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热词。***总书记多次强调,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一词高频率出现说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矛盾已成为其继续前行的肠梗阻, 需要改革去化解。习总书记的话告诫我们改革务必以问题为导向, 有的放矢, 攻坚克难化解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建构国企改革再出发新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国有企业; “三供一业”;
历史告诉我们, 中国必须改革。商秧变法使秦国一步步强大, 成就秦国一统中华之伟业;晚清政府拒绝康梁变法, 最终使其走向灭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建设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从此掀起的改革开放大潮促使中国近40年经济连续翻番前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经济成果举世瞩目,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经济体, 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 人民生活从追求温饱到迈入小康。这是宏观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改革与创新推动的经济空前发展成果。
三十多年供给巨变告诉我们, 新供给自动创造新需求。手机移动通信的出现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向;互联网络的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人们沟通交流和生活方式;和谐号与复兴号驰骋神州改变人民出行方式、节约人们出行时间成本;支付宝的诞生改变中国的金融体系格局、改变人民经济活动方式, 使亿万民众受益。这就是微观经济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潜能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沧桑巨变, 如此沧桑巨变动力的产生并非因为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而恰恰是对消费的供给发生了变化。这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的最有力、最权威诠释。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篇章, 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国资国企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壮大发挥其他经济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沉积、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化及国有企业自身管理结构等原因, 导致其经营运行不畅、经济效益低下, 市场竞争乏力。问题倒逼国资国企供给制度改革、创新, 化解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笔者服务的国企有近一个甲子经营史。国企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了;国企碰到的困难我们都经历过了;国企自身存在的结构问题我们也有。近40年改革成果我们同样丰硕, 有些改革举措如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还走在时代前列。但从发展的眼光看,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改革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 对此公司上下有统一认识。2016年公司高管推荐全体中层干部阅读《解码供给侧改革》, 中层管理干部人手一册, 从思想上武装公司推进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全面提升国企中坚力量对供给侧改革的认知, 发挥他们在企业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推动国企供给侧改革, 激活其经营全要素、释放其经济潜力、提升其市场经营竞争力。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 促进国企国资轻装上阵, 集中资源做强主业。放眼今天, 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但放眼历史有它的合理性。这有社会体制的原因、有经济条件的原因、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突出的三线搬迁企业、石油、矿山等资源性企业的建设需要社会职能的配套。不少城市从地图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地方因企业数万建设大军的生活、就医、子弟上学需要而投巨资建设起来的, 也就是说先有企业的存在而后才有城市的发展, 如大庆市、攀枝花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等等。总而言之, 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完全是社会历史原因所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企投资建设的社会职能设施因国企运转困难, 投入不足, 不但落后于地方的社会职能, 而且运营费用负担沉重, 曾经配套促进国企经营与发展的企业办社会职能, 今天已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央高层对此高度重视, 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6】19号《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 意在全面深化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度供给支持。笔者服务的国企敢为人先,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 积极推进国企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现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分离移交到地方后由地方政府统筹运作、补强提升, 其运营品质大幅提升。如三家职工医院移交地方后, 一家成为所在城市的第二人民医院, 两家为所在城镇唯一骨干医院;子弟学校亦在所在地发展壮大。剥离社会职能企业因此减少医疗、教育费用支出数千万元;政府接收的房产、设备设施不错, 人员素质也不低, 着实是地方政府捡到了一块宝;转移的人员不但在职医护人员、学校教职工工薪收入提高, 连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比原国企退休金高20%~30%。所以国企医疗、学校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实为移交方、接收方和跟随转移的职工方三方共赢。
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是国务院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重要工作部署, 要求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明者因时而变, 智者随事而制。早在2008年, 我集团公司利用当时国有企业局部破产政策推动破产企业范围的职工家属区近5000户职工住宅的用水、用电进行一户一表改造, 并于2011年移交当地水、电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打响“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首枪;2012年, 全国部分省市试点中央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点之时, 我们自行在集团公司约三分之一的职工家属生活区实行有偿物业服务, 推动国企职工家属生活区物业服务市场化;根据国办发【2016】45号《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 我们不待扬鞭自奋蹄, 2017年3月起对三个规模小职工家属生活区试点职工业主自我管理。并帮助指导其中住户757户业主小区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
