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养生学、哲学、现象学、医学、武学的视角研究武医结合的养生价值。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武学与医学相结合促进养生进行了相关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武学与医学在相结合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身体状况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对武医之“融合”、武医人物之“郑怀贤”、武医之太极桩、武医之八段锦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得出武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养生方式,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形式大步向前走。
关键词: 武学; 医学; 养生; 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regimen study,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medicine and wushu study, this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the regimen value of combining wushu with medicin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with the aim of reviewing the idea if this combination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people's health condition. By expounding its integration, the wushu medicine talent Zheng Huaixian, taijizhuang and baduanjin, this paper giv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regimen style will be developed in a spiral and wave mode.
Keyword: wushu study; medicine; regimen; development;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节奏快、各行各业的竞争大,越来越多的人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被这些压力困扰着。心理上常出现的有紧张焦虑、兴奋、恐惧、过于自信等等,生理上常出现的有腰椎盘突出、肩周炎、颈椎病、肥胖等等,从而使很多人的身体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1]。人们为了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困扰,去追求如何健身、养生、娱乐、育德、益智等等。健身与养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还有一个重要要素是武学与医学相结合,武术界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2]。其中的“拳”代表武学,“医”代表医学,从中可以看出医学与武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由天人合一、阴阳辩证、行神合一等思想组成[3]。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医学与武学想结合去追求养生,才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1 、武医之“融合”
武学和医学是在相同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起源于《易经》[4]。中医传统运动健身疗法就像一颗树木,它出土于唐尧时期,慢慢成长于春秋战国时期,往后的成长历程是成为一颗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5]。从中可以看出,医学与传统运动相结合的健身运动疗法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医传统运动健身疗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气息配合、坐、按、导引等[6]。在中医传统保健功法中可以利用龙行气法、五禽戏、马王堆导引健身法、太极十五势、翻江倒海法、十二段锦等,在常见病,中医传统防治功法有中风防治法、腰痛防治法、高血压病防治法、近视防治法等等。
2、 武医人物之“郑怀贤”
郑怀贤是武医相结合的典范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有“武医宗师”的称号,担任过的职务有主席、主任、院长[7]。在武学方面,郑怀贤擅长于武学中的传统项目,如“太极拳、形意拳”等;在医学方面,郑怀贤擅长于“骨科”的治疗,同时编写的书籍有《正骨学》等。从职务、武学与医学中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他的责任就有多大,这是辩证统一的。1960年,郑怀贤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部武医着作,如《伤科按摩》《武林大家郑怀贤》《武术套路编制原则》等着作[8]。成都体育学院有郑怀贤先生存在而闻名,在这个学院中不仅可以治疗身上的骨质损伤,还可以学到各类武术运动项目来达到促进健康、养生的目的。
郑怀贤是一位拳武医的大师,既可以进行武术教学,又可以为运动员治疗运动损伤。在武学方面,郑怀贤以自己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武技风格和训练体系。在医学方面,郑怀贤有一套系统的治疗创伤的技能,因此,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郑怀贤把武学与医学结合,总结出了“郑氏正骨12法”“郑氏伤科按摩13法”等,在武学与医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武养生,以医疗伤,为成都体育学院增添了两朵金花,为人们的健身养生提供了武学与医学的新方向。
3、 开合升降寻健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现代紧张感表现得越来越严重,为了拥有良好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人们开始走上运用医学和武学相结合的健身养生之道。我国的传统运动有医学、武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汇聚了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延长运动寿命、练成健美的形体等等方法[9]。
3.1、 武医之太极桩
