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理论论文经典推荐10篇之第九篇: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
摘要:由不确定性产生的信息成本以及企业家经营决策问题在企业理论的发展中产生着重大影响。奈特认为企业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机制, 其产生及发展是为了规避不确定性。科斯主要关注信息成本约束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将不确定性视为信息成本产生的重要因素。威廉姆森认为不确定性是区分交易异质性的重要维度, 进而影响治理形式的选择。企业能力理论将企业视为生产性知识和信息的集合体, 关注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
关键词:不确定性; 企业理论; 信息成本; 交易成本; 战略决策;
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张维迎将这些挑战分为三个分支:契约理论、企业家理论、管理者理论。传统经济学将市场视为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 通过价格和竞争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企业则视为一个生产函数, 关注如何在投入和产出的转换中获得最大利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 不确定性并未纳入企业理论的思考体系。
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概念进行了关键性区分, 指出可度量的风险并不产生利润, 利润产生于不可度量的风险, 即不确定性。库普曼斯将不确定性分为原发的和继发的两类, 原发的是自然无序行为和无法预测的消费者偏好造成的, 而继发的则产生于缺乏信息沟通。企业能力理论则更多得关注不确定性对组织发展以及绩效差异的影响。通过对企业理论的梳理发现虽然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产生、存在、发展进行了分析, 但不确定性无一例外成为各个理论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经济行为主体也被假定为有限理性。
一、企业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机制
通过对竞争性均衡条件下能否产生利润的探讨, 奈特引入了“不确定性”的概念。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源于经济过程本身的前瞻性。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时间, 由此将产生两种不确定性。首先, 需要对生产经营目的进行评估, 预测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其次, 商品用来满足未来与现在的欲望具有差异性, 对欲望的预测也涉及到不确定性。企业能够通过归组和专业化来处理不确定性, 一方面通过归组将不可度量的风险转换为可度量的风险, 从量上减少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企业团体的专业化趋势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人负责组织的运转, 进而保证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在奈特看来, 企业是管理者和雇员的决策分工和风险分担机制, 管理者通过对剩余的分享实现了对风险承担的补偿, 而雇员通过转嫁风险而分享固定收益。
规避不确定性是企业组织出现的初衷, 也是组织形式发展的原因。企业组织形式由业主制到合伙制, 乃至于公司制, 均实现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和分摊。个体企业由于不能确保得到所需的财产资源面临经营范围受限的风险, 而合伙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面临组织无效率及败德风险, 相比较, 公司制在经营范围的扩展和利益的有效统一上均有所改善, 提供了一种降低不确定性的新途径。
在企业理论的发展中, 奈特的突出贡献体现在对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理性假设的质疑, 将不确定性视为经济主体知识的不完全性所产生的, 是内生性因素, 这与哈耶克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即不确定性源于知识分散性。奈特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是对古典经济学以及完全理性假设的彻底否定, 使企业理论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虽然不确定性在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 但都一致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 这一前提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本质区别。杨瑞龙认为不确定性在企业理论中的应用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将不确定视为信息成本约束下的最优决策问题, 主要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代表。另一种思路将企业的发展和演化看作在不确定性的外界环境下的自然选择过程, 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反映了这一观点。这两种不同的思路也体现了企业理论的两种主要范式——演化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
二、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有效替代
科斯将企业视为价格机制的有效替代, 同市场相似, 协调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针对奈特将企业视为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摊机制的观点, 科斯认为这种将决策权赋予具有较好判断力和专业知识的群体以规避风险的方式通过市场也能实现。虽然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 但科斯也认为不确定性在企业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斯发现除了价格机制决定生产要素在不同用途间的合理配置, 还存在另一种调节生产的方式, 而这种替代价格机制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 产生信息成本。正如施蒂格勒将市场价格的确定视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问题, 不确定性将导致信息搜寻过程中相关成本的支出。虽然科斯并没有将不确定性视为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 但不确定性导致了信息成本的产生, 企业的产生则可以降低这种成本, 通过一个契约替代其他一系列契约的方式减少交易数量或以较低的内部管理成本替代市场交易成本减少成本。企业的规模则是由不确定性产生的交易成本及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共同决定的。虽然企业可以消除交易过程中的某些成本,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 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交易过程的信息成本约束, 作为不同的契约性治理形式, 企业和市场是在交易成本约束下可替代的经济组织形式。
