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如何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研究,王岗提出: “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优秀因子,张扬和谐,倡导为善,抵拒暴力,追求艺术,以架构和推崇一种满足未来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为己任,树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担负美好国家形象的文化使命”[18]; 郭玉成等人提出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暗合了中国国家形象中和谐的核心定位。但同时也明确指出: “此处所谈中国武术主要是指传统武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武术深受西方体育影响,其对竞争的求索和西方体育几无二致”[19]; 方国清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和弘扬我国国家形象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阐扬民族文化价值与理念、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20]; 冉学东等人认为: “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反映民族特色、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积极发展和推广中国武术,对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1].
以上研究成果无不指出,只有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个性的武术文化,才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而认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武术文化显然不能承担起国家文化建设的责任。
被边缘化的传统武术因缺乏话语权,也无法满足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不加选择的强化狭隘的王权、族权、宗教思想的拳种文化认同,更不符合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潮流。因此,盲目的推广现代武术、弘扬传统武术、强化拳种文化认同,仅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厢情愿,无法满足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国武术只有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范畴下,有层次、有目的、有选择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建设的武术文化,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
4 国家文化建设中提升武术文化认同的发展路径
4. 1 中国武术发展应强化武术文化认同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当下中国国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22].但无论是国家认同或者民族认同,都无法割舍与文化认同的联系。因此,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就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也必须把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放在首位,提炼出具有凝聚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的武术文化符号。
强化中国武术文化认同,应提炼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决定了文化认同的核心即价值观认同”[23].“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7].同样,对当下的中国武术而言,竞技武术认同西方体育文化,即形成了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标准的价值判断。
传统武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即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准绳的价值判断。两者之间价值标准判断的不同,就产生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之间文化认同的差异。然而,对当下的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而言,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都应同属于中国武术。无论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抑或是传统武术的 129 个拳种,都应该纳入到中国武术文化建设中,提炼出代表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放在首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中国武术已经超越了某一个武术拳种,或者是某一类武术运动形式,而形成了一个“想象的文化共同体”,即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
对中国武术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并不是一种虚构的文化共同体的心灵再现。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武术文化精神的提炼。因为,对中国武术而言,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无论是阴阳辩证的整体思维观、仁义道德的处世价值观、崇尚和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流淌在中国武术的文化血脉中,引领着中国武术拳理、拳法的发展方向。也正因为中国武术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才成就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武术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魅力。时至今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炼和挖掘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国武术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和功能,不仅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4. 2 中国武术发展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既有占主导地位的主旋律的文化,也有多元性的其它文化形态存在。“主导 -多元的文化发展态势首先表明,在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对其他文化有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主流文化”[24]
.竞技武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下存在的文化形式,占据了主导的中心地位。而存在于民间的传统武术则体现出多元文化特性,处于从属的地位。以竞技武术主导其它武术文化发展,是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主要特征。然而,“主流文化主要是主旋律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它偏重于意识形态部分,体现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其主要功能是对社会稳定起着维护作用,对社会延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通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培养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24].对竞技武术文化而言,它是模仿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物,体现的是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它作为中国武术的主流文化,并未起到引导中国武术积极向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文化多样性消失,导致中国武术文化呈现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却激起了传统武术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认同的激烈冲突。
因此,对于当下政府主导的主旋律文化而言,它体现的是国家意识,应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国家文化认同的提升。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政府主导下的武术文化也应承担起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发展具有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避免强调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同化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激发二者之间认同冲突的发展策略。同时,更应该警惕在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口号下,强调武术文化多元性,引发武术拳种之间认同冲突。中国武术发展应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4. 3 中国武术发展要合理引导拳种认同
拳种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现象,不仅是武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形成习武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拳种的研究由来已久。在20 世纪 80 年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把拳种界定为: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并挖掘、整理出 129 个拳种,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拳种文化多样性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武术传承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社会中武术师徒传承的解体,使拳种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认同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强烈呼吁保护传统武术拳种、“强化拳种意识”.诚然,对拳种的保护的确可以彰显武术文化多样性,张扬民族文化特性。对传统武术中师徒传承方式的继承,也有利于形成拳种文化认同,促进拳种的发展。因为,拳种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传统社会中的宗法血缘关系、封闭的地域文化,在成就了拳种技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拳种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宗亲文化特质,并在这种封闭的传承系统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在每一个武术流派中,由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存在,体现出严格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和对师父权威的认同。
这也成为维系武术群体认同重要情感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有利于促进对国家认同的文化。任何强调对某个王权、族权、门派以及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都是与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建设所相悖的,是需要取缔或者改造的。因此,拳种文化认同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拳种文化的发展必须加以选择。对符合现代国家文化建设的、具有不同技术风格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八卦掌等要加以弘扬。对拳种文化中体现宗教信仰、个人崇拜、族群认同的文化要加以扬弃,有选择的进行继承和发展。而对于拳种文化中残留的门派观念要淡化或者取缔。惟其如此,拳种文化认同才能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
4. 4 中国武术发展应淡化门派认同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拳种的发展往往能衍生出许多流派,而流派的发展往往能诞生新的拳种。
拳种流派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就形成了“门派林立、种类繁多”的中国武术独特现象。因此,对拳种流派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对拳种流派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为当下武术发展的潮流。诚然,拳种、流派的发展对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拳种、流派的传承与门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 1986 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统计的 129 个拳种显示,以“门”命名的拳种就有罗汉门拳、字门拳、空门拳、自然门拳等几十种之多; 以姓氏命名的拳种也比较常见,如周家拳、刘家拳、莫家拳、赵家拳等。不同拳种体现出的门派特征,显示出门派对拳种流派生产的重要性[25].门派认同对拳种认同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的国家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对国家认同的前提下的。拳种流派中的门派观念并不适合现代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过度的强化门派认同,是与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相违背的。因此,要淡化、甚至是取缔拳种流派中的门派观念。因为,“门”“派”“户”“姓氏”本身就代表了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及对师父权威身份的认同。门派中的师徒传承方式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制度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它体现的是对师父个人、家族、某一个群体的强烈认同,张扬的是对族权、王权的“王朝国家”形态下的认同,不仅容易造成武术内部“门派之争”“门户之见”等武术传统陋习,也不利于当前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对拳种流派的传承和保护,也必须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甄别,有选择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不利于现代国家发展的文化。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才能在国家文化建设发挥应用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玉成,范铜钢。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 581.
[2] 方国清。 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8) : 36.
[3] 王岗。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大武术”认同观[J]. 武术科学,2008( 6) : 1.
[4] 吕韶钧。 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激起社会文化基础[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9) : 8.
[5] 黄雪梅。 汉字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2) : 183.
[6] 杨宜音。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A]. 台北: 华侨协会总会出版,2002: 407-420.
[7] 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4.
[8]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