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差异探讨

来源:传播力研究 作者:贺婧
发布于:2020-03-16 共2116字

  摘要:古代贤哲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不同,尤其是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不同,必然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些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

  关键词:古代贤哲; 苏格拉底; 孔子; 教育理念差异;

  一、东西方的三大"圣人"

  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其实也有许多巧合的地方。比如西方早期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大"圣人")和东方早期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所处的时代就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西方的三大"圣人"是师徒传承的关系,学说既有继承延续也有发展变化,而且越来越趋于理性、客观和系统。比如柏拉图就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亚里士多德虽然师承于柏拉图,但在学说上却与老师截然对立:由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发展为唯物主义。对此,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感情归感情,思想归思想,真理超越人情。而东方三大"圣人"不仅各自有各自的思想理念,在行为上似乎也是各怀"私心":老子作为周王朝的"典藏室(档案馆)之守",深知权力背后的种种阴险与丑恶,所以他满腹才学与智慧,却对世事失望至极,迫于函谷关令尹喜的强求,以神秘的"五千言"(《道德经》)遗世后,飘然"出关"遁身世外,不知所终;孔子崇尚"郁郁乎文哉""文质彬彬"的周礼,以"克己复礼"为天职,四处奔波游说,宣扬显然已经过时的周王朝"仁政",在到处碰壁焦头烂额之后,不得已而求其次,以"立言""立德"实现自我价值;孟子干脆吸取孔子的教训,从不存"干政"之想,一心一意只想做"王者师".尽管他把孔子寄希望于道德自觉的"仁"进一步提升到必欲实行的"义",而且他比孔子更加善于雄辩与说理,但与他交流最多的梁惠王(魏惠王)却从未接受和实施过他的任何思想主张,到头来"老孟子"只给后人留下一副气宇轩昂的"大丈夫"形象。因此,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三大思想家并没有在"真理"层面为后世留下多少有价值的遗产,只留下了一大堆"实用主义"经验和难以实施的道德信条。即便是最接近哲学本质的《道德经》除了神秘玄妙、晦涩难懂之外,也往往是以"物理"喻"事理",所揭示的核心哲学思想不外乎"柔能克刚"和"阴阳调和".

中西文化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在这两组人物中最有可比性的是孔子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生遵守法律,相信正义,并为自己身为雅典公民而自豪,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并为自己的信仰奋斗了一生,让人敬仰。而与之相对的孔子是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不愧于他骄人的成果。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著名教育家,但二人的施教方式、施教目的、教学内容却有很大区别。

  孔子虽然比苏格拉底早出生近百年,但孔子的教育形式似乎比较完备,有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群体(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相对固定的教育教学场所(最差也有一辆师徒共乘的"大篷车"),有相对比较明确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则比较原始,没有固定的教育对象与教学场所--在希腊城邦的街巷、广场和乡村的田间地头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交流,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没有既定的教育内容--根据对象的身份、处境和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对话。

  尽管孔子也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启发引导,但他与学生探讨的无非是"仁""爱""德""信""礼""乐"等"既定"的话题,而且对这些问题孔子是有自己的"标准答案"的,弟子的感悟与老师的"标准答案"一致或接近了,他就大加赞赏,如果弟子的观点与他老人家的想法不一致,他就一脸不高兴,甚至冷言冷语,讽刺挖苦。而苏格拉底与所遇到的"教育对象"的交流内容完全是随机的,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最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从不以"先知""老师"自居,而是以"无知者"或"求知者"的态度,带着疑惑、带着问题与他人交谈,从不下结论,而是让谈话对象在他不断的"追问"中,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渐渐明晰真相,接近真理,获得良知,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柏拉图的侄子格老孔,知识贫乏、思想苍白却总想当国王,苏格拉底就从他想当国王的目标开始发问,到实现目标的途径,到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到如果治理不好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穷追不舍,直到最后年轻人自己说出"看来我还是不当这个国王的好"的结论。这便是苏格拉底有名的"产婆术"式提问。

  孔子自我标榜是"有教无类",不分贫贱富贵,只要求学他都一视同仁,但是,他接收学生却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至少给老师拿一条腊肉("束脩"),这是维持老师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与苏格拉底相比,孔子却要尊贵、奢侈得多。孔子吃东西非常挑剔,所谓"割不方不食"、"色恶不食"等"七不食"标准俨然是贵族的做派,而苏格拉底则完全是平民化、甚至是"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常常是衣衫褴褛,赤足胼胝,有时几天吃不到东西,靠喝凉水果腹,而他则认为是上天派他来启迪民智的,他所受的苦难是职责所系,是无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贾晓婕。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D].西安文理学院,2013.
  [2] 胡惠欣。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
  [3]刘烨。苏格拉底的智慧[M].中国电影,2007.
  [4]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人民出版社,1986.
  [5]肖雪。试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之比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郭其福。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异同分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原文出处:贺婧.略论中西文化差异之孔子与苏格拉底[J].传播力研究,2019,3(31):1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