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实质
文化资源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是由文化和资源两个概念所组成,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资源。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些实践活动所积淀的客体化成果。文化是人的活动本身及其成果。只要有人的存在和活动,就会有文化的创造和形成。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囊括物质生产、社会交往(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领域,所以,广义文化实际上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文化,即指广义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主要指理论创新、文学艺术、宣传教育、演艺娱乐等精神活动,它是广义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文所说的“文化”概念,主要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来使用的。
资源,最早是经济学的常用概念,但其应用范围也在与时扩展。《辞海》里说:资源就是“资则的来源”—资本、则富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大然来源”。马克思说,劳动和土地是形成则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则富的源泉。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一起才是一切则富的源泉。
综合上述界说,我们可以为“资源”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定义:资源就是创造资本、形成则富的一切前提条件或来源。这种前提条件或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前提条件和社会前提条件,这就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经济学理论过去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增值,所以,自然资源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非自然的因素也开始进入经济学的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就是社会资源概念的形成。社会资源后来又分化出人的要素、文化的要素等,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概念。显然,文化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文化资源,是指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经济活动的一切可资利用的前提条件或来源。这种条件和来源是进行文化创造、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形象地说,文化资源就是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薪火或原材料。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经济活动需要文化资源作为前提基础,没有文化资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无米之炊。而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经济活动需要的前提条件和资源来源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所以,文化资源的种类构成也是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的。
2.文化资源的分类
文化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可以按照其性质、内容、时间、形态等来划分。本文综合各种分类形式,从文化资源的构成形态上,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即指历史和现实文化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积淀或物化形态。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观照的自然景观,如江河湖泊、名山大川、园林园艺、地质公园等;二是富含文化内涵的遗址、文物,如大遗址、占一墓葬、占建筑、石窟洞穴、碑刻石林、旧城故居等;三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艺传统,如各地的丝织刺绣、八大菜系等;四是现存的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及其馆藏的重要实物、文献、艺术品、图书资料等。
第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或称非物质文化资源。它除了包括民族精神、艺术气质和文化品牌之外,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主要分为五类: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第三,文化智力资源或文化人才资源,它是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人力人才基础,也可以说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体因素和核心要素。文化人才,除了包括文化创作、艺术表演等方而的人才外,在今大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能够从事和胜任的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文化艺术修养,而且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和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即成为复合型的文化人才。
二、湖北文化资源的分布及优势特征
1.湖北文化资源的构成分布
根据上述对文化资源的理解,湖北文化资源的构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资源,二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三是文化人力人才资源。
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湖北可以说是钟灵毓秀、富集楚大。在自然景观方面,湖北有以“三江三山”为代表的“灵秀湖北”。“三江”即指长江、汉江和清江,“三山”是指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以“三江三山”为轴心,湖北拥有神州独具的江河湖泊和名山大川一一武汉大东湖、长江三峡、百里洪湖、长阳清江画廊、武当山、神农架、恩施大峡谷等等。在占城、遗址方面,湖北各市州更是遗存遍布、满目皆是。湖北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江陵、襄阳、随州、钟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占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各市州还有各种遗址、占一墓、寺庙、名人故居,不一而足。比较著名的有:武汉盘龙城、荆州大遗址公园、郧县人遗址、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叶家山占墓群等占遗址;有襄阳占隆中、襄阳占城、当阳关陵占庙、荆州占城墙、赤壁占战场等三国遗址;有武汉归元寺、当阳的玉泉寺、黄梅的四祖寺、五祖寺等佛教圣地;还有武汉“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故居、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安黄麻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长胜街、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名胜景观;还有散处于各地的像张居正故居、辛亥革命红楼等具有教育和旅游价值的故居、旧址等。在文化设施及其保存的大量文物方面,湖北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是处在全国的前列。全省有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的文物总量有36473处,馆藏文物180多万件,位于全国各省市区前列。其中,国宝级文物郧县人头盖骨、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曾侯乙编钟、越工勾践剑等更是享誉海内外。
