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现状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17 共114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中的问题研究
  【绪论】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现状研究绪论
  【第一章】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2.2】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与对象
  【2.3】居民应急文化培养的内容
  【2.4】应急文化培育的途径和形式
  【第三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城乡居民应急文化意识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①可以说,现代化是向更高级、更现代的方向改变的过程,是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在该文明中,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意识水平和应急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对现代人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所以,现代人需要具备现代的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具备预防突发事件的成本M识和主动意识,以及与这些意识相对应的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公共生活中逐步养成,存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不断互动之中,即:现代化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较有效的途径,学习、借鉴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③因此,应急文化培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的一项最基本的需求。

  2.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社会转型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多元结构,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化,是一个动态的、高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至关重要。这种意识和能力,最终取决于民族、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丄表现国民素质的高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培育良好的应急文化,提升全民族、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是一项立足当前应急管理实际,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
  
  3.北京市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要想走出一条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防灾抗毁能力,提高管理者及公务员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普通大众、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防灾自护能力。”①具体来说,加强基层的应急能力建设,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密云县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京政发[2013]4号)也制定了《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县应急能力的实施意见》(密政发[2013]32号),用以指导全县应急工作的幵展。从国家的总体规划,到地方的具体操作,都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而应急文化是应急管理的“土壤”,所以急需加以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忧外患,积累了丰富的应对自然灾害、外部挑战的实践经验,也曾有过大量有关忧患意识的成语俗语,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反映了具有危机思想、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网缪,毋临渴而掘井”等揭示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必要性;“居安思危”、“见微知着”、“防微杜渐”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应急的基本认识。然而,纵观古今,可以说我国的应急文化并没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有的只是个别人的有感而发,且大多被借鉴到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治理中,而非自下而上的百姓安危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文化基本是缺失的,缺少系统的深入研究,没有扎实的理论框架。现有的零散研究,在当今危机事件频出的高风险社会,不足以有效地指导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所以,关于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将对整合、深化中华民族应急文化传统、挖掘独具特色的应急管理理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现实意义

  应急文化培育的现实意义很多,例如:一是有助于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文化是土,土沃木壮。“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意识,是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②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中,密云县的人身财产损失总体不大,就是日常防讯体系较为完备,注重防汛信息传播、加强防讯演练的结果。二是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①当今世界,应急管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更应该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把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促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已提出,即要“建设和文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气可以说,“和文化”是国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追求,应急文化的培育,正是当今社会“和文化”的题中之义。

  二、文献综述
  
  应急文化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论文参考了有关应急管理及应急文化的着作和期刊,以及有关学者对国外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培育经验做法的总结和思考,梳理了国内外对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一)主要文献及代表人物

  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主要以专着和论文的形式出现,尤以后者为主。研究应急文化的专着较少,大多是在应急管理的着作中有涉及应急文化的内容。国外对应急文化的研究比较系统、深入,代表人物也比较多,如:Harry Moore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日本学者之前提出的“灾害文化”、Zohar提出的“安全氛围”概念后来演变为了 “安全文化”理论、Douglas和Wildavsky首次提出了 “风险文化”的概念,随后的 K. Hetherington、S. Lash、ULrich Beck 和 Giddens A等人也都对风险文化做了i全释和发展。国内方面,在陈安等着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韩秀景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王如意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孙国新等着的《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金舒的《应对突发事件方法与技巧》和张学栋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等很多着作中都有关于应急文化的内容。学术论文方面,金嘉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赵晓燕等的《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彭宗超等的《中国城市应急准备文化现状及发展路径分析》、韩传峰等的《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系统研究》、张华文等的《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司徒苏蓉的《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及启示》、吴燕霞的《中美应急管理文化比较及启示》等很多文章中都对国外应急文化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应急文化培育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代表人物有陈安、金嘉、韩传峰、彭宗超等。
  
  (二)主要观点及研究领域
  
  国内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或是依托于国外已有的经验。国内外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文化、应急准备文化等几个角度。分述如下:

  1.灾害文化

  灾害文化作为社会整体应灾体系的核心构件,既影响着应急管理制度,又影响着多元社会主体的应急态度和行为。“日本学者在总结地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灾害文化’的概念,但较侧重精彳$层面;Harry Moore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 ‘灾害文化',并将行为文化补入其中” .我国学者对灾害文化的研究基本遵循了 Moore的理论。赵晓燕等对2008年春节前的冰雪灾害中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灾害文化体系的意义及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我国灾害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策略气陶鹏通过建构理论框架来演绎灾害文化与应急管理间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提出需从“减灾文化”、“反迷思文化”、“社会学习”切入,进而转变个人、组织、大众、专家学者、传播媒介等主体的灾害认知、态度以及行为,最终达成应急管理制度优化与创新气
  
