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功能训练与幼儿体质的关系研究前言

时间:2016-12-14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6412字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幼儿体质下降〞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考的对象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严重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幼儿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大为缩减。多年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虽然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呈持续的增长,但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超重、肥胖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出现低龄化的现象。生长发育是一个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这个状况也并非是近一、两天才出现的[2].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幼儿阶段是个体动作发展、智力开发、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体质的发展为其一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发展不足就会波及到未来整个身心的健康。2014年教育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各个阶段,与“旧标准”相比较,“新标准”增加了学生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频率,并将体育考试成绩与评优相挂钩。标准的修订逐渐引起了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儿童体质的高度关注。青少年儿童的体质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对现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思考,目光不应该仅仅只关注在青少年的身体上,从幼儿开始抓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1.2 幼儿体质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家长和社会一般比较注重他们智力的开发[3],缺少对孩子身体发育状况的关注。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幼儿的体质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问题上[4],幼儿阶段的体育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地实操性研究,对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地不清楚,尤其是对幼儿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涉及较少,有关练习内容与负荷方面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现实证明,现有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无法有效的解决幼儿的体质问题,必须寻找一条有效增强幼儿体质的新途径。
  
  1.1.3 运动功能性训练理念在我国的兴起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
  
  运动功能性训练在我国的兴起为促进幼儿体质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在训练器材方面,现代高水平体能训练器械简便、实用、科技含量高,针对性较强,练习方法和手段丰富。并且还出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细小轻便的专门性练习器材。如针对灵敏性练习的敏捷圈、软梯、六角反应球等,这些器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和安全适应性;同时,色彩多样的器材在练习中的应用,也可以激发幼儿进行练习的主观能动性[5].鉴于以上优势,通过对运动功能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和改造,引入到幼儿的体育活动中,为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体质提供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针对现有的体育活动不能满足幼儿体质发展需要的这一现状,以安全性、趣味性、科学性、适用性等为原则,通过对功能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和改造,设计出适合幼儿的锻炼方法,进行实验干预,旨在增强幼儿的体质、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和业余锻炼的内容,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2.2 研究意义
  
  现有的关于幼儿体质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幼儿体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来促进幼儿体质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围绕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动作发展特点,通过对运动功能性训练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制定出适合幼儿锻炼的方法模式。为教师选择和应用练习方法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手段。
  
  1.3 研究任务
  
  1.3.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幼儿身体发育规律、动作发展特点以及运动时负荷安排等基本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查阅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进行专家访谈,多方面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综合情况。
  
  1.3.2 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对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改造,制定符合幼儿锻炼的方法模式,运用到北京市幼儿体能机构,进行 3 个月的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以便更科学、有效的制定本研究的实验课程方案。
  
  1.3.3 将修订好的课程方案具体运用到实验幼儿园进行实验干预。注意观察幼儿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1.3.4 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体质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运动功能训练应用到幼儿体育活动的优势,并进行全面的推广。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体质的研究
  
  1.4.1.1 体质的概念
  
  1952年6月10日至24日,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宣告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成立,毛泽东为大会的成立作了重要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后,体质逐渐引起相关领域的重视。研究体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人类学界、医学界和体育界[7],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体育界的角度来叙述体质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对体质的解释各有差别,美国将体质定义为体适能,指一个人能有效活动程度的状态,包括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日本则将体质表述为体力,在其《学校体育用语辞典》一书中将“体力”定义为人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身体活动的能力、以及对抵御疾病能力[5].1982年,我国体质研究分会将体质定义为: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和获得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身体的外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9],这是目前我国对体质最具权威的解释。体质受遗传、营养、环境、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来不断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从国内外体育界对体质研究的动态来看,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化标准,对体质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对心理状况的研究迄今为止较少,故当前体质的检测只局限于身体方面。本研究中运动功能性训练干预对幼儿体质发育状况的实验研究涉及体育学领域,是狭义的体质。
  
