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痔在肛肠科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有肛垫部位出现生理性的肥大,肛周的血管出现淤阻的血块,有时还会出现出血和脱出的情况,混合痔是痔发展到后期的状况,占整个痔的 24% 左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1].因此,本文对 80 例混合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随机选择 2014 年 1 月到 2015 年 4 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混合痔患者 80 例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 40 例,其中男 26例,女 14 例,年龄在 18 岁 ~68 岁之间,病程在 5 个月到 6 年之间。对照组 40 例,其中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在 19~70岁之间,病程在 6 个月到 6 年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上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在进行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都进行常规的肠道准备,进行椎管内麻醉,采用卧位进行常规消毒。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痔切除术,实验组给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 : 应用手指进行扩肛,在母痣和肛缘皮肤出切开一个“V”行的切口,应用血管钳将母痣夹住,然后向外进行拉,然后从根部进行切除。
实验组 : 首先,对发生垂脱的位置进行复位,应用扩张器,将透明的肛镜放入里面并进行固定,将向导器取出后让垂脱痣上黏膜落到扩张器里面,在痣上黏膜充分显露的情况下,根据每位患者发生病变的情况,进行直肠黏膜下面均匀的荷包缝合。然后,将吻合器打开到最大,将钉钻头深入到荷包线的上方,进行打结处理将其包扎到中心杆上。使用带线器将荷包线从吻合器的侧方拉出,将吻合器旋紧,然后将吻合器深入到肛门四厘米处,松开手柄后 30 秒,将其旋转到半圈或 3/4 圈以后移出来。最后对吻合口进行 8 字加固并缝合一周。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统计处理采用 χ2和 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的比较实验组 87.5% 的患者疼痛可耐受,对照组 70.0% 的患者疼痛可以耐受,P<0.05.结果见表 1.【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中有 1 例出现不良反应 ( 肛周发生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2.5%;对照组中有 6 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 1 例出现肛门失禁,2 例出现创口感染,3 例出现排尿困难,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15.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果见表 2.【2】
3 讨论
痔是由于人类直立行走而产生的,混合痔时痔发展到最后阶段的状况,在肛肠疾病中痔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学术界也是公认的难治之症[2].临床上进行非手术治疗很难将混合痔的症状消除,目前,混合痔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而手术的方式多种多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吻合器在临床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治疗混合痔时效果显着,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 该手术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病灶去除,去除痔的临床症状,并尽量保留肛垫组织,减少手术过程中对肛管周围组织的伤害。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仍有一些术后并发症,例如出血和感染等,但如果给予相应的处理,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
本文对 80 例混合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除痔手术,实验组患者进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 87.5% 的患者疼痛可耐受,对照组 70.0% 的患者疼痛可以耐受,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其次,实验组中有 1 例出现不良反应 ( 肛周发生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2.5%;对照组中有 6 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 1 例出现肛门失禁,2 例出现创口感染,3 例出现排尿困难,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15.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这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和传统的除痔手术相比疗效更显着,术后不良反应少,疼痛耐受程度好,因此,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伟来 , 何海荣 . PPH 手术治疗重度混合痔 68 例临床分析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 2011, 17(4): 29-30.
[2] 李学化 , 余智涛 , 王悦辉 , 等 . 多区域皮桥整形搭桥辅助 PPH 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临床新医学 , 2011, 4(4): 318-320.
[3] 甄熙奎 , 左进 , 郭有雷 , 等 . PPH 治疗混合痔 32 例临床体会 [J]. 甘肃医药 , 2010, 29(5): 547-548.
[4] 肖海洋 , 杨萍萍 . 35 例混合痔 PPH 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J]. 中国保健营养 , 2012, 22: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