  2.安全文化

  “佐哈尔(Zohar)在1980年首次使用了安全气氛的概念,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安全文化‘的概念开始出现。”④国内对安全文化的研究也比较多,如:金幕回顾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安全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外公众的文化差异,并提出我国安全文化的建设模式。安全文化在我国被社区建设所采用,继而有了对“安全社区”的研究。如:金嘉在《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中通过介绍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思路又在《安全社区建设势在必行》中介绍了国外安全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基本做法。杨学芬等提出社区自身管理体制不顺、自治建设薄弱和外部支持不够等限制了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发挥,应该在政府指导和支持下,科学制定社区应急管理规划,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加快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步伐。

  3.风险文化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M.Douglas)和威尔德韦斯(A. Wildavsky)认为风险的相关概念是由处于特定风险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提出来的,认为这导致了社会结构走向无序状态。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认为“风险文化是对风险社会的自省与反思,在风险社会时代对社会成员的治理方式不是依靠技术手段、专业系统、法规条例这些客观性的程序,而是依靠高度自觉的风险文化意识”气前者关注的是制造风险的文化,后者关注的则是规避风险的文化。针对风险社会的困境,贝克提出了风险意识启蒙的思想,“吉登斯则强调现代性的反思性,即现代化的自我校正、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气基于以上理论与研究,当代人类面临的风险境遇,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自然方面,而在于文化方面。因此,“人与文化的矛盾就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解决当代风险问题就要从处理人与文化的矛盾入手。”因此,实施应急文化培育至关重要。

  4.应急准备文化

  应急准备文化,可以说是应急文化的另外一种说法。邢娟娟论述了应急准备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由应急知识、应急意识和应急行为作为三个核心要素组成的应急准备文化体系结构,叙述了应急准备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展望了应急准备文化的发展前景气彭宗超等以公民文化理论为基础,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方法考察中国六个城市公民的应急准备文化现状,创新提出了中国应急准备文化的类型划分,并从公民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重视程度和自主程度两方面分析了所调查的六个城市的应急准备文化建设情况,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我国未来应急准备文化的发展建议这些都为本论文应急文化培育有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研究的主要特点

  1.国外应急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

  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研究者一方面比较注重对应急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提出了灾害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文化等核心概念,为在某一角度对应急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国外研究者也很注重对实践的研究,表现为非常注重理论的应用性,会做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以期从国家政治体制健全、危机管理政策与立法、应急文化培育效果和应急文化培育技术体系等方面对实践活动有所指导。国外的应急文化研究,为我国应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经验。

  2.国内重视对国外应急文化经验的借鉴

  国内学者大多看到了国外发达国家应急文化的发展,指出其大都重视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且方式方法各具特色,实际效果比较明显。朱正威等在《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中总结了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的做法,提出宣传应急理念、普及应急知识和建立全民安全教育体系等对策。司徒苏蓉在《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及启示》中对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气吴燕霞在《中美应急管理文化比较及启示》中指出,美国应急管理呈现出法律法规制度较健全、管理机构较统一、管理较科学以及注重合作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特点。总之,国内很多学者都比较注重对国外做法的分析和提炼,这为我国应急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参考。

  3.对应急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

  目前,人们对应急文化的思考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在我国。如:韩传峰等解析了城市应急文化的含义和作用,提出了其建设原则和方法;在《城市应急文化及培育关键因素分析》等文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及事件演化不同阶段的城市应急文化培育的关键因素张华文等则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初步提出了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策略。王丹亚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对策。张鹏以大连为例,从营造应急文化氛围、引导市民参与和推动媒体作用发挥等角度对政府应如何主导城市应急文化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气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城市社区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农村、学校、企业等其他主体的研究则有所欠缺。
  
  (四)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汇总可知,发达国家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且始终把塑造成熟的应急文化、提升国民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步骤和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多数学者认为是始于2003年非典事件,且主要集中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关于应急文化的研究,还无法自成体系,且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1.缺少对应急意识产生根源的研究

