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是蓝色的海洋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经指出:
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 海洋强国的崛起与制高点的争夺,必将围绕海洋文化展开海权与资源、科技与经济的竞争。 海洋已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空间,海洋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因此亟须提高海洋重视程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 年)》等相关规定的出台,为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政策保障。
一、海洋文化产业内涵及分类
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 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需求,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原料,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产业”. 也有学者将海洋文化产业定义为“ 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 在此,本文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从事具有海洋文化元素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相关文化服务的行业。
海洋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泛,按照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根据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海洋旅游产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艺术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
二、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是海洋大省,2013 年海洋生产总值 1.23 万亿元,已连续 19 年位居全国首位。 而广东的海洋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特别是国务院作出把广东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决策后,广东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海洋旅游产业是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对于目前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广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全省其它海洋文化产业也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广东省滨海旅游业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开发项目是海水浴场。 21 世纪以来,滨海旅游开发的热潮开始席卷全省,前后开发了一批如深圳大梅沙金海岸、小梅沙海滨旅游中心、惠州巽寮湾风景区、汕头南澳生态旅游区、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浴场、湛江东海岛等着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在内的三大滨海旅游区域。 2013 年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达 160亿美元,同比增长 2.6%;旅游总收入达 8305 亿元,同比增长 12.4%;接待过夜游客 2.9 亿人次,同比增长 9.9%;旅游业主要旅游指标居全国首位, 实现全年产业增加值 3747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13.1%,占 GDP的比重为6.1%,带动旅游直接新增就业人数 4.5 万人。
伴随着海洋文化产业大发展,涉海庆典会展业、体育休闲业与影视艺术新闻业等近年来也亮点频现。 如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海鲜美食节、中国珍珠节、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等,都进一步推动了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3 年的广州国际游艇展,还吸引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香港、台湾等近 20 个国家与地区的 100 余家知名品牌与服务商参展。 300 余家国内外媒体全面调动,媒体传播覆盖了门户网站、主流电视、户外广告、报纸、电台、专业杂志等多方位,社会反响热烈。
三、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1、优势分析( Strengths)
( 1) 地域区位优势显着。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板块最南端,属亚热带低纬度区域,东近福建、西邻广西、北接湖南与江西、与台湾和海南隔海相望。 广东省海域辽阔,全省海域总面积 41.9 万平方公里; 拥有 3368 公里长的海岸线,100 多个级别不等的港口,在全国 11 个沿海省份当中海岸线长度居首位;面积大小不等的岛屿近 800 个,沙滩总长度 572 公里,大部分海域海水清澈,符合水质标准;珊瑚礁群面积宽广,保护完好;红树林数量众多,广布分散。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广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前沿,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以及西南六省、泛北部湾区域协作等国内外一系列区域合作中,战略地位显着。
( 2) 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广东省简称粤,南临南海,北倚南岭,是中国着名的侨乡,当前在全球的 100 多个国家与地区中,祖籍广东省的华人、华侨人数近 2000 万,占中国华人、华侨总数近七成之多。 且广东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加之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也有约 500 万。 广东还是多民族省份,有白、苗、壮、瑶、满、回、哈尼、土家等 52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广东境内。 在广东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了独具韵味的岭南文化,它集民族、海洋、河流、华侨、地域等多方面文化于一体。 广东文化以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州文化为主,随着南迁的中原人口,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海洋文化。
( 3) 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广东省近年来对于全省文化产业产业链的建设积极探索,从消费市场、交易平台、项目对接、投资融资等各方面入手,不断在发展过程中拓展新领域,实现文化产业年均增加值增长超过 12%,连续 9 年居全国首位。 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娱乐业、新闻服务业、广电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旅游业、广告业、电子信息业、设备制造业和文化产品业等,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产业链体系。 全省现有 120 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超 10000 家。 2012 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8%,达到 2706.5 亿元,占全省 GDP比重为 4.74%; 网络游戏与动漫总产值约占全国的 30%,近300 亿元;数字出版相关产值约占全国的 20%,近 300 亿元,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
2、劣势分析( Weaknesses)
(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虽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从区域布局来看,广东省的文化产业布局重点围绕广州、深圳为核心,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而粤东、粤西和粤北区域的文化产业, 则因区域布局严重失衡,产值相对较低,发展水平落后。 据统计,珠三角总面积仅占广东省土地面积的 23%, 但文化相关企业数量却占全省总数的 73.2%,粤东则只占 14.5%,粤西占 6%,粤北山区占6.3%. 珠三角还是首批电子信息国家级产业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 94%为其所出, 因而颇难形成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 2) 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对相关人才及核心技术的需求非常大。 但广东当前海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欠缺,特别是海洋高端专业人才的供需很不均衡。 据统计,目前海洋专业人才中, 博士仅 30 名左右, 高级职称者数量不达 200人。 海洋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海洋类相关院校中,真正对海洋文化有系统了解和研究的人员数量还非常少,而且这些人员中能胜任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海洋文化产业中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 3) 海洋文化产业主体偏弱。 目前广东海洋文化产业领域,经营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从事海洋文化产业专业运营的大型企业极少。 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其它产业运营为主,海洋文化产业为辅,竞争力总体偏弱,经济效益与集约化程度不高。 由于缺少长远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对地域文化背景、 海洋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致集娱乐与知识一体、参与和体验共存的多元化产业名优精品缺乏,海洋文化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同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海洋文化产业企业中广泛存在,科技含量不高,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还未完善。 大量优质的海洋文化资源处于闲散浪费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开发与利用,这都极大影响了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机会分析( Opportunities)