国有企业办医院、学校移交工作实现三方共赢, 顺风顺水;中央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让接收机构无偿获得水电设备设施, 实现其资产增殖, 分离移交工作有序进行中;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因国企无资产移交, 需要的是政府部门无偿付出, 接管方对此主动参与度不高。这需中央高层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上统筹考虑, 制度化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减轻国企负担, 给曾经的纳税人一个新的娘家。
以壮士断腕之坚强决心, 坚决关闭年年亏损严重并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关闭“僵尸企业”从政府层面考虑是否会导致工人大面积失业, 是否有不良贷款, 变坏账、呆账、死账, 是否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从企业层面考虑是否会导致工人上访?政府是否支持?是否影响本企业母公司形象等等。这是政府和企业对改革的推进变得非常难以抉择, 但反过来看, 不去推进的后果又会怎样?面对资不抵债的企业, 银行会无条件货款支持?或由政府埋单?答案显而易见。事实告诉我们对巨额亏损、高负债率的“僵尸企业”关闭处置宜早不宜晚, 越拖债务越重, 甚至把尚有生存能力的其他子公司也拖跨了, 广西有色金属集团破产案就是活生生的例证。笔者服务的国有企业旗下有两家分公司多年来持续亏损, 一家机械加工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就连连亏损, 年年靠集团公司补贴500万元以上维持生存, 分公司职工情绪低落;另一家分公司从冶炼加工转产化工产品生产经营后, 从微利到近十多年连亏不止, 近几年连续出现2000万元以上巨额亏损, 从该公司的产品结构及其与国内同行业产品对比也无优势可言, 看不到扭亏盈利希望。如果不处置, 集团公司每年需继续砸2500多万元养着两家亏损大户, 这有悖市场经济规律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从加快生产侧新陈代谢,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新产能进入考虑, 也必须处置两家“僵尸企业”。2016年集团公司职工代会通过大会决议关闭两家长期亏损并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处置之初的确出现职工上访及网络輿情的负面影响, 但由于处置预案到位, 很快化解并疏导负面影响。一年多时间过去了, 大部分人重新再就业, 有的职工入职新公司半年获得职位与薪资提升。集团公司为此年减少2500多万元费用负担。
敢于触碰深层利益, 推动机构人事改革。“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与国企相生相伴, 精简机构与人员编制怎一个“难”字了得?因为改革会涉及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 各方面利益与阻力交织其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已是公认的国企顽疾, 不动手术根治定会殃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所服务的企业可谓是国资国企的真实缩影。集团公司机关12个部室170人之多;各分公司也是人多为患, 如生产经营主流程上的三家主要分公司3000余人中桌面上摆放着电脑的二线人员合计达1100余人之多, 不配办公桌电脑的非一线人员也不少;最基层的车间或分厂的领导人数4~5人是标配, 最多有7人, 最小的车间也配置有专职的党支部书记;职位设置因人设岗比比皆是, 如有的部门计算机技术员有6人, 有的部门材料员有2人、成本核算员2人、安全员3人, 有的部门统计员就设2名, 有的车间宣传员有2人, 现定员为1人的总部档案管理岗最多时养着5人, 一个仅21万平方米物业小区设有4名统计、养着8名维修工。1人可兼职多个岗位的, 相反的是一个岗位养着多人。员工都在抱怨工作在艰苦地区, 工资收入又低。笔者要说的是工作的地区的确艰苦, 但工作却很轻松。看看我们的人员配置, 一人的工作都由两人或多人去干了, 工资收入当然不会高。“人浮于事, 机构臃肿”之国企顽疾必须彻底根治, 否则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为打响集团机构编制与人力资源改革头炮, 2016年集团公司率先从总部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机构和人员调整, 由原12个部室170余人改革调整为现在的8个部室70余人, 为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改革之难, 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想的总是问题, 行动才有答案。有了总部机关改革的率先垂范, 各分 (子) 公司机构及人力资源编制改革定会迎刃而解。
击中改革的要害, 抓住改革的根本, 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开放以来, 笔者服务的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既形成统筹推进之势, 又展现重点突破之力。除如上所述重点突破外, 诸如推动个别分公司局部过剩产能租赁经营, 使老树发新枝, 既化解过剩产能、盘活闲置资产, 又为待岗职工寻找出路, 企业职工双赢;物资供应体系由各分公司分散釆购、分散管理改为集团公司集中统一釆购, 集中管理, 减少资金占用和管理漏洞;依靠发达的社会物流为国企经营流通服务, 裁撤庞大运输车队降低运营成本等等, 为国企增强竞争力收益颇丰。2017年经营利润大幅提高, 由去年的亏损到今年或有望实现盈利2.5亿元。微观经济主体因行业特点及地域差别, 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视个体差异而不同。但只要抓住其改革的根本—解放生产力, 提升经营效率;击中其改革的要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 改革就会成功、深入推进。世易时移, 昨天的改革创新成果放在今天的环境或许又成了微观经济主体发展之障碍。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 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 此时需要我们站在改革巨人的肩膀上攻坚克难再出发。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中流击水, 勇进者胜。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一定要态度坚定、坚决,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意志进行改革, 要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把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王雪志.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程企业健康发展的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 2016, (32) :47-48.
[2]刘仲仪, 汤吉军.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纵横, 2016, (9)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