  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种族信仰、宗教文化、灾害历史等密不可分。如:“美国应急协调的主要动力在于社会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和社会发展环境,且基督教文化是其应急文化培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将应急文化培育的重点放在“唤醒民众”上,提出“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努力培养民众的灾害应急意识,使日本民众逐步养成了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与周全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相比而言,我国目前关于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上,对传统思想观念、受灾历史等因素分析思考得比较少,不利于从源头上找准应急文化培育的切入点。鉴于此,本文将在此角度对城乡居民应急意识薄弱的原因做深入分析,以便在应急文化培育工作中“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2.缺少对应急文化培育的系统性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践上已经做得比较成体系;国内学者更多地总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各地已有的实际围绕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进行阐释并提出对策建议。但纵观已有文献材料可知,我国目前对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如有的是从应急演练的角度进行探讨,有的是从宣传教育培训的角度提出建议,也有的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更多的是局限于应急管理相关人员;另外,目前的应急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阶段,缺少对应急救援文化及恢复重建文化的研究。因此,不能让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对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有个系统认识并做整体把握。本文立足此方面不足,将从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3.缺少对应急文化培育过程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在应急文化培育研究方面比较注重其实践意义,做了很多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从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角度探索提高政策绩效的有益途径。国内学者对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应急文化提出各个角度的零散性建议。但是,二者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于应急文化培育过程的研究有一些缺憾。研究者大多能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却较少关注这些政策建议该如何落到实处。因此,探讨应急文化培育过程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应急文化培育工作。

  4.缺少对应急文化培育保障措施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做什么、怎么做。例如,我国关于安全社区的研究比较多,如:金嘉通过《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安全社区建设势在必行》等文介绍了安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思路。

  但是,安全社区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撑,如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关制度的健全、评估体系的建立等。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再好的规划与思路都会因受到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鉴于此,本文通过第三章,专门针对应急文化培育做了综合保障方面的分析,以便相关部门在进行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时,将保障措施与培育工作一并考虑。

  综上所述,国外对应急文化培育的研究相对成熟,且实践经验丰富,培育效果较好。相比较而言,国人则更注重“眼见为实”,这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日益重视,国内学者也幵始越来越多地研究应急文化,但大多是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对比中外的培育现状,探讨应急文化的含义、特征、结构和作用,以及我国城市社区应急文化建设的对策等,对于如何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居民应急文化的问题,尚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研究和建议,对国外的经验也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区别借鉴。因此,很有必要对应急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厘清其与应急管理系统中其它要素的关系,指出培育良好应急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急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记载这些模式的符号化结构”,英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指栽培、脱离原始的状态。汉语中的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名词性的“教化”指的是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共同规范,动词性的“教化”则是指上述规范产生、传承、传播以及得到普遍认同的过程和方式。应急文化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维模式,它渗透在人类的应急实践活动中,既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又存在于应急管理制度性结构中。从规范意义上讲,应急文化指的是个人、组织和社会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维度所呈现出的存在样态、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防灾避险、自救互助、博爱和谐的安全文化。具体到本文而言,应急文化指的是全社会普遍尊重生命及预防危机的意识、相对完善的应急管理及宣教培训体系、较强的防灾减灾及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文化是有层次的,文化通常可分为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张华文等将应急文化划分为“核心层、中间层、浅表层”三个层次,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将应急文化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精神层。指的是人们所具有的应急意识和应急理念,它是应急文化的“神经系统”,收集外界信息,做出行为指示,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进而形成应急意识较强、对应急的认识比较到位、对应急能力的需求持续保持、对应急工作存在合理预期的意识氛围和价值观念。

  (2)理论层。指的是与应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及各类应急知识和技能,它们是应急文化的“骨架”,支撑着应急文化的整体。理论层面的内容越是完整、健康、有力,应急文化就越是全面、先进和有效,进而有效指导应急管理实践的有效展开。只有建立科学的应急理论框架,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应急文化氛围、完善人们的应急行为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模式。

  (3)行为层。指的是应急文化形成、积淀过程中具体的培育行为和方式,是应急文化的“血肉”,使得应急文化成为一个个明确、具体的存在,可感知、可实施,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互动,实现靭化“骨骼”,完善“神经”.

  (4)物质层。指的是应急文化培育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它就像应急文化的“衣服”,可以色彩缤纷、形式各异,但有着彰显特色、御寒保暖、配合运动等职能,也就是应急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应急避险的主要场所、基础设施,应急知识传播的网络、途径,应急工作成果的外在表现等等。

  (二)文化培育

  “培育”与“建设”不同,建设是指建立、设置,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动作性过程;培育是指培养、教育,是从弱到强、从坏到好的一个持续性过程。比如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或者培养为成熟的思想等。应急文化的培育,可以理解为使人们树立起较强的应急意识,拥有正确的看待应急问题的理念,积累丰富的应急知识,具备基本的应急能力。很多人认为文化属于传统范畴,应是经自然积淀而成,不能主观加以建设或是培育。但是,从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本身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文化的特点是可吸收、可传承的。对于目前的高风险社会来说,应急体系的完善不仅仅要依靠“一案三制”,更要靠全社会应急意识的高度觉醒,要靠城乡居民所有个体的共同努力。应急文化的培育,即让城乡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健全应急法律制度体系,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宣教演练活动,使人们具备较强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三)城乡社区

