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苗族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88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苗族社区文化保护问题探析
  【绪论】小水井社区民族文化传承分析绪论
  【第一章】苗族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第二章】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现状
  【第三章】小水井社区苗族文化的保护构想
  【结语/参考文献】苗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社区文化是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化系统,代表着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本章从小水井社区的文化本体、社区主体以及文化空间来揭示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一)社区文化
  
  1、农民合唱团
  
  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于 2002 年成立,由之前的唱诗班成员组建而成,唱诗班由长老负责,设有诗班长(负责教唱,并担任指挥),领唱(分男声、女声),共有 64 人。唱诗班的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平常务农,逢礼拜日,便去教堂做祷告,并演唱赞美诗。赞美诗是一种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形式,与古老的传统文化相比更能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可以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合唱团有两名司琴手,分别演奏钢琴和手风琴,为唱诗班伴奏。合唱团的团长张晓明先生是一名官员,也是一名学者,对合唱团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合唱团成立 10 多年来,每次的对外演出均由他带队,在演出开始前,向观众介绍关于小水井的基本概况、合唱团的唱法风格和发展历史、基督教文化对小水井的影响等,从多个方面叙述,让观众对合唱团有个大概的了解。合唱团日常的管理也是他和总指挥龙光元一起安排,包括日常的排练和每次对外演出的食宿问题等。
  
  小水井苗族合唱团的演唱,既有基督教唱诗班的发声特点,同时又由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及苗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演唱发声方法,极具特色。在调研中得知,他们这种声乐技巧的获得不是通过科班学习出来的,而是通过爷爷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口口相传获得的这样一种技巧。所以,他们这样的一种演唱方式让很多的音乐专家都十分着迷,由此很多专家游客不顾路程遥远亲临小水井村就是想听他们的歌曲,而往往在观赏完后,无不折服惊叹,尤其在西南偏僻地区,能够把西方巴洛克音乐艺术演绎得这样完美,传承的这么完整,可以作为西方音乐的活化石。这种演唱方法,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民族文化的交融、历史传承的演绎及地域环境的特点等。小水井农民合唱团文化,已经成为社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外来文化的范畴,而是最具民族性、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刻不容缓。
  
  这 10 多年来,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身着自己缝制的服饰,从山区一路唱到了首都北京国家大剧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2004 年他们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云南”大型歌会,首次得到全国观众的好评。而真正让大家知晓他们是在 2008 年初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他们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决赛,却在最后因为文化考分未过关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虽然抱憾未能夺冠,但是他们坦然的接受并用淳朴的笑容和平和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大家给予强烈的好评,自那以后,网络和各大媒体争先报道使得合唱团以及小水井成为了网上的热点词。据不完全统计,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参加大型演出的场次已达 70 余次。从无人知晓到众所周知,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已成为了小水井最成功的文化名片,也最能体现小水井社区文化的特质。
  
  2、宗教文化
  
  18 世纪末,基督教两大分支天主教和新教从东南亚和内地两个地方开始陆续进入云南,并在云南的大城市传播,因为受汉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收效甚微。后来,转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青睐,从 1904 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在昭通的大花苗支系那里打开了传教的大门后,基督教文化便扎根在大花苗苗族中。随后不久,澳大利亚传教士郭秀峰在武定县洒普山成立教会,并与 1923 年建立了苗族总教堂,其中设 7 个总堂,51 个分堂,富民就是其中一个分堂。此后,基督教真正地开始进入小水井地区,郭秀峰传教期间曾编写了不少的苗文识字读本,教给苗族青少年识字,开办教会学校,举办苗文培训班,还翻译出版大量的圣经和宗教读本。他还将《圣经》和大量的赞美诗译为苗文版,便于苗族青少年接受,更有利基督教思想的传人。
  