  1.4.1.2 国内幼儿体质的研究现状
  
  1975年开始由国家卫生部组织第一次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进行调查分析,由于当时采取了较为积极合理的措施,使得整个研究的目的性突出、计划较合理、组织也比较系统科学并且有一定规模,因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0].此后,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教育部的组织下,共进行了七次范围较广的关于3~6岁幼儿的体质监测,测试指标不断的完善。
  
  由国家卫生部、全国妇联、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1975年、1985年、1995年在北京、哈尔滨、西安等9个城市年共组织了3次0~6岁幼儿的体质调研工作,测试包括对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和部分健康类指标的测量,每次大约有15万人参与,其中,1985年对10个省市的农村幼儿用相同的指标进行了测试和调研[11].在“1998中国3~6岁儿童体质现状研究”的课题中,对34720名3~6岁幼儿进行了调研。测试指标包括询问指标和检测指标,其中询问指标主要包括询问父母的(身高、体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受试儿童的(性别、年龄、出生时身高和体重、喂养方式和患病情况 )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身体机能指标(脉搏)、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m折返跑、小球掷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7]三个方面。200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统计部等有关部门和全国总工会组成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机构,第一次对3~6岁幼儿、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四类群体进行了的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测试样本量达533910人,其中幼儿就占49600人,监测内容包括测试指标:身体形态(体重、身高、坐高、胸围和上臂、肩胛、腹部皮褶厚)、身体机能(安静心率)、身体素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以及询问指标:父母亲的年龄、幼儿出生时的身长、体重和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等询问调查,这是一次年龄最齐、测试与调查内容较多的调研[3].为了进使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数据库更加完善,以及能比较准确的反应出国民体质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在2005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这次测试3~6岁的幼儿49600人,检测内容仍然包括体质检测和问卷调查两部分,体质检测内容较2000年不变,问卷调查内容则由2000年的5项,增加到24项,涉及幼儿的生活习惯、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诸多方面[6].2010年进行第三次国民体质调研监测,本次监测的重点放在了对日常生活习惯和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调查,而体育锻炼方面的调查则相对减少。体质检测内容仍然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测量[3].
  
  1.4.1.3 国外幼儿体质的研究现状
  
  在很早前,就已经有国家开始对幼儿的体质进行研究,一些发达的国家试图去探讨本国幼儿体质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以便能及时的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幼儿体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中美国和日本比较典型。美国非常的重视国民体质的测试,其前总统卡特曾经说过:体质是一种期望可以换回最多东西的投资[12],美国同时也是体质测试开展得较早的国家,曾经就对近百万人开展体质测试。1975 年,在 20 个州中对 2-19 岁的人群做了数十个形态指标的测试,并制定出了全国统一施行的体育测试标准来评价体质[13],1980 年美国率先制定出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试,1985 年美国 AAHPERD 对该测验进行再一次地补充和完善,并指出该测试为最佳身体测验。美国体质测验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将体质测验分为运动体质测验和与健康体质测验。日本也非常关注国民体质方面的研究,其体质研究是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他们认为国民体质的强弱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所以政府非常的重视国民的体质,日本政府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把增强国民的体质作为他们振兴民族的重要举措。在十九世纪末就上至政府,下至中小学校,率先以儿童青少年体质测试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逐渐制定出了比较规范的体质监测体系,自 1964 年后日本在每年的 5 到 6 月份就在全国进行统一的体力测试,然后各省根据测试的数据书写测定报告向全国公布,同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并以运动处方为指导进行体育锻炼。日本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体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套完正的体系,它为日本民族的复兴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外对本国国民体质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借鉴,我国应逐渐认识到国民体质的重要意义,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引进一批高级复合型的人才,进行更广泛和深层次国民体质研究,为增强国民体质寻找出新的出路。
  