  在我国,“社区”一词以前主要用于城市,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9年以来,我国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在此进程中国家的相关文件开始大量使用城乡社区和基层社区的概念。因此,本论文不使用“社区(村)”的说法,统一用城乡社区来表述。社区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处于社会交往中的,具有共同利益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是一种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由具有地域、人口、共同文化和制度、凝聚力及归属感、公共服务设施等五大基本要素构成”.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气明确了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简言之,城乡社区可以理解为城市里居民委会所管辖的社区和农村中村民委会所管辖的行政村,二者都是我国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四、理论工具

  (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是指“正常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预期或未预期到的非常规性事件”气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首次系统提出的用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如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及产物本意是造福人类和社会,但也可能对人类和社会产生新的、意料不到的损害(如汽车、避孕技术等)o在我国则不只于此,还包括各种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时社会风险还会与自然风险、技术风险重叠交叉在一起,使我国的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风险虽然总体上无法根除,但个体上却是可控的。因此,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风险管理”是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本论文运用风险识别与估测的理论分析应急文化培育的具体内容,运用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理论进行评估、奖惩等机制的分析,运用风险控制理论探索应急文化培育的有效形式。同时,从主体、对象、内容、形式、保障等角度对应急文化培育进行分解式分析,这本身也是风险管理过程所涉因素的分解及细化。

  (二)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现代应急管理(modern emergency management, MEM)是为了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基于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监测应对、控制和处理。”①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尽力增加社会的财富,如发展经济、科学与技术,激活文化产业等,这些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另外,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法”加以重视,也就是说,在一些突发事件造成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情况下,要利用智慧和技术尽可能减少灾害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而这些手段的集成就是“应急管理”气应急管理过程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各种应对措施组成的管理过程。有学者指出,“公共危机管理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无急可应‘,而无急可应正是建立在预防基础之上的,提前预防才是最大的机智。”③本论文用现代应急管理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资源的理论分析了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基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及规律的掌握系统分析了应急文化培育的应涉内容,在现代应急管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防”的要求下,重点分析了应急文化培育的主要形式。以上三部分内容的分析,是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应急文化培育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表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本文研究的是城乡居民应急文化的培育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本论文力图充分地利用资料,对与其有关的各种文献做出分析,以便掌握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现状等。目的是在论文写作中做到严谨、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在论文中,文献研究法重点运用在应急文化培育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应急文化培育的现状方面。首先,通过CNKLI数据库查找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资料600余篇,通过学校图书馆及网络购买等方式翻阅着作十余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应急建设的初步认识。其次,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找出其中与应急文化培育相关的内容,进而对有关资料按照概述、国内外经验启示、宣教培训、应急演练等不同角度进行汇总和分类。第三,结合论文需要,对各类材料进行细读和分析,总结提炼相关研究成果,启发思考相关研究问题,顺利完成文献综述,并为论文其他部分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案例分析法

  应急文化目前还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词汇,很多人对“应急文化”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应急文化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论文访谈开始之前,多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如密云县2004年元宵节的踪踏事件、上海2011年的“11-15”大火事件、北京2012年的“7*21”暴雨事件等,进而询问访谈对象对于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应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的采用,降低了访谈难度,拉近了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距离,对于顺利开始访谈以及提高访谈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专门将所收集到的密云、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有关应急文化培育的具体案例归作一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进而提炼对应急文化培育的对策建议。

  (三)访谈法

  为全面了解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的现状和问题,本论文写作过程中采取了访谈的方法。首先,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四类访谈提纲。其次,尽量按照访谈对象各自情况完善访谈提纲,并对与应急文化培育工作有关的20余个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与从事应急文化培育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具体工作人员、城乡社区有关工作负责人及城乡普通居民等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个别釆取电话访谈),同时还对县内在应急文化培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走访。论文中详细列出了通过访谈所了解到的有关应急文化培育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情况,并在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这为全面了解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现状、总结问题及分析原因奠定了基础,也为下一步分析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的要素提供了思路。论文中关于密云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例子,也都来源于前期的访谈。

  六、论文基本框架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绪论、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问题及原因分析、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要素分析、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和结论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章的形式出现。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应急文化培育问题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参考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对应急文化、文化培育和城乡社区等核心概念加以定义,对所用到的风险管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密云县应急文化培育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是立足于密云县的实际,在对密云概况及其应急工作整体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综合对密云相关部门及不同层次人员的访谈情况,提炼出密云县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二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要素分析,是根据前文提炼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国内外的有益经验,从应急文化培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几方面,对提升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实效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三章城乡居民应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是在充分考虑应急文化培育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所需保障的思考与建议,是从整体上对第二章的补充和完善。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总结,说明了本论文存在的局限,表达了对日后应急文化培育工作的期望,并提出了在应急文化培育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