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论文(毕业设计8篇)之第三篇
摘要:土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土壤受到来自工业、农业等多方面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本文从我国土壤现状,土壤污染源及危害、土壤防治及修复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壤修复,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
1 土壤污染源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雨水、农药施用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容纳和自净能力致使土壤组成、性质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自然生态平衡,土壤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滞后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受污染土壤处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1.1 工业“三废”的排放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含硫化合物等随雨水降落地表易引起土壤酸化;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倒排放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病原体污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1.2 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
农药是把双刃剑,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大量残留土壤,无法有效分解,造成土壤板结,利用率降低。污染的土壤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1.3 化学废弃物无组织排放
硝酸盐、硫酸盐、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污染物的弃漏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这些物质长期存于土壤难于降解,通过土壤表层下去渗到地下水层污染水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仍属于起步阶段。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采取立法与土地使用类型相结合的污染防治办法,有效控制了土壤污染违法事件;欧洲国家大多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英国采取分层管理办法,加拿大采用十步管理流程等;美国美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近1000亿美元,建立“超级基金”管理清理或缴纳清理污染土壤的费用,通过设立污染清理鼓励性法案,优惠税费,刺激私人资本对棕色地块清洁等措施实施土壤防治及修复。从发达国家土壤防治及修复的整体经验不难看出:山、水、林、田、湖、草和湿地是动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手段解决和修复土壤问题,同时应紧密结合土壤防治立法和机制建立。
2.1 建立土壤大数据平台
通过采集土壤地形特征、土壤特性、耕作条件、健康状况、生物特性等指标建立土壤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并健全土壤数据监测预警机制更好地改进和保护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生物学特性。
2.2 强化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应采用综合治理阶段和综合保障阶段有步骤开展。综合治理阶段包括土壤障碍层消除、有效土壤层增厚、土体构型改良工程和表土质地改良四个方面;综合保障阶段通过水、肥、农艺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实现土壤质量提升,包括土壤改良培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商品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措施,实现土壤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性状,提高土壤利用率。
2.3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征决定了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因此,从源头把控,确定预防原则,结合法律手段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污染污染事件发生尤为重要。土壤立法应从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土壤资源保护及合理使用等角度综合考量。
2.4 建立科学高效土壤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有效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的基石。我国现行的土壤管理体制存在土壤面积数据过于陈旧,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无人监管,污灌区面积及污染物数据模糊等问题。因此,理顺监管机制,实行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制管理,大数据统筹。同时,建立和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预警机制,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的目的。
结语
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生产基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对土壤资源的新要求,又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壤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芹,赖娟,赵秀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灌溉对土壤理化特征和草本花卉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19).
[2]宋波,张云霞,庞瑞,杨子杰,宾娟,周子阳,陈同斌.广西西江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8(09).
[3]张云霞,宋波,杨子杰,王佛鹏,周浪,周子阳,宾娟.广西某铅锌矿影响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修复策略[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02).
[4]张婧雯,张红,刘勇,李深泉.太原市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J].安徽农业科学.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