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设计毕业论文强烈推荐10篇之第八篇: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导入研究
摘要:近年来, 中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经济的腾飞,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发展, 衍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当下倡导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 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特别是在设计领域中, VI设计成为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最广泛的领域之一。该文研究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导入, 针对优化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VI设计; 高等院校; 课程教学; 导入研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诞生了诸多具备中华特色的传统元素, 如彩陶、青铜器、玉器、雕刻、剪纸、刺绣、书法、国画等。同时, 由于地域的不同, 中华传统文化细分为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以及吴越文化等诸多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并逐渐渗透到设计领域, 成为当下企业VI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流行的, 这也是信息化时代中VI设计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原因。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重要的导入媒介。
一、关于VI设计的概述
1. VI设计的含义
VI (Visual Identity) 设计就是指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它是CIS系统中具有感染力、传播力的设计组成部分, 也就是将CIS系统中不可进行视觉识别的内容, 转变为静止的视觉识别标志, 由此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和表现形式, 实现内容主体的零距离传播。当下, VI设计已然成为企业品牌宣传、塑造形象的重要渠道。
2. VI设计的作用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中, 由于社会中多项产业面临转型与升级, 企业和机构的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和新型企业而言,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唯有差异化品牌宣传才能够使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些可由VI设计实现。VI设计在企业中的作用细分为三点。第一, VI设计有助于企业形象及其产品品牌的塑造。通过VI设计, 企业的标识更具辨识度。如, 当人们看到"心"形的手机标志形象时, 会联想到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小米科技公司;同样, 消费者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认识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标识, 联想到美国知名的手机品牌苹果。第二, VI设计有助于企业内部员工产生凝聚力与归属感。强大的企业品牌更容易激发内部员工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能够在行业中产生一种内驱力, 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岗位工作。如, 华为集团的VI设计中的新媒体设计极具调动性, 成功诠释了其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激发了华为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 VI设计的市场营销力较强。企业借助特征鲜明的VI设计, 能够为产品视觉形象设计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元素, 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眼球, 有助于促成交易, 稳健提升产品销售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VI设计课程教学导入分析
VI设计是各高校平面设计专业除毕业设计之外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 它是所有专业课程的集合体, 在教学课程中每一位教师应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发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如E.H.贡布里希在《偏爱原始性》一书中所说:"古代艺术从简朴的严肃到艳丽的奢侈的发展所反映的道德意义, 这使人们偏爱早期艺术的风格远胜于晚期。"1将传统文化与VI设计课程相结合, 有利于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就是指形状和事物的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部分图案借助形状与结构表现出来。形是中国传统文化图案的构成元素。如:彩陶图案中的菱形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 给人一种淳朴、肃穆的视觉感受;而波浪形则代表着水纹, 传达出一种活泼、充满生趣的理念。在VI设计中对于形的提取与运用, 成为当下设计师以及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形的学习不局限于临摹传统图形, 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传统图形、图案等设计独具特色的作品。优秀的设计离不开设计者对于原始图形的审美理解, 对传统图案有自己的感悟, 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设计创新, 衍生出全新的、符合企业设计需求的图案。在高校VI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了解形的设计理念和古人对形的运用案例。如, 太极图案中, 阴阳两极像是两条缠绕在一起的鱼, 被广泛运用在VI设计中。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标志, 正是运用了太极图案的形状,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在世界赛场上。在高校VI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系统讲解传统文化元素中形蕴含的审美理念,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中国传统的图纹样式, 激发其创造欲, 对传统图纹进行现代化转变, 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如, 中国古代的形注重外形美感和连续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称的方式体现美感的连续, 为新图案的衍生奠定基础。
2. 意的运用与延伸
笔者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图案中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视觉可见的设计表达, 如金银铜器、龙纹玉佩的材质、纹理、色泽等, 这是人们可以视觉观察到的内容;第二层是隐藏在图形、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 也就是所谓的象征、意境等。如, 五谷丰登的玉饰图案象征着好收成, 而饕餮纹象征着贪婪与欲望, 等等。由古至今, 人们总会在设计图案时赋予其一定的含义, 这样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妙绝伦的图形设计, 而且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
现代VI设计中对于意的运用与延伸比比皆是。在高校的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观察身边的VI设计作品实例, 并在教学中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意的表达相结合。如,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就取材于成都金沙出土的"四鸟绕日"的金箔, 这样的设计极具代表性, 表征指向明显, 人们看到此标识时就能够联想到四周透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和四只神鸟, 标志形的图案用意的象征, 体现出民族团结、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具有象征性的元素融入VI设计, 恰到好处的文化融入, 可使学生设计的作品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元。
3. 笔法的传承与把握
所谓笔法, 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气场。笔法能够体现出设计图案的意义和整体面貌。从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势"出发, 书法艺术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它对于传承历史文明起到了直接作用。书法自诞生以来, 先后出现了篆体、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不同的字体各有特色, 即字体的势有所不同。篆体中的大篆豪放洒脱, 小篆则圆润温婉、结构严谨;草书挥洒自如、气势恢宏, 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视觉感受;楷书则字正规矩。如, 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中用毛笔书写的"中国银行"四字极具气势, 又粗犷浑厚, 标志图形将古币和"中"字融合一体。正是由于笔法表达的不同, 各种书法字体的设计才存在差异, 运用到其他文化形式中也是如此。
对于高校的VI课程教学而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笔法, 学习在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中运用"势".一方面, 教师要教授笔法的概念,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势"的多元性, 其蕴藏在结构以及不同表达形态中。另一方面, 学生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现代表达方式。在古代, "五色"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黄色为帝王专属的颜色, 代表着权势与富贵, 并传达一种尊贵、威严的气势。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多元性, 学生对于"势"的把握与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门别类地教学, 借助现代VI设计的经典案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VI设计课程教学导入的价值
1.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艺术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VI设计, 现代VI设计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如书法、国画等, 而西方艺术重在写实, 如雕塑、油画等。设计师在VI设计中要把握住中西方设计艺术的差异, 从而精准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写意特点, 以达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同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 在VI设计中运用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 无论表现内容还是文化内涵都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满足了现代企业的形象设计需求。
2. 提升设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个性的展示, 如京剧、书法、国画、刺绣等, 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 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进入高校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VI设计课程的导入, 能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 并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 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VI设计课程教学, 学生通过认真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以全新的视角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由此设计出更具特色的VI作品, 从而有效提升高校VI设计的教学水平, 也顺应了当下高校设计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 VI在现代设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推动了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发展, 而且是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的真实体现。高校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VI设计教学, 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水平, 达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高校的系统化教育, 大学生群体能够深入认知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VI设计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基于设计师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现代转型。对于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言, 教师应秉承民族创新精神,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导入课堂教学, 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能为专业设计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这也是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在未来课程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英) E.H.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杨小京, 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2]张万红, 孙宏亮, 王岩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注释
1 陈青。VI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