取适当方式,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纠正不当的认识和行为,树立正确的应急观念。例如:很多人有“因心结后果”或者“凡事图个吉利”的想法,即觉得越想、越担心、越为之做准备的事,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则不容易发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秘而不宣的风俗习惯,即:越重视应急或为应急做准备,就越容易遭遇紧急突发事件。这就是不正确的认识,需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5.普及灾害保险理念
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里,烧幸意识、封建意识都比较强,保守思想多,与时俱进方面不够主动,普遍缺少保险意识,尤其缺少灾害保险意识。因此,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应与有资质的保险公司合作,向公众宣传保险理念,提高其保险意识,采取措施支持其投保灾害险,减少其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二)应急理论
1.应急管理的法律和制度
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对突发事件中各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作出界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对这些文件进行执行和监督的各项活动。它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等主体的应急管理活动提供法律依据,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确保突发事件的应对依法、有序,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城乡居民尤其是应急管理人员,应系统了解国内与应急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如:《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信访条例》、《森林防火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及北京市应急委《关于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通知》等。
2.应急工作的设计与规划
作为应急工作的参与者,应具备基本的应急管理知识技能,善于分析本地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程序,学习运用应急指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给出专业意见和实施技能,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为此,应向应急工作的可能参与者宣传应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如:“一案三制”的主要内容、应急队伍的构成与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分配、隐患排查的意义和方法、应急值守的责任及操作、信息报告的途径和方法、应急救援的步骤和重点等。
3.应急标识与防护系统
应急文化的培育及应急管理实践都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应急设施及安全防护系统。然而,普通城乡居民对这些设施和标准的表现形式可能并不熟悉。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民防设计与规划的内容、救灾设施与设备的原理、疏散路线图的识别、危险源识别、预警预测认知、食品药品安全标识等。这些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让居民先有个系统的、全面的认知,进而提高后续培训或演练的实效。
4.防灾减灾常识及自救互救技能
防灾减灾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灾害中的防灾避险常识。包括洪错、干旱等水界灾害,冰冻、雪灾、冰、雷电等气象灾害,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事故灾难方面的应急知识。包括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避免及日常用电安全、用气安全、高层疏散逃生技能等。三是公共卫生知识,如医疗救护、传染病预防、突发常见病防治、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四是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主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刑事案件、信访和群体访冲突、探踏事件等。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灾种,应进行不同内容的防灾减灾常识的宣传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如:针对城乡居民普遍开展冰雪防冻、防雷击、家庭用电、医疗救护、常见病预防、食道梗塞自救、防火、防盗、家庭自备急救包等方面的培训;针对靠山的农村居民开展森林防火、防洪防讯和泥石流逃生知识培训;针对城市住楼的居民开展高层逃生、紧急疏散、用电安全、结绳等技能培训;针对生产企业幵展安全生产培训;针对建筑装修的居民进行装修选材(阻燃物)等方面的培训;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居住安全的培训等。总之,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宣传培训,使各类人群都建立起完备实用的应急知识体系。
(三)应急行为
1.日常行为培养
相对成熟规范的组织或机构,一般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日常行为规范,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机关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规范》等等。在这些规范中,应加入安全或应急的有关内容,将应急文化渗透于城乡居民的曰常行为,用平时的行为规范来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指导公众的应急行为。
2.法律规定的执行
对于法律规定的执行,一方面是对积极的、遵守法律或规定的行为予以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消极的、违背法律或规定的行为予以惩处。如对于违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忽视校园安全工作,致使学生受到人身财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予以处罚并进行公示。通过法律规定的坚决执行,促进人们遵守安全规定、落实安全措施,营造良好的应急秩序和氛围。
3.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人们身边,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各种突发事件应对的常规方法。在掌握了前文所述应急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各层面处置突发事件的演练,内容应涉及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多个方面,以提升城乡居民处置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
4.自救互救演练
自救互救演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要掌握自救的技能,如紧急疏散、避险逃生、医疗自救、常见病的紧急处理等。二是要掌握互救的技能。如医疗救护、事故救援、心理援助等。三是要掌握与应急机构或救援队伍相沟通、协调的技能。自救互救的机会,于个体生命来说往往只有一次,只有经过模拟性较强的亲身演练,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对救护技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运用。
5.公共沟通及信息传递
所谓公共沟通,是指利用个人公共关系权利,说服影响公众的过程。信息传递,即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程序、报送方法等。这既包括应急管理主体对公众的信息传递,也包括公众对信息的接收过程和有效反馈。这些属于应急信息传播的行为技能,不经过实际讲解尤其是亲身演练,很难真TH掌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误人、误己。因此,应加强培训和实操演练,使公共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和有效。
(四)应急设施
应急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完备的配套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避难疏散设施
在避难疏散设施方面,应建立社区应急疏散标识牌、演示沙盘、疏散路线图、避难场所等标识;应急避难场所内要配置应急避险指挥所、应急棚宿区、应急饮水处、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供应站和紧急医疗救助站等应急基础设施气同时,开发应急避险网络图,在家庭应急手册中附上应急避险平面图,使城乡居民熟悉应急疏散路线,实现紧急情况下的迅速撤离。
2.宣教培训设施
在宣教培训设施方面,应建设安全宣教活动室,配套设置电子显示屏、投影仪、DVD等设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举办应急知识讲座和各类培训。同时,还应设立、完善并应用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橱窗,引导居民学习应急避险常识和自救互救知识,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
3.应急通信设施
在通信设施方面,针对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消防急救、应急指挥等政府职能部门和水、电、气等专业抢险队伍,需完善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固定通信等应急通信体系;针对城乡居民,需完善以无线电广播、电视频道、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等为主的应急广播体系。
总之,应急文化的培育内容覆盖面广、知识量大,应组织民政、卫生、消防、地震、安监等多个部门的专业力量,按照“分门别类、因材施教”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意识、理论及行为领域公众应急培训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围绕火灾、洪水、泥石流、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等常见突发事件,编写应急文化培训教材,完善相关设施,丰富和规范应急培训的内容,科学指导各行业及相关机构幵展公众应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