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湖北从占至今创造出了独具荆楚特色、灿烂夺目的文化成就。在文学、哲学上,湖北历史上曾经创造出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精彩绝艳的《楚辞》文学,后来还出现过明清文学流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作家群。此外,根据第一、二、三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文学及口头传说方面,湖北的炎帝神农传说、屈原传说、本兰传说、黄鹤楼传说、黑暗传等入选;在传统戏剧方面,汉剧、楚剧、荆州花鼓剧、黄梅戏等在全国知名度较高,汉剧汉调经过流传演变后来成为京剧的唱腔基础之一,黄梅戏中的一支转移到安徽安庆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大的黄梅戏,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传统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技艺等方面,荆楚特色也是非常突出明显。传统音乐有宜昌丝竹、Pjr}呐艺术、武当宫观道乐、峡江号子以及长阳山歌、兴山民歌、潜江民歌、大门民歌等;舞蹈中的土家摆手舞、“撒叶儿嗬”、“毛占斯舞“等;曲艺中的湖北评书、湖北大鼓;传统美术中的民间刺绣、挑花、剪纸、本雕等;还有发端于湖北的一些楚风浓郁的民俗节庆,像“端午节”、“七月半”、“女儿会”以及炎帝祭典、武当山庙会等等,多不胜举。
在文化人力资源方面,湖北是名符其实的科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在科教方面,湖北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拥有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有两院院士60人,居全国第4位,教育部长江学者48人,居全国第4位。武汉的高校数量和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在文化人才方面,湖北也是群英辈出,人才济济。
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新闻传媒、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精英人才。湖北首届荆楚社科名家13位大师涵盖了哲学、法学、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湖北社科研究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连续进入前三甲。湖北一批作家创作的诗歌、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李自成》、《张居正》、《大行者》获得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湖北在“八艺节”和“九艺节”上选送的参赛剧目,荣获文华大奖和文华剧目奖的数量位居全国第1名和第2名;京剧《建安轶事》和《水上灯》在第六届全国京剧艺术节上双获一等奖。湖北连续两届在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获得金奖(“土苗兄妹”和“撒叶儿嗬”)。湖北出版了以《狼图腾》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文艺图书;包括《知音》、《新周报》、《楚大都市报》、《特别关注》等在内的10多种报刊发行量超过百万份。文化产业增加值2011年达到800亿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1%。
2.湖北文化资源的优势特征
第一,质量品质的独特性和优质性。湖北文化资源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它的质量品质的独特性和优质性。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最能反映这一特性和优势:“我们在这么好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若创作出二三流的作品,就是用做西装的料子做了围裙,浪费了文化资源的价值。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品质上乘的优质资源,是创作出优秀文化作品的优质原材料,如果我们把它做成二三流的文艺作品,那就可惜了。比如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有七十二回发生在湖北或与湖北有关,我们怎样从突出湖北特色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再创作,写出彰显荆楚特色的《三国》新篇章,这不就很有意义吗?再比如说,像红安县,叫作“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一个地方走出了两位国家主席,这种得大独厚的文化资源世间难寻,但我们怎样用最好的艺术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有待省市县各级文化部门和艺术家们共同来认真研究。
第二,资源开发的基础好。这些年来,湖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是充分开发利用湖北文化资源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做好湖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坚实基础。湖北是文化大省,具体表现在湖北是文学大省、戏剧大省、出版大省、社科大省和教育大省等方面。比如,湖北的作家队伍被誉为“文学鄂军”,被全国文学界视为一个文学高地,作家熊召政、刘醒龙、池莉、方方、陈应松等一批作家创造力旺盛,这些年不断发表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2012年被凤凰台、新周刊等评为年度最佳纪实作品的《乡关何处》也是湖北恩施籍作家土家野夫的原创作品。在戏剧方面,湖北省近些年创作的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舞剧《工昭君》、儿童剧《占丢丢》等获得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大奖,话剧《信义兄弟》、《忠诚》获得全国话剧金狮奖。湖北的报刊杂志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有十种以上的百万级报刊杂志,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上述这些获奖作品,其取材内容大多是来自于湖北本地的文化资源。它们的成功为我们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科技、人才的优势。湖北在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方面,和全国其它省市相比,还有一个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今大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武装、支撑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作生产像电影、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这样的多媒体作品,而在这方面,湖北拥有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技实力雄厚的著名高校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湖北省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生产和文化经营活动的文艺人才、社科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也有相对优势。比如,湖北已经评选的首届荆楚社科名家在全国都是学科大师;湖北为一批著名的作家、画家、导演、作曲家、文艺评论家等成立了创作工作室;近些年,湖北省还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的知名文艺人才为本省创作制作节目,像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聘请金丽红、郭敬明等人在北京组织编辑出版图书和杂志,湖北卫视聘请韩国团队制作《我是中国星》,聘请著名主持人工芳、工为念在北京制作大型情感访谈节目《大工小工》,聘请著名制片人孟少、[耀领衔制作湖北影视作品,这些都是其进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人才资源。
三、湖北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分析
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创造性转化将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主要体现在对象性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结合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更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湖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以此为目标,从以下三个层而入手。
