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文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8 共44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解决台湾问题中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研究 
【前言  第一章】文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中华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中华传统文化在加强两岸交流与统一的作用 
【第四章】中华传统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中起作用的条件 
【第五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传统文化在两岸统一中的意义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前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当代环境下,文化逐渐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主重力量。台湾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统一,关系中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战略性问题,它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世界地位和今后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重大,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的重大任务之一。历代领导集体在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几经曲折:经历了由武力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转变。中共中央和领导集体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真诚愿望和中华民族必须统一的基本原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不向分裂势力妥协,和国外干涉中国内政的不良势力作斗争到底的决心。

  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也逐渐体现。2008 年 12 月 31 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年座谈会上提出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当中就指出了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精神纽带。胡锦涛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利用两岸文化的同一性来减少并消除存在于两岸关系中的差异,为今后增强两岸之间互信、加强两岸交流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这是中央领导核心在台湾问题新形势下提出的新对策,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在对台方针上务实、积极、灵活的良好作风,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解决的诚心和决心。这不仅赢得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拥护,更加开创了两岸交流的新纪元。

  1 文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涵盖的文化内容较广,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和人类存在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由于这些广泛的内容,广义的”文化“又被称作”大文化“.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是一种将人类社会和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摄入”文化“

  的一种文化界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和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由于这些范围较小,狭义的”文化“又称作”小文化“.但是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从物质的角度决定狭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狭义”文化“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绝不能将”小文化“和”大文化“割裂开来3.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使得自然打上人的烙印,自然因此而被”人化“.在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人认识自然的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人由此而被自然改变开始”人类化“.在这种人改造自然,自然改变人的过程中文化相应而生。因此,文化的实质就是人类劳动过程当中的”人化“和”人类化“,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适应、利用、改变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文化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客观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相对应产生的文化又无时不刻在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来充实和发展。人类是历史的主体,所以,文化自始自终都是为人类服务而存在,没有不为人类服务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4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5“.因此民族与种族有所不同,民族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个种族在经济、生活和历史发展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1.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和文化思想的上的表现。其中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存在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为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纯粹地、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但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较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服务。

  1.1.1 文化与经济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虽然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要受限于经济的发展。文化因为其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能自觉主动的去自我调节以符合大众需求,并不能理解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一定好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一定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

  文化与经济两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影响。第一,在经济发展需求下,文化会主动的从自身体系中筛选或者吸取外来信息构成新的文化因素去适应这种需求,从而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外在环境。第二,经济的繁荣和高速发展在无形中能促成相关文化的成熟,完善文化体系。因此,文化和经济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中对经济起作用部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文化,经济文化通过改变市场活动主体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来形成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第三,文化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构成综合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高度的融合,催生了”文化经济“这一新概念。”文化经济“,就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的出现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再次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

  文化与经济又各自独立,文化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不是总和经济的发展相同步的,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间的联系,把握两者之间的规律,充分利用文化的精神动力和经济的物质作用,协调统一发展,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1.1.2 文化与政治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定的社会文化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政治又通过政治手段引导文化的方向,通过国家机器规范文化的走向。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政治形式,不同的政治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以文化为标志。然而,政治的不同也会带来文化的差异。虽然现在世界正在越变越小,各民族间也正缩小各自之间的差异,但是民族之间文化差异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权分立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都是产生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就算在同一政治体制,不同的统治者也会有不同的文化策略。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高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截然相反的文化策略。

  在世界多极化的环境下,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尤为显得密切。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建设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特别是某些西方大国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其价值观念,削弱甚至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也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共同推动民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民族的发展。民族发展所依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定要伴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变化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生产关系由各种关系综合构成,形成了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既有经济政治间的关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间的关系等等,其中物质生活的发展程度制约、影响着整个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这些关系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发生与经济变更相对应的变革;物质生活的提高,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该得到充实和提高。所以,民族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精神文化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民族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发展创造提供了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政治的发展为民族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运行条件,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文化的发展为民族发展创造与提供了更有利的精神条件,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涵。民族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它们的发展都必须服从民族发展需要,共同推动民族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