太极桩的练习在《九种体质太极养生》一书中提出了九种体质太极站桩功法[10]。九种体质太极站桩功法包括:平和质太极站桩功、气虚质太极站桩功、阳虚质太极站桩功、阴虚质太极站桩功、痰湿质太极站桩功、湿热质太极站桩功。气郁质太极站桩功、血淤质太极站桩功、特禀质太极站桩功,这九种太极站桩功,每一种都有相对应的功能与作用,总体上都是促进人体各个部分达到平衡,去追求养生保健的功效。如:平和质太极站桩功,这种站桩法可以打通人的任督二脉;保护人中与命门;贯通百合、关元、涌泉。任督二脉在医学中称为十四经脉。任脉和督脉主要负责打通人体气血,只要人体的人脉和督脉打通了,人体的八脉也自然被打通了,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让人觉得特别有精神与活力。人中可以用掐来起到急救的作用,命门主要承载着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百合连贯着人体全身的经脉,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如:头痛、头晕、耳鸣等;关元可以治疗阳痿、痛经、腹痛等;涌泉在人们养生保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皇帝内经》中表明肾经中的气就想源泉中的水一样,都是来自于人的足[11]。从平和质太极站桩功中看出,太极站桩在武学观点下是起到了强身的作用,在医学观点下是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在医学与武学相结合的情况下,在生理方面的功能作用有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等[12]。在心理方面的功能作用有消除压力、养成和谐自然的心理习惯、了解修身初始之道等[13]。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人从原来的体力劳动到现在脑力劳动的转换,因此有人在长期坐立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疾病,如肩周炎、脊椎病、腰椎盘突出、膝盖疼痛等。本文采访了患有膝盖疼痛的患者,该患者通过医学与武学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减少了膝盖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42岁,工作的方式长期坐立,平时缺少运动锻炼,膝盖的疼痛让患者非常痛苦。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患者一边学习医学中治疗膝盖疼痛的方法,一边报了学习太极的兴趣班,经过四年的学习,患者的膝盖疼痛感明显减少。在采访过程中,患者做着太极站桩的姿势,讲述了平时学习太极的感受与现在对太极的热爱,如2018年11月3日参加了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的太极表演、2018年10月15日参加了凉山州武术协会陈氏太极拳分会五周年庆的表演活动、2017年11月4日凉山州武术协会陈氏太极拳分会参与西昌马拉松的表演等。
3.2、 武医之八段锦
人们在进行健身气功锻炼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的密切配合来对应精、气、神,从而达到养身保健的作用[14]。健身气功的练习讲究“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只要把精、气、神练好了就可以疏通人体各个部分的经络、增强身体各个部分软组织的生理功能,从而让人感到精足、气充、神旺来发挥养生保健的作用[15]。
八段锦属于健身气功中的一部分。在练习八段锦时需要注意八段锦的风格特征,立身中正、神注庄中、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八段锦中主要的动作为两手托天理三蕉,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虚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八段动作,每一段都有相对应的功能与作用,总体上都是使人体各个部分灵活协调、增加人体力量、预防治疗一些疾病,从而去追求养生保健的功效。如:两手托天理三蕉,使人体全身达到气血调和,提高韧带和关节各个部分的软组织,对预防和治疗肩椎病和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左右开弓似射雕,刺激人体的血脉,如督脉、背部俞穴、三阴、三阳等穴位,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增加手的力量。
4 、结论
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体育医疗康复业的实施,给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拳术带来了名片效应,从而促进了武学与医学相结合下的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16]。不管养生保健男女老少还是体弱病残,都是可以利用武学与医学进行。其中,需要安排合理训练计划,如日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计划;利用多种练习方法相结合;利用医学中的各种小知识。武学与医学相结合是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蓬勃发展[17]。
参考文献
[1]湛宇灿,李白坤,冯鑫,李静,朱继民.大学生亚健康与老师关心程度相关性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01):29-31.
[2]谢守忠,张昊,谢征东.太极拳养生治病智慧[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
[3]王维,胡凯.武术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41-144.
[4]马英,毛智慧,刘伟,王丽,李岳,吴俊琦,刘璐,张慧翼,孙晓婷,郭鹤.浅析太极拳与中医养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5):171-173.
[5]冯世纶.中医传统运动健身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
[6]谭栖.太极拳养生文化理论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86+190.
[7]李竞,王林,朱琳.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对现代武术教学的启示[J].体育科技,2018,39,(3):51-52.
[8]赵斌,王明建.绝技写春秋武医宗师郑怀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9]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10] 尤虎.九种体质太极养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11]李竞,王林.太极拳无极桩的健身养生价值刍议[J].武术研究,2018,3,(2):73-75+79.
[12]朱永兴.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2017,(12):57-58+64.
[13]李恒飞,王腾飞,张瑞.太极拳养生俱乐部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6,5,(7):27-30.
[14]李凤燕,陈小贺,刘永存,等.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现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4):57-60.
[15]释延龙.混元太极拳健身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16]张学研,陈灿辉,刘子强,等.武医养生保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佛山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1):70-74.
[17]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