  小水井的苗族自入滇以来,一直居住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头,使得苗族人不愿与外界接触,这也是基督教之所以能在苗族地区得以传播开来的原因。基督教文化对小水井社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音乐方面,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西方基督教赞美诗,如今,基督教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小水井社区文化当中,小水井合唱团引起世人的关注源自于小水井合唱团将基督教文化中的唱诗融入了日常文化活动中,小水井居民已经把最初的宗教仪式音乐自然的向各个方面扩散。
  
  小水井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的是它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宗教信仰,小水井社区文化不是一种纯原生的文化,而是将基督教文化这种外来文化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结合。宗教成为规范村民的行为准则,在调研中,走进小水井社区,社区里每家每户的房门在白天基本上是不关的,推门就可以进去,然后就会有很热情的居民招呼笔者进去,整个村子洋溢着非常和谐的氛围,真正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所以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笔者认为很大程度在于他们的信仰,不会因为物质的缺乏而悲观丧气,他们更懂得感恩和知足,脚踏实地用自己双手来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正如他们的合唱音乐一样,是什么能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声乐技巧的情况下,演唱出高难度的四声部?在团长张晓明看来,就是因为他们懂得“退让”,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合唱过程中,谁的音高了其他人就低一些,谁唱的快了其他人就慢一点,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流露出了小水井淳朴的民风和真善美的品德,与外面浮躁虚假的社会相比,这便是小水井最独具魅力和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小水井村民秉性质朴善良,把人性中的真善美等美好的一面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相互影响,成为当地苗民共同的信仰。偏偏这是最能体现他们是由内散发出的真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对于小水井社区这样一个特殊的村落,其民族精神里最具凸显意义的就是民族信仰--基督教。
  
  3、服饰文化
  
  小水井的苗族,属苗族大花苗支系,小水井苗族村民平日劳动生产着素色便装,节日或婚嫁才着礼服盛装,俗称“大花衣”,苗语称“绰鲁”.大花衣由披肩、花褂及银饰组成,披肩长宽均 2 尺,由两肩红、白、黑相间织有图案的织锦缝合而成,缝合的一面为背部,分开的为面襟,花褂的图案较为复杂,先用红布条在白花褂上镶成多层“回”字形图案,再在“大回”与“小回”根腰之间的空白处绣上彩色丝线,四周嵌上彩珠电光片,下端钉上多条彩带,彩带上挂着小巧玲珑的铜铃等。女性上身用短麻布衣接缝,串起铜铃,相互碰撞叮铛作响;下身裙为蜡染百褶裙,多为靛染麻布裙。男性上身用麻布大衫缝披肩,多为青色、蓝色、白色无领无扣长襟大衫;下身则着装不限,以青色麻布带束腰。
  
  苗族妇女在怀孕至生育前,盘发髻于脑门头顶,尖顶朝天,形似笋塔,苗语称“早句格鲁”,表示战争年代,苗族迁徙逃难,妇女将包谷藏于头发内,匿藏粮种之意。现只有节日和婚嫁才见到尖髻塔笋的苗族妇女。妇女脚扎彩带,俗称“绑腿”,苗语称“阿炒”,在红、白布条上绣有几何图案表示苗族曾泪洒故乡的家庭田园及城池村庄,用双腿渡过黄河、长江之意。1
  
  在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成立之前,苗族服饰文化并没有受到重视,平日生产生活中,只有年长者仍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中青年村民为了干活的方便,穿着服饰基本与汉族人的服饰一样。而今,传统苗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还是归因于农民合唱团的成立与发展,一方面,商演提供了小水井苗族服饰展现的一个舞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宣传与鼓动下,村民看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现在去村子一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穿着苗族传统服饰,特别是妇女。总的来说,在传统苗族服饰的传承上,基本还保留着全套的制作工艺流程,村民们(尤其是合唱团成员)的衣服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有些甚至家里还留有织布机,只是年轻一代的苗民略显吃力。
  
