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存在前提及当代价值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张娥
发布于:2017-06-13 共5922字
摘 要: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本文正本清源,在梳理这一理论形成脉络、澄清相关误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主客观前提,强调人在两种生产中的主体价值,并结合社会现实阐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生态建设、人口政策以及社会和谐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主客观前提;当代启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将两种生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性考察,探析存在的前提及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其科学内涵,坚持彻底的唯物论,对于我国现阶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轨迹。
一直以来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两种生产理论是恩格斯在其晚年着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着作之后发现,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早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两种生产的内涵做了较为明晰的论述,甚至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前的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就暗含着这一思想的萌芽。对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不仅应考察这一理论的完整阐释,更应囊括这一思想形成的萌芽、发展、形成与深化的完整过程,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形成过程以及核心思想。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着作出发,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完整的梳理,意义深远。
(一) 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
1.恩格斯与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恩格斯先于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他的 《国民经济学大纲》(后简称 《大纲》) 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在 《大纲》 中使用了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生产”概念,通过对生产费用问题的探究,恩格斯探讨了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私有制的存在使“生产”分裂为两部分---自然与人的活动,二者相互对立,又统一为生产的两个要素。在此基础上,人的活动逐渐分解成作为主要要素的劳动与获取利润的资本,并最终导致了“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此时,虽然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只是用简单的“劳动”来概括,但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人主导的劳动是生产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的思想已经暗含着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
2.马克思与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马克思思想观的转变是从政治---哲学的批判切入的。受恩格斯的 《大纲》 影响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需要,马克思通过对国家与法的本质的批判研究,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在 1843 年底完成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体现了马克思带着哲学思辨的烙印接近了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与其贫困是呈正相关的,而“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他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一方面生产商品,同时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与生产资料,使劳动力沦为商品;另一方面,这种劳动生产与商品比例相适应的工人。这时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的生产作为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思想萌芽已经呼之欲出。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 《手稿》 中探讨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考察了工人劳动生产的“异化、外化”之后,通过区分劳动“对象化”与“异化”的差异,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直接的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虽然这种表述还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子,将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蕴含着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支配”作用,这是对两种生产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尝试。
(二) 两种生产理论的初步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合着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着作之一。拥有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锋利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便抛开了黑格尔的思辨性影响以及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初步形成了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从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出发,认为作为现实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要生产必须要能够生活,这就决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现实的人”能够生活的基础;除此之外,“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繁殖。”这些单个的人以家庭的形式存在着,自然状态下的家庭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公共领域逐渐扩大最终使这种唯一的社会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取代,处于从属地位。
在提出了两种生产内涵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实际上具备两重性。它一方面是自然关系的体现,即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繁衍都必然依赖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还是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抑或他人的生命,都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人从出生开始就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维持自身生命的完整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共同活动,尽管有时这个“社会”采取家庭的形式,有时采取工厂组织的形式,有时采取国家的形式。这种生产的两重性从一开始就规定了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或繁殖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相互作用着。
(三) 两种生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恩格斯晚年在整理马克思摘录的关于古代社会笔记时,为了补偿“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完成了《起源》。在 1884 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首先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观点。接着,他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思想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经典论述。恩格斯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对 《形态》 的论述做了进一步发展。
一是强调了家庭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这一论述在很多时候都被攻击改变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一元论”,进而倡导社会决定因素的“二元论”.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发现,其实对于恩格斯的这种责难是不合理的。恩格斯强调由人组成的家庭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动摇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事实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必须依靠人的作用才能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作为有知识的人的不断创新。因此,家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是两种生产制约作用的适用范围。恩格斯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对社会产生制约作用的生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与地区,仅仅适用于“一定历史时期与地区”,例如在国家产生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主要受到以氏族的血缘关系为主,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由此可见,这一理论并未涵盖一切历史时期,是有其适用范围的,脱离了这一范围就将成为谬误。
原文出处:张娥.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01):46-49.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