1.在微观上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文化资源最直接的转化形式就是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湖北各个地市、区县拥有的无数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荆楚文化资源可供用来进行文化作品的转化或再创造。转化或再创造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从素材、题材向文艺作品的转化。比如说,武汉市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占代有盘龙城、黄鹤楼传说、本兰传说,近代有武昌首义、京剧汉剧,当代有汉正街的演变、武汉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教改革、武汉聘请第一位外国厂长格里希、道德模范吴大祥、信义兄弟等等素材,可以把这些题材、素材转化为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各种文学形式。其它市州,同样也有不同的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素材可以利用。像黄冈市的名人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年已有了不少的优秀转化作品,如电视剧《圣大门口》、《红槐花》等一批反响较好的作品,就是由国内一些像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这样实力较强的影视公司拍摄的。但还有一些题材、素材没有充分挖掘。比如,红安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一个地方走出两位国家主席的素材、近代黄冈名人群像等这些独特而优质的文化资源还有待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第二,不同文艺体裁的相互转化。一些重要而优质的文化资源虽然已经利用过,但是,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各种文化样式,仍然可以从自己艺术表现的角度,对已有的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再创作、再改编。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把京剧汉剧剧目改编成舞剧、话剧等。可以设想,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虽然已有话剧、电视剧,但若改编成其它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创新性,比如画家们把它转化成大型巨幅油画,文化与科技工作者合作把它改编成动漫游戏等。实际上,由作家方方和江通动画公司创作的动画电影《我的1911》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
第三,从较低端的文化形式向高端的文化形式的转化。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作品尽管有各种形式,但这些形式之间往往有创作难易、传播效率高低的区别。
素材、题材变成文字、小说相对容易、成本也低,但今大人们更习惯影视、视频方式的观看和欣赏。所以,文化资源及其作品的转化还有一个形式方面的从低到高的转化,这就是由文字到非文字、由实景到影像、由现场到数字虚拟的转化过程。比如,现在博物馆中有许多文物,既要保护,又要利用,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模拟就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而且,这样的转化过程甚至可以发展出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来。比如,发生在宜昌文革期间的一段爱情故事,由宜昌籍女作家艾米写成小说《山碴树之恋》发表,后经张艺谋导演搬上银幕,电影又制成光盘DVD在全国发行,这就是一个文化链的转化。现在,宜昌、远安又把电影拍摄地当作旅游景点用于观光旅游,并进一步在那里开办怀旧的农家菜馆等等。这样,文化资源的转化就会不断“竞进提质”,事半功倍。
由文化资源向文化作品的转化,转化主体是个人,是文艺工作者、文化人才。对于文化资源的微观层次的转化,关键是要树立“精品意识”、精益求精,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和耐性,这样才能创作出像歌剧《洪湖赤卫队》、民歌《龙船调》等这样的优秀经典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做西服的料子不做围裙,用我们的优质资源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2.在中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集聚。
在中观层次上,文化资源的转化是一种规模化的转化过程,是将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文化人才和文化资本向文化产业上的集聚,使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整体的发展要素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个层次的转化主体是政府、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等。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强则产业强。湖北文化产业存在着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应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创办企业,帮助文化企业做好内功,使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要做大,就是要在练好企业内功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资本运作的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促进各种资本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这方面,关键是要有宏大气魄,跳出狭小利益圈子,勇于和实力雄厚的外来大集团结成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湖北荆州市与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成立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公司注册在荆州,广电传媒资金控股,利润、税金大头在荆州,而业务运作靠广电传媒,优势互补,强势双赢,把业务从江汉平原做到长江流域、南方各省,目标是三年内成为上市公司。要做强,就是要发挥好文化的创新功能,用实力和实绩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湖北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这就是现在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手机电视、有声读物、电子书包等新兴文化业态。科技部门要积极和文化广电出版部门加强合作,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开发“三网融合”展示平台,形成湖北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优势。
第二,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是按照经济学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理论,借鉴传统经济开发区的做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产业发展形式。
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生产、交易、消费以及体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集聚区。它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采取的策略。
一般来说,一个较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它要能够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进行文化创作、生产,开展文化交易、消费的活动场所,能够提供人们进行交流、体闲的聚会地点,像酒吧、咖啡厅、茶馆、饭店等;它还要成为能够吸引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心地带,能够很好地进行物流、人才流、信息流的转移和扩散;还要能够对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具有文化展示作用,使人们能对该地区或该城市产生文化的认同感等。按照这样的标准,现在湖北省能够称为合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不多。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发展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湖北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省一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主要是华中数字出版基地、湖北日报的创意产业园、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中国文谷、知音文化产业园、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园、江通动画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各市州县也从本地的文化资源入手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目前,地方上一些初具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有武昌首义文化园、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文化产业园、荆州国家大遗址保护公园、潜江梅苑、宜昌809创意园、十堰武当太极湖影视城等。进展比较快的,是以武汉“楚河汉街”为核心区域的“中央文化区”及“武汉·中国文谷”的园区建设。“楚河汉街”现在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来武汉游览的一个核心景点。快速发展的背后当然是和拥有万达集团这样一个雄厚实力的建设商分不开的。
