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体育论文第五篇:特教体育老师专业化成长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逻辑分析,阐述了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旨在提升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训练、课余体育活动的整体水平,提高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特殊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殊体育教师;专业化;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黑龙江省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市县的91名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逻辑分析,探讨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性因与发展路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乏终身教师专业发展观念
通过对黑龙江省91名特殊体育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知来看,部分特殊体育教师还不太清楚教师专业化涵义,对教师专业化涵义的理解有比较清楚认知的有38人,占41.76%,有27.47%的教师对制定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态度不太重视,说明了部分特殊体育教师没有树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念,还不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部分特殊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周期及规律认识不清,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2.2 特殊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从调查数据显示,特殊体育新教师最希望的培训内容特殊体育教学手段、特殊体育学科知识、特殊康复知识,占到了95.61%、90.11%、71.43%;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和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也占了较大的比例,为65.93%和62.64%。从调查中发现,黑龙江省特殊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方式基本上与其它学科的特殊教育新教师在一起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内容最多的分别是政策法规、教学技能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入职培训的内容与特殊体育教育实际相脱节,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2.3 职前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无论在专业建设上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武汉体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7所体育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但现有的7所高校在特殊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上还比较模糊。招生规模都不大,7所高校每年毕业生不到二百人,从数量和质量上与特殊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2.4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不完善,职后培训流于形式
目前,黑龙江省各市县残联和教育部门对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内容、途径及培训师资等方面也未做明确的要求。从调查数据显示,有18.68%的特殊体育教师上岗后根本没有接受过职后教育,有42.86%的教师偶尔接受过职后教育。这说明黑龙江省特殊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不容乐观,也使本来就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提升。职后培训的形式最多的是名师讲座、思想教育,占到了68.13%和62.64%,这种讲座,往往脱离特殊体育教育实际,思维方式较单一,流于形式。
2.5 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
2015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但由于在实践中,由于在执法过程中或者在落实上有偏差,相关政策保障未落到实处。尤其是我国特殊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与制度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也没有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一些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考核评价制度也不完善。
3 黑龙江省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化路径选择
3.1 构建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职前多元化培养机制
以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依托,与省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开设特殊体育课程平台,增加培养机构。同时,依托地方高校与省市残疾人机构合作,建立一批实践基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开设特殊教育心理学、康复医学、特殊体育实践课程等选修课程,培养一批从事特殊体育教学的专业师资队伍。另外,高等体育、师范院校积极着手教学改革,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与特殊体育教育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选修课程,实现专业化综合发展。
3.2 完善入职教育的形式,制定多元化的入职引导方案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入职教育形式,对于具备骨干特殊体育教师的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采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入职教育模式。刚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青年教师,可以与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合作的入职教育模式。而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可采取与当地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或体育部门合作的入职教育模式。其他专业的青年教师,可以采用与残疾人联合会和高等体育院系或体育部门联合合作的入职教育模式。同时,根为每个初任特殊体育教师定做个别化的入职引导方案,完善入职教育的形式,顺利度过入职适应期。
3.3 创建立开放的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系统
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协调下,搭建省、市、县三级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完善省、市以及基层特殊学校的培训网络,依托高等体育院系和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聘请相关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一线特殊体育教师,设置特殊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和相关教材,制定培训计划等。建立和发挥省级特殊体育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作用,以基层特殊体育教师培训学校为基础,构建研训一体、相对稳定的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内部挖掘、整合各级培训机构的优势,构建高效的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网络系统。
3.4 构建特殊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优化、整合特殊体育教育资源,构建特殊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在特殊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一体化是前提,课程设置一体化是基础,评价体系一体化是监督,管理制度一体化是保障,教育实效和目标一体化是根本。同时,注意职前教育课程与职后教育课程的衔接,设置一体化化的特殊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课程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实效一体化。
3.5 构建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发展的、系统的动态过程,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客观前提。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黑龙江省特殊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健全特殊教师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与特殊体育教师相应的教师资质,制定特殊学校专业型体育师资的不同标准,建立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质准入制度,严格入职管理,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资质准入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启华,孙常青.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4):60-64.
[2]王雁,朱楠,唐佳益.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10):3-7.
[3]李丹.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D].广州体育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