威廉姆森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是与特定交易合约相对应的治理结构, 当合约不完全时, 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他采纳了康芒斯的观点将交易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 集中分析导致各交易具有不同成本的微观因素, 进而指出交易的异质性导致了不同治理结构的选择, 不确定性是影响交易特质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经济人假设, 威廉姆森认为契约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对于有限理性, 关于领悟能力的假定, 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成立的前提。西蒙对有限理性假设的解释是“经济行为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理性, 但只能有限地做到”。在完全理性的假定下, 人们有能力在事前签订完善的合同, 但在理性有限的情况下, 签订面面俱到的合同不切实际, 人们主观上又追求厉行节约, 因此便产生了对制度进行研究的动力。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关心通过治理结构的选择解决交易问题, 从而节约成本。有限理性假设体现了因主体认知结构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类似库普曼斯所提到的继发不确定性。对于机会主义行为, 威廉姆森将其视为一种损人利己、混淆视听行为, 使缔约主体事后为谋取私利而违背合约造成行为的不确定性, 需要必要的治理机制遏制。
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被威廉姆森视为区别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 但并未将不确定性纳入区分交易类型的维度, 而是假定不确定性程度已知, 通过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两个维度对交易进行分类, 并匹配相应的治理结构。威廉姆森认为不能把所有需要确定的情况详尽地列举出来,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对不确定性问题需要不断地适应, 治理结构的选择能够有效解决不确定性对履行合同的干扰。此外, 不确定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经济组织产生影响。当不存在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时, 市场参与主体能够比较容易的达成新的缔约关系, 此时不管不确定性程度多大, 标准化的交易都可借助于市场治理。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 需要相应的治理结构来组织交易。威廉姆森实际上把不确定性看作是交易成本的决定变量, 从而使治理结构选择的最优分析成为可能。
三、企业是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
演化经济学在承认经济主体有限理性的情况下更强调不确定性在组织演化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外部不确定的环境中, 企业难以避免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外部环境可以识别和排除错误的经营决策。阿尔钦以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作为分析基础, 将经济系统视为一种筛选机制, 并认为在未来不确定的条件下, 实现正的利润才是成功和生存的标志。
企业能力理论是在演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虽然尚未发展成熟, 但其发展过程可分为资源基础理论、成长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不同于交易成本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交易成本的节约, 企业能力理论更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战略的选择, 集中体现了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知识等基础上如何在外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获取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间绩效的差异作为研究重点, 将差异归因于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如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则市场中企业的盈利水平仅够支付其资本成本。产品市场的竞争行为是其所控制资源的反映, 在完全竞争的战略要素市场中, 资源控制者对战略价值具有一致性预期, 但不确定性因素产生异质性预期, 预期上的差异造成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对战略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 异质性预期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在企业成长理论中, 不确定性与管理能力被视为限制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在对未来预期,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企业扩张的影响, 在进行成本和收入核算时要比正常低估需求、高估成本, 造成相应产出水平上预期利润的减少, 进而影响企业的规模扩张, 减少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途径是获得更多信息。
四、结论
不确定性的引入对企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是行为主体有限理性假设的提出使不确定性得到广泛的思考。交易成本理论将企业视为信息成本约束下, 对市场的一种有效替代, 相比较于市场直接的定价制度, 企业作为间接定价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企业能力理论分析了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交易成本理论中, 企业被假定为具有同质性的特征, 集中于企业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将企业视为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在资源基础理论中, 不确定性使资源控制者形成异质性预期,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在企业成长理论中, 不确定性通过影响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而限制企业的扩张。
由此可以看出不确定性在企业理论的发展是打破“企业黑箱”和具体分析企业间竞争行为的基础, 对其的认知差异造成了对企业理论的不同理解。
参考文献
[1]张维迎, 余晖.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 1994, 11:70-81
[2] 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奥利弗·E威廉姆森, 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George J.Stigler, 1961, 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13-225.
点击查看>>厂商理论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