第三,大力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从部门管理和统计方面来看,文化旅游是不同部门的事情,但从内容上讲,它们实际上是高度融合、密不可分的。旅游的实质就是为了得到新鲜的体验,而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体验;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塑造和提升旅游的品质。自觉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发和成功运作,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湖北拥有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用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形态来策划、包装、创造和实施。湖北的旅游景点要提炼一个独特鲜明的主题,要策划创意一个引人入胜的形象故事,还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制作一台反映湖北历史和现实文化特点的印象剧目。现在,我们到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游览,除了游山玩水之外,看一场精彩舞台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在桂林有《印象·刘三姐》、在云南有《印象·丽江》、在甘肃有《大梦敦煌》,在西安有《梦回大唐》等等。湖北省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节目也不经典。省内做得比较好的是武当山的策划和运作。这些年,十堰市及武当山管委会通过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大型晚会《大下太极出武当》、拍摄电影《大武当·大地密码》,举行世界武当山摄影比赛和武当山六百年庆典等来把旅游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宏观上实现文化资源对“文明湖北”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塑造
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最高形式和目标就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文化品牌的建设。这是一个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来进行的宏观整体行为,对湖北省来说,其转化的主体应该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应对全省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进行顶层设计,成立“顶层设计部”式的领导协调机构,从以下几个方而加强对湖北省文化资源利用开发的设计和引导。
第一,加大湖北重要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力度,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散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是保护和弘扬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湖北有武汉盘龙城商都遗址、江陵楚江南城暨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随州擂鼓墩和叶家山曾都故国遗址、黄石铜录山占矿冶遗址等,这些重大文化遗址集中在荆楚大地成为湖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应高度重视和爱护这些稀有的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积极规划,充分发挥这些重要文化遗产在湖北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目标,整体规划这些文化遗产申报的准备、组织、申请、宣传等工作,使湖北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再添新成员,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新贡献。
第二,重塑凤图腾的形象和意义,打造湖北新形象和楚文化当代版。湖北“得中独厚”、“得水独秀”,其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山水为标志的灵秀景观和大河文明。长江和汉水纵贯荆楚大地,长江文明和汉水文明从占至今绵延不断滋养和培育出灿烂的荆楚文化,而楚文化最显著的形象标示就是凤凰。
凤凰是先楚人的精神图腾,湖北是凤文化的核心区域。凤凰那种和美奋发的高贵形象正是占今楚人智慧灵动、独拔挺傲、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气质和品格的象征。长江汉水文明—楚文化一一凤图腾是一套体现湖北文化丰富内涵的完整符号系统。在建设“文明湖北”、塑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楚文化原有的包括凤图腾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占启今,以重塑和新解凤图腾的形象和意义,宣传和推介“灵秀湖北”、“文明湖北”。
第三,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规划好现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已逝的今大,今日是未来的历史。今大我们在建和已建成的各项重大工程,像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武汉光谷、楚河汉街等,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资源。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各地都在积极引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在规划建设各类工程尤其是重大文化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认识到今大的项目就是未来的文化资源,今大的工程在惠及当代民生的同时,也一定能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福社做出贡献。
第四,放眼世界看湖北,加强文化建设的省际合作和对外宣传。长江、汉水文明是跨省域的江河文明,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的世界,一个省域的文化发展必然和其它省份、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湖北要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和楚文化,就不能不把眼光朝向整个长江流域、汉水流域以及和湖北紧密相连的湘赣豫陕渝等兄弟省市。比如,目前热议的“中俄万里茶路”的研究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就是由鄂、闽、赣、湘、豫、晋、冀、蒙等八省区的文化研究学者共同发起的,而且这种研究、保护和申遗甚至还和俄罗斯相关。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启示,湖北文化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跳出湖北放眼世界,从更大的空间和视野去思考规划湖北文化发展前景,加强湖北与其它省市的省际合作,加大荆楚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使“文明湖北”和荆楚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光明论坛),2012-03-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姚伟均.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鸿忠.奋力推进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N].中国文化报,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