( 1) 国家战略与政策带来新机遇。 中共十六大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治主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极为重要的制度建构、国家战略规划、党的政治决议,文化产业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于 2009 年 7 月 22 日通过《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工作指针和政策导向。 规划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发展政策,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 年)》等规划的相继出台,都有利于作为海洋经济文化大省的广东,深入探索与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全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 2) 国民文化产品消费不断增加。 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开放、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体系内音像市场、电影市场、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在近年来都获得长足发展,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如广东文化企业所创作的老少皆宜的动漫产品“ 喜羊羊与灰太狼”,品牌价值超十亿元,由小屏幕到大荧幕的进级, 甚至是周边文化消费产品的不断推出,在这背后都可看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增加。 2003 年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 2201.9 亿元,2012 年达到8640.8 亿元,年长增长率 16.4%. 据调查研究,随着富裕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全球第四大富裕消费群体将出现在中国。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物质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这都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4、威胁分析( Threats)
( 1) 海外文化企业引发国内强烈冲击。 自从中国加入WTO 后, 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深受发达国家文化企业所带来的冲击。 由于思想认识与体制理论上的诸多因素,中国文化产业问题虽作为立国方略,几乎与韩国、日本处于同一时期自 1994 年就被提出探讨, 但发展程度仍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 动漫制作、韩剧日剧、游戏软件等文化产业现已成为日韩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却已进入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成熟阶段。 据统计,2011 年日本电视剧集出口额约 6200 万美元; 而以亚洲为核心扩散至欧洲与美洲遍及 33 个国家与地区的韩剧市场,2011 年出口额达到 1.58 亿美元;欧美文化影响巨大,2011 年美国电视剧及电影热销 100 多个国家,总出口额达到了 143 亿美元。 显然,外来文化产品大批进入中国,抢占文化市场份额,也给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 2) 区域文化企业发展带来挑战。 近年来,沿海各省相继掀起了海洋开发热潮,越来越多的省市意识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各地区文化资源相继被开发,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并陆续制订推出了各省的海洋经济战略,如山东省的“ 海上山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的“ 海上浙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福建省的“ 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省的“ 蓝色计划”等。 这一系列沿海诸多省份地区带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先后通过了国务院审议,极大地促进了各省份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 这必然会导致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与其它沿海地区相似, 造成激烈的资源和人才竞争,威胁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四、发展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品牌
广东省应通过实施海洋文化产业政策与各种措施,对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善,鼓励经营有效且较大规模的精英文化企业积极拓展资本运作,迅速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并拥有知名品牌及主导业务的集团企业,中小文化企业则应通过转变业务结构向为龙头企业外围配套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广东应着眼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民俗与旅游文化,海洋渔业与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包括海洋旅游产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 涉海影视制作业等在内的广东海洋文化产业集聚群;以海滨旅游作为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着力开发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会展于一体的海洋文化产业精品,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加强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各类海洋文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应以院校与科研机构为主体,企业与产业基地为辅,建立联合培养架构。 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开设海洋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培养文化产业所需求的高层次策划与管理人才;依托广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培养海洋文化产业所需求的经营与服务人才;依托广东省海洋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及重点海洋技术与产品创新研发平台,加强广东省沿海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联系,加快培养海洋文化学科领头人与研发性人才; 同时开设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素质的海洋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加入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军中, 带动并开发现有的队伍,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使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3、提高海洋意识强化政府职能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与文化强省,首先,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提高全民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海洋资源与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要因素,在当前陆地资源不断枯竭、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可持续的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 其次,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 增强对全省海洋经济重大决策与项目的协调,建立与完善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体系以及文化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职能应由管理向服务进行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综合管理进行转变,进而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最后,要建立建全一套完整的保障海洋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如制订出台海洋文化资源保护法、文化投资法、文化市场管理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并且要加强文化执法主体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1] 吴兆麟:航海科学技术的历史与今天[N].大连日报,2005- 07-11.
[2] 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 年)[Z].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
[3] 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 张开城、张国玲等: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