  4、节庆文化
  
  花山节的来历是苗族抵御侵犯失利的纪念日。传说,苗族祖先为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首领为蚩尤,与黄帝、炎帝形成三大部落集团,部落间战事不断,一次在战争结束后,突围的苗族群众爬上高山,正值农历五月初五,百花开放,于是吹芦笙跳舞以示怀念,这即是“花山节”的来历。花山节传承至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苗族群众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习俗延传较久,现已加入部分祭祀活动,花山节首先拜祭雷、电、风、雨、山、树、石、兽、诸神,然后再举行相关节日活动,届时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唱歌、跳舞,展现苗族特有的传统竞技类项目,如:爬花杆、武术、射驽、赛马、斗牛、摔跤等。歌舞有芦笙舞、锣鼓舞等。其它活动还有唱古歌,苗族古歌曲调浑厚,节奏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带真声,略带朗诵形式,笛子、手风琴是其特有的伴奏乐器。
  
  最初,花山节是由无子嗣者举办的,主要是想借助花山节这样行善积德的机会而求得子嗣。慢慢地,花山节的功能演变成未婚男女寻找心上人的场所,参与者可以是本村人,也可以有周边其他村子人,这样可以给未婚男女更多的机会,并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借机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一旦看上彼此,男的要把自己的花腰带赠送给姑娘,姑娘也要回赠自己的花帕,互订终身。花山节的时间各地都不相同,小水井的花山节则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村里的老人告诉笔者,花山节也不是每年定期举行,这要由村民的经济情况而定,如果遇到生活不济或者其他无法避免的情况时,便不会举办。如今,花山节主要是由政府举办,并投入资金来赞助人们参与花山节,届时,来自云南各个地方的苗族相约来到小水井,一起欢度苗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小水井苗族的花山节越来越盛大,成为当地一个旅游亮点。
  
  (二)社区保护主体
  
  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名声大噪,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企业的关注,国内外音乐专家和文化名人也慕名而来。在小水井,社区主体包含社区居民、政府、企业和学界。他们在参与社区文化保护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由于在身份和诉求上的差异,导致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
  
  1、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处于社区文化的保护中心位置,其情况比较复杂和矛盾;一方面,他们对自身所处的整个生存的文化场域十分熟悉,并充满感激和依恋之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他们渴望了解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笔者在调研中得知,小水井社区的许多青年有去外面打工的念头,但是,作为苗族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种忧虑,他们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一旦大量流失,恐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能否成功,他们是这个环节中最主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迫切、最矛盾的。所以他们的诉求与意见也是最多的一方。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才是保护的重点。
  
  社区文化保护的核心是生活在社区内的居民,动力来自社区居民,目的也是为了社区居民,一切从社区居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只有这样,社区保护的目的才能达到。在这过程中,社区居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是特定文化必须要和当地文化相融合并能在融合后保留自身独有的特性并体现自身价值,对社会团体起到促进作用。
  
  2、政府
  
  政府处于强势地位,主要工作是决策、组织和统筹全局。但是要注意,系统中的不同级别,诉求也是不同的。高层主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宏观调控,越往下,在实践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到基层,甚至到某个具体组织,就变成直接参与。1
  
  小水井社区文化保护及开发的相关工作主要由政府负责组织。笔者以时间为脉络介绍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小水井实施的一些重大举措。富民县文化馆曾经在2006 年对小水井进行全面考察,这是政府首次全面调查小水井的文化资源及保护情况。2007 年,富民县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小水井进行扶贫及投资开发,从 2007 至 2009 年三年时间,省、市、县、镇四级政府投入 600 多万元,用于小水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村里修建了公路,引进了自来水,实现人畜分离,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给每户居民免费配发了彩电和修建沼气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小水井村寨热闹起来了,苗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热烈欢迎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成为了富民县境内有国内外游客进入的民俗风情宗教旅游点,政府致力把小水井打造成云南省最大最具风情的苗族旅游村。在近几年里,以合唱团为代表的“小水井”文化旅游开发几乎是政府主导下的行为,在 2013 年 3 月 9 日富民县县长关于小水井开发建设项目与协信集团正式签订协议,近 200 亿元的投资,力图发展小水井社区的宗教文化,寻求更丰富的民俗风情,提升农民合唱团的素质和能力。
  
