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河洛文化与和式太极拳的关系研究

来源:中华武术(研究) 作者:程楠
发布于:2020-03-16 共3878字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四篇:河洛文化与和式太极拳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河洛文化中的"自然"观、"天人合一"观和"阴阳"观对和式太极拳的发展进行阐述分析,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 使习练者分出虚实内外, 根据不同人不同的体质, 可运用不同的节奏与速度, 其拳法简洁流畅、朴实无华。

  关键词:洛河文化; 和式太极拳; 地域传承;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ew of nature, theory of "integrating man and heaven", and yin-yang philosophy in Heluo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He-style taijiquan (tai chi ch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 It is concluded that, by making movement based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ractitioners of He-style taijiquan can distinguish virtuality and reality.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they can practice in variety of tempos. Its fist-style is simple, smooth and ordinary.

  Keyword:

  Heluo culture; He-style taijiquan;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是我们祖先耕作生活的地方。位于"洛口村"有个"伏羲台", 据说当年伏羲, 在这里通过观察洛河流入黄河发现巨大漩涡之中清浊交融之现象而引发了太极图的构思, 伏羲受到了"洛书"与"河图"的启发, 在太极图的基础上画出了八卦。这为后来周易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也是太极文化产生的源头。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 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法结合了道家、儒家、理学等理论, 讲求技理相合、体用一致。

  1以"太极"之理为拳理来规范指导拳架

  用其理、取其义、象其形。由洛河文化产生的太极图是和式太极拳生产的核心理论。太极图外呈无端之象, 内呈圆环之形。和式太极拳将其体现为步走圆、身行圆和手划圆, 身体不同部位自转与公转相协调, 小圈套大圈, 大圈套小圈, 一气呵成, 圆转连贯。

  太极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阴阳合聚, 相互转化, 深层体现着宇宙万物生长与发展的周期规律以及深层次的转化与消长的运行方式, 贯彻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基础。和式太极拳以人体为基本, 人体各个部位与阴阳之理融合。圆, 领落、开合、出入、进退、上下迎抵与八卦相应, 集于四象、归于两仪、终于太极, 合其数以为十三, 表现为和式太极的十三式。和式太极拳在十三式的指导下, 要求阴阳相济、圆活自然。将人作为一个宇宙万物的整体, 练拳之前, 阴阳未分、混混沌沌, 心静体松、浑元一气是为无极, 身动气生而太极生, 生二仪, 分四象, 成八卦。阴阳相济、阴阳运转, 从太极混沌到八卦具成。身体各部位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左右对称。动作在形态上表现了圆及弧线, 迎抵、领落、出入、开合、进退、上下, 一招一式之间变易阴阳, 通过步法、手法、身法协调运转, 屈伸蓄发, 处处顺遂, 使拳架动作紧凑圆转。将阴阳之理贯彻于太极拳法之中, 其圆柔运转皆藏于阴阳变化之中。

  和式太极拳将人身由内而外分外五行和内五行, 由外五行带动内五行。五行者, 水、火、金、土、木, 相对于肝、心、脾、肺、肾, 人由五脏生气、由五脏成型, 乃生气之本, 生命之源。和式太极拳形到时气力至、气到势随, 统乎周身, 以心行之, 最终达到气形合一之境界。即由内达外, 周身顺遂, 由外带内, 阴阳变易莫测。

  2河洛文化与和式太极拳

  2.1河洛文化中"自然"对和式太极拳的影响

  和式太极拳在练形的同时也练"气", 练气讲求的是与自然相合。按照易经的理解, 出生之后的人, 其自然先天之气会逐渐丧失, 后天行为由于与自然之气相违背造成疾病。在拳法之中会表现为力、气、意、形互不相合, 动作僵滞, 后天之力不足, 先天之力丧失。和式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比如新生的婴儿, 其脊笔直, 然而在学会站之后, 脊椎负重, 长年累月之后腰椎部位和颈椎部位由于没有其它骨骼支撑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弯曲, 损坏关节间隙, 外加其后天行为多与自然之理相违背, 致使腰椎疾病和颈椎疾病的发生。和式太极拳在习练的过程中要求脊椎弯曲、松胯裹臀、含胸收腹、沉肩坠肘, 虚领顶劲, 减脊椎的压力, 回归自然状态。严格按照和式太极拳的要领可以增强脊椎的功能, 引出先天丹田之气。腰如反弓, 身似活蛇、轻灵圆活, 动作不贪不欠, 脊椎正直, 身体中正。