  1.4.2 运动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研究
  
  1.4.2.1 运动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运动功能性训练起源于医学康复领域,目前国外学者对功能性训练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Gambetta[14]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训练,运动中强调本体的感觉,包括稳定性、加速、减速的能力、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其训练形式多余一般体能训练,它可以充分利用器械,结合普拉提、瑜伽、脊柱修复等各种可以发挥作用的运动方式来提高练习者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不是单一的用某一种方法进行训练。Steven P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将力学、能量和肌肉协调等功能相融合的专门性动作练习,以及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Michael Boyle[16]将功能性训练定义为有目的进行训练。Gary cook认为,功能性训练是通过设计功能性动作来发展身体的一种训练方法,它能很好的锻炼上下肢,并且做了相关示范。美国运动委员[17]( AmericanCouncil on Exercise)指出功能性训练包括稳定性训练、平衡性训练、动态运动训练和核心训练,主要以训练动作为主。美国“IHP”的创始人 Santana J.C[18]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是针对的目标与身体的功能相一致的训练。
  
  国内学者关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也未达成一致,刘爱杰、李少丹[18]练是通过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工作效率来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其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身体的动作,包括多关节、多维度及整体性的动作练习。董德龙[19]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从全局的角度来找寻个体运动中的薄弱点,它可以分为功能性速度、功能性力量、功能性灵敏、功能性耐力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陈方灿[20]认为,功能性训练是通过特定的途径有效的提高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和利用体能的效率,强调个体躯干部位和关节周围小肌肉群能起到积极、稳定的辅助作用。李丹阳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整合,以提高整个训练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它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训练体系。
  
  结合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运动功能性训练是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神经学等理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从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出发,以身体结构为基础,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神经学等指导下,通过多种柔韧、核心、力量、爆发、灵活性和平衡等素质的练习,调动多个系统、关节参与运动,使神经、肌肉等系统能更加有效的调动身体的动力链进行连贯的运动。
  
  1.4.2.2 运动功能性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运动功能性训练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其练习方法与形式非常的多样化,随着运动功能性训练的快速发展,新的练习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的涌现,逐渐的丰富了其内容体系。从活动形式上可以将运动功能性训练分为稳定和非稳定两种状态下的练习。稳定状态下的练习有助于提升身体大肌群的力量,非稳定状态能够充分调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刺激身体小肌群参与维持整个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从而有效提高身体比较薄弱的环节和增强小肌肉群的力量;从训练负荷上可以将功能性训练分为克服自身体重和克服外界阻力的练习方法。运动功能性训练的方法需要根据项目特点、练习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人体在运动时,很多情况是在克服自身的体重下进行多维平面的运动,因此与运动项目的特点相结合的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能有效提高运动员在真实运动状态下的机能水平,随着身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相应的增加负荷刺激,提升训练水平。从是否借助外物,可以将运动功能性训练分为徒手的练习和借助器械的练习,运动功能性训练可以在徒手的状态下通过增大身体活动幅度、改变练习角度的方法来加大练习难度,提高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工作效率或通过器械来增大负荷或形成不稳定状态,从而使身体处在接近真实的状态下来提高机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绳梯、敏捷圈、瑞士球、榴莲球、六边形灵敏训练器、平衡盘、跳箱、药球、弹力带、小栏架等大量运动功能性训练的器械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运动训练和健身领域。
  
  1.4.2.3 运动功能性训练在青少年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运动功能性训练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在康复和竞技体育领域得到有效的验证后,有关研究者倡导功能性动作模式训练应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先于专项技术的发展,而有效地转化为发展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将运动功能性训练灵活的运用到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在更好地指导、服务于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树涛,张晓秋[21]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实证研究》中提到在青少年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功能性力量练习,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这也是一种安全、科学的健身方式。廖婷,郑伟涛,李丹阳[22]在《核心稳定性、功能动作与青少年身体素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中提出核心稳定性、功能动作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呈显着的相关性,提高整个核心肌肉的力量和以及强化基本的功能动作模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出应将核心稳定性及功能性动作的练习放到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中。王贝贝, 向俊[23]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涵义、特点及其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应用》指出在开展身体功能性训练,应将安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进行有机结合,安排合理运动强度和密度,来激发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积极的锻炼效果。乔秀梅[5]在《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中指出在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身体素质之间的转移,采用和设计“一举多得”的功能性动作,让机体在符合自身功能结构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通过对以上研究观点的总结,发现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将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采用和设计功能性动作模式,能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目的。功能性训练现在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来,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具体的将功能性训练运用到幼儿体育活动中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