  农民合唱团的确立及运作都有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负责。其中,担任农民合唱团团长的张晓明先生,现任富民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合唱团日常的管理工作都是由他负责,包括合唱团成员的分配、外出演出的活动安排、成员的收入分配。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他深知村民们每一次的歌唱都是内心的深情倾诉,无关于任何利益,但同时,他又是一名官员,从生存的角度去考虑,若是合唱团能够快速地进入市场,进行商演,获取利益,就能使原本不富裕的村民奔小康。张晓明说:“商业化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村民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只会用心真诚地去表演,不会矫揉造作,长此下去,只会让他们反感。”因此,张晓明团长只是代小水井合唱团接洽了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交流演出。云南省文化厅也在不断加强专业文艺团体和小水井合唱团的艺术交流,还邀请了文化馆的专业人士实地辅导交流,提升小水井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可见,无论是省、市、县政府,都全面参与了小水井社区现在的保护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既然组织者基本上是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说明政府对小水井社区的参与力度相对较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我们要明确政府绝不是文化保护的主人,它作为外来力量的一支,只能作为文化保护的建议者,而不能越俎代庖。在适当时候,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引导和调节,为小水井社区的居民提供有关的建议,主要的目的是促使小水井社区居民自主选择符合文化保护的方式。
  
  3、企业
  
  盈利是企业的基本诉求。所以,他们本能地从市场的概念出发,他们看重的是投资的回报与利润。在市场经济模式里,政府都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外来资本的注入也给小水井社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前文提到的协信集团参与了小水井苗族风情生态村的项目,就是希望能以音乐为桥梁,把小水井社区打造成东西文化交融又具有高山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示范区。听村民告诉笔者,开发商准备在基督教堂旁边的后山上,建一座星级酒店,听完,不禁让笔者颤抖,试想一旦酒店建成,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开发商准备将小水井村民搬迁到新村去,而把现在的小水井作为一个旅游度假区,村民们当然是不情愿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根和精神家园,谁也不愿意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若是真的搬到新村,村民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受到影响,当前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才造就了小水井农民合唱团,如果离开现在的环境,那么,这样的天籁之音怎能保存下去?开发商在进行开发的同时,要多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社区居民有利,也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还有,昆明荣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就和当地政府主办了“爱上富民”人文自驾游活动,活动得到许多人的关注,报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在报名的车友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想要吟听农民合唱团的演唱。由此可知,企业打着合唱团的招牌,通过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游客进入小水井,可想而知,在未来,小水井必然会有大量的游客涌入此地,往常的宁静被打破,久而久之影响了小水井村民原本的生活方式,所以,开发商在集聚人气的同时,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好好衡量其未来的发展情况。
  
  企业作为出资者,在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当然不可小觑。一旦处理得不好,可能将文化保护引入歧途。比如,他们常常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的方式实在不可取,最后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但少了他们也不行,因为他们是出资者,握有大量资金,这又是保护实践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企业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与协调,如果做好了这一点,企业是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的。
  
  4、学者
  
  小水井合唱团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音乐、宗教方面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使他们自由地来此地考察,也吸引了国际宗教考察团的关注。中国着名作曲家张千一在小水井观赏完合唱团表演后,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吴灵芬也从专业的角度给合唱团的演出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来到小水井,高度赞扬了小水井的演唱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赵易山在担任青歌赛评委时,就对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要完成这个环节真是难上加难,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完成得这么出色,赵教授还带领他的学生来到小水井进行深入调查;香港影星万梓良在实地考察小水井后,也出资资助小水井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来到小水井并与当地青年合影留念;丽江纳西古乐会长宣科来到小水井听完合唱团的演唱后特别激动,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开发“合唱旅游”;省、市文联的工作人员也来到小水井聆听合唱团的演出,并出资捐助。
  