  2.2河洛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对和式太极拳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 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天人合一本质在于身体、思想、外物归为一体, 内外无隔, 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从宇宙的原理出发, 体现了河洛文化思维模式与文化特色。天人使之以外界环境、人、自然、宇宙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 其内外相合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和式太极拳的实践规范与思维模式之中。和式太极拳认为, 和谐是修性、养生、技击、健身的根本方法。和谐作为衡量万物价值的最高尺度同时也是和式太极拳练习的最终目标, 天人合一是河洛文化的基本观点, 也是和式太极拳理论的核心与基础, 成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架构, 所有的招式都以和谐为基本思想。

  "天人和谐"即人体与自然相统一, 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分支, 是修炼和式太极拳的理论核心。和式太极拳以天人合一观点为依据而创造的人体运动, 讲求人在运动过程中与自然相一致、相统一的关系。人生长于自然, 吸收自然的灵气, 同时也受制于自然, 人的活动与自然法则完全一致, 其变化规律与四季变化、阴阳交替密不可分。在和式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 可以体会到人作为宇宙之一部分, 与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存在关系。天人合一理论由河洛文化形成, 在生长与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道家和儒家学说的改造与完善, 形成完整统一的逻辑和理论体系。和式太极拳对这种理论体系的呈现与人身运动相结合, 天成了以"太极哲理和百变摇图"为根本的哲学文化, 深刻影响着和式太极拳的哲学理论, 也为后人研究和式太极拳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2.3河洛文化中的"阴阳观"对和式太极拳的影响

  太极生两仪, 两仪指的就是"阴"与"阳", 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理念。一切事物都可以从阴与阳两个方面来看待, 事物的内存因素相互对立且相互统一, 阴与阳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生长、发展与消亡的原因。古代习武之人从阴阳理论中悟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新的理念, 比如屈伸、进退、开合、虚实、刚柔、攻防、动静等, 这些武术招式变化的原理, 成为中国武术习练人基本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在和式太极拳中, 这种阴阳变化的理论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贯彻。和式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充分建立于静之则合、动之则分、阴阳之母, 动静之机的基础之上, 这也深刻体现了和式太极拳开合、动静、阴阳的概念。

  和式太极拳无论是在动作上, 还是在意识上, 讲求虚实分明, 虚与阴相对应、实与阳相对应, 阴与阳的变化对应虚与实的变化, 这种虚与实之间的变化可以从意念和动作两个层面上解释。从意念层面上来看, 当意念专注于右手, 则左手为虚、右手为实。从动作层面上来看, 参与到实质攻防的作用被称为实, 运用假象迷惑对手的动作被称为虚;成形的动作为实, 形成过程中的动作为虚。和式太极拳追求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进而追求动作与身体的和谐一致以及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3和太极拳功法的辩证法内涵

  和式太极拳的修炼方法即功法, 在习练过程中, 需要将河洛文化的基础理论理解透彻, 将方法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用心体会、认真思考和式太极拳的精深理念。和式太极拳的运动内涵和运动形式都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文化因素在功法习练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同时也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式去理解和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特点。

  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为一、无极为道, 是万物归根之终、化生之始, 和式太极拳受到太极阴阳理论的影响, 功法是一条模拟"道"的路径, 人在功法习练的过程中发生深藏于人体的变化规律, 进而了解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将一定特殊的规律运用于武术之中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和式太极拳将自然看作是一个大太极, 将人身看作是一个小太极, 人身之复杂与天地之复杂是相等的, 每一个动心起念, 每一个微波动作都是出自于阴阳的变化, 人的动态与宇宙的动态是相通的, 阴消阳长, 自身守恒。

  结束语

  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下, 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以"气生万物"为基点的养生理论等, 共同形成了太极拳的整体文化, 展现出太极哲理对太极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和式太极拳运动, 经过由修形到悟道的辨证发展, 追求天人和谐的修炼目的, 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充分证实了和式太极拳运动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书芬。河洛文化视域下洛阳地区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C].成都体育学院, 2013, 5, (20) :25-26.
  [2]衡素云。孙式太极拳在河南省开封市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广西民族大学, 2015, 6, (1) :13-14.
  [3]杨志英。杨禄禅从陈家沟学了拳之后--谈谈地域文化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J].搏击, 2015, 7, (2) :117-118.
  [4]李燕波。基于汉文化圈视阈下的河洛文化对外传播之厘释--以先秦至隋唐时期朝鲜半岛诸国为个案[C].延边大学2014, 5, (10) :31-32.
  [5]黄俊魁。拓展多种渠道促进陈式太极拳发展[J].改革与开放, 2011, 7, (25) :26-27.

点击查看>>河洛文化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原文出处:程楠.河洛文化对和式太极拳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7,6(03):19-20+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