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俗称青春痘,为多种因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多采用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复方消痤贴是我院根据中医药理论研发的纯中药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肺胃湿热证痤疮疗效显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平凉市人民医院门诊患者,共23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5例中男60例,女7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平均(20±2.1)岁;病程1月至5年,平均(25±1.6)月。对照组95例中男42例,女5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31岁,平均(20±1.6);病程1月至4.5年,平均(24±1.9)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1)多发于年轻男女,好发于颜面、上胸、背部皮脂腺较多处,对称分布;2)皮疹为多种损害,有粉刺(黑头、白头)、毛囊性丘疹、脓疮、结节、囊肿或脓肿,可形成疤痕,呈慢性经过。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肺胃湿热证痤疮的标准。主症:以黑头粉刺、红色丘疹为主,或伴浅表性小脓疱、少量结节等;新发炎性皮损肿痛。次症:颜面油腻,口干黏苦,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脉弦滑或滑数。
1.4 排除标准
年龄14岁以下,2周内经过治疗者,1年内妊娠者,不能按要求坚持用药者。
2、方法
2.1 复方消痤贴组方与制备
2.1.1 组方药物组成:黄连100g、丹参100g、连翘80g、栀子60g、山慈姑60g、黄芩60g、白芷60g。赋形剂为聚乙烯醇17-88(PVA17-88)5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2.5g、甘油4mL、氮酮2mL。
2.1.2 制备药物有效成分采用水提醇沉法得乙醇液,以处方量赋形剂制成成膜材料,二者混匀,研磨,水浴,脱泡后成膜,干燥后裁成1cm×1cm大,紫外线灭菌后包装,即得。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药前用清水洗净患处,将复方消痤贴贴于患处,30min后清洗,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外涂1%氯酊,适量,每天3次;口服维胺脂胶囊(25mg/粒),2粒/次,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
2.3 观察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每周随访1次,详细记录患者症状、皮损数量、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6月后随访统计复发率。2.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差异采用检验分析。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有色素沉着,无新皮疹发生。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有效:皮损消退30%~70%,新起皮疹少于10个。无效:皮损消退在30%以下,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6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经随访,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0例患者痊愈后复发,复发率为16.4%;对照组有4例患者痊愈后复发,复发率为16.0%。2组患者复发时间大多在停药2月后,复发程度都较轻微,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1。
4、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皮脂毛囊中存在的丙酸痤疮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分解脂肪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痤疮。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面疮”范畴,主要由于肺胃郁热、湿热互结、热灼津液、炼津为痰、痰瘀凝滞肌肤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燥湿、化瘀散结。复方消痤贴组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连翘、栀子清热,利湿,去毒;白芷祛风止痛、消肿排脓;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对丙酸痤疮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复方消痤贴改变了传统的药汁涂擦的方法,运用化学促渗剂和成膜材料制成薄膜剂,一方面可破坏患处角质层脂质,增加角质层间细胞的流动性,降低药物的扩散阻力;另一方面药膜可使药物有效地停留在患处,逐渐释放,起到持续治疗的作用。
综上所述,复方消痤贴治疗痤疮具有疗效显着、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剂型合理、使用方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