  学者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不像政府追求政绩,也不像企业追求利润一样,而是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为文化保护工作建言献策,为当地社区文化建设做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搜集资料,是自己学术生活的一部分。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小水井关注的较多的还是合唱团,还有一部分关注宗教有关问题,对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怎样原汁原味地保护等基本问题也有一部分的学者提出。学界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所以这是一支相对可靠的科学力量。
  
  (三)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作为组成社区的必要条件,它是社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空间”指的是小水井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而我们知道事物产生和进步都和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文化空间是一笔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个空间中,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的。小水井社区的文化空间可以细分为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场所。
  
  1、生态环境
  
  文化有其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就要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地的风土人情做起,将文化遗产悬置在社区之上或者移植到与文化生态不相适应的异地,无异于植物生长离开土壤。特定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中产生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依托有关,如果远离其原生土壤,这将导致文化断裂,致使遗产化为历史的碎片,难以在民众当下生活中获得发展、产生意义。因此,保护小水井生态环境才是保护小水井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
  
  小水井苗族自然村,地处高寒山区,植被茂盛,村子及周围山上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昆明周边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具有典型的滇中苗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元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渗透,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苗族的风俗、习惯、服饰、节庆、语言以及精神意蕴和文化传统意识也被逐渐消解。同时也应该看到,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及其产生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保护小水井社区文化重点在于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只有在自身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继续流传,小水井社区文化才会生生不息,自我进步,否则小水井文化则会异化、变质。所以,保护好小水井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激发社区居民的爱乡情结,提高文化自信,才有利于小水井社区文化的持续发展。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社区里文化持有者,要予以鼓励、支持和保护。保护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产权和相关的经济权益,在社区层面可以得到实现,对相关文化遗产对其社区居民人生的意义也是文化保护落在社区的意义。
  
  2、文化场所
  
  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当代传统文化保护都有着现实的意义。社区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是在当代语境下成功实现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保障。从 2006 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时,小水井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有“基督教堂”、“天籁广场”、“小水井苗族文化陈列室”,2008 年开始修建的博爱墙、石头寨门都已完工,成为了社区居民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
  
  1936 年,小水井修建了基督教堂并成立基督教会。基督教堂是小水井社区最重要的文化场所,也是附近的的基督教活动中心。小水井教会下辖 5 个聚会点,分别有白水塘社区、汉营社区、北冲社区、中限塘社区和茨塘社区。其中,小水井社区是这些社区信徒最多的社区。小水井社区的基督教堂的人员构成情况主要是:一名长老,主要负责教会总的管理、宣道及决策;四名执事,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比如礼拜,履行祈祷等;六名传道员,主要负责完成长老和执事交代的工作事项,是从教徒中的积极分子中选拔而来。基督教堂是小水井社区最重要的文化场所,每逢礼拜天上午,村民们都会在这里虔诚地祷告,唱赞美诗。天籁广场是小水井社区主要的文化场所。刻有小水井字的石头寨门就伫立在广场最前端,左手边为博爱墙和文化陈列室,博爱墙有四块长方形的牌匾,分别是介绍村寨简介、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盛绩和名人寄语,另还附有昆明市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牌匾和合唱团参加演出的照片。博爱墙后边就是文化陈列室,而现在的陈列室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基本不开放了,主要作为一些资料的堆放室。博爱墙的对面是天籁演出舞台,这是近年来才修建的,整个舞台配有LED 灯、音响,主要是用于展演的一个舞台。走进小水井社区,你会看到每块墙上都有乡村宣传画,画面色彩鲜艳、充满了农民朴实的情感,主要内容则是反映了他们平时生活、劳作的场景及文化内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