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98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建筑空间设计中暴露手法的运用
  【引言  第一章】建筑空间创新设计探析绪论
  【第二章】 “暴露”手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结语/参考文献】空间设计中建筑材料暴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中的属性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属于建筑设计手法的一个分支,与其他的科学方法一样,也具备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在这里主要将这种设计手法的属性分为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分别是: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科学性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本身具有客观性,是基于大量的具体实践和知识积累而产生的科学方法。人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淘汰掉不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东西,这也是一个不断的创新的过程。一些具备一定应用规模的成型的设计方法为“暴露”手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使这种设计手法的创新变得有理有据,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科学性。
  
  任何设计手法的创新都不能完全的脱离原本已经存在的成功案例,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创新才能够创造出得以成立的新的设计成果。“暴露”手法的创新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之上的,是以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在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创新和传递角度,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实现过程是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主动或被动获得的信息中,其中比较理性的或者客观的信息就会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比较感性的部分由于存在明显的个人主观性就会被逐渐的淡化,这种发展的形势体现了这一设计手法发展的科学性。
  
  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一系列的创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这就在理论上为建筑空间“暴露”手法奠定了先决条件,也是这一设计手法有根可循。综上所述,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是具有普遍的科学性的设计手法,能够为人们大众服务。
  
  (二)现实性
  
  关于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创新,其现实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属性。随着近些年我国国力的强盛,很多外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很多外国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加入到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中。相对于我们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院而言,外国的建筑事务所方案较为新颖独特,而国内设计院的方案则显得较为保守陈旧。这种客观的大环境严重的限制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一些大型的设计项目中根本就无法取得主导地位,只能以参与者的身份位列其中。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形势,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发展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不仅能够符合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总的来说,任何一种设计手法想要在优胜劣汰的发展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是对以前的一些列的客观规律的总结,也是设计手法得以创新的依据。这种设计手法的创新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它与人文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前提下,能够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普遍的联系。
  
  (三)可操作性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可操作性,其实就是可实施性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对于这种设计手法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在这里我们根据减重共减重“暴露”手法的特征来加以阐述。
  
  设计手法在建筑空间中的发展往往都是基于原有的设计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传递设计情感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在经济因素的层面上看来,更加具有积极性,能够证实这一创新性的设计手法是可行的。从建筑空间设计的效率因素上来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空间设计,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的应用中有更强的针对性。建筑材料“暴露”手法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手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设计手法,是对过去的建筑设计手法的一系列归纳和总结。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手法是基于科学的理论的,是能够普遍的为人们大众所接受的,在可操作性上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是能够为设计师所掌握和利用的。
  
  二、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实现条件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中能否得以实现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主观方面或是客观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空间中不能成立。下面就从这些因素角度具体的分析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空间中可持续性的实现条件。
  
  (一)主体能动条件
  
  8设计师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主体,其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个人思维是形成建筑空间设计成果的主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通过在学校系统的学习或在实际案例中的积累,掌握了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在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中占据了绝大部分,还有一些是设计师本身通过长期摸索自学总结出来的个人经验,这一部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与另外一个人毫无差异,这跟个人对其他知识的涉猎有关。这一现象反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就表现为同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被不同的设计师运用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设计本身并不具有唯一性,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于设计师而言,则是受到了个人知识结构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为了得到完善的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论体系,建筑知识系统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升华的。这就促使设计师在设计中对新的变化做出反应,不断的完善、成熟,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外,多元文化的作用和对其他艺术的体验有助于设计师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使设计师更快的成长起来。现在正处于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够也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在当代的社会影响下,更加某一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崇尚精英式的教育。面对庞大复杂的知识系统,要目的明确的进行取舍,盲目的学习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思维面貌,是一个人在长期受到各种社会、自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其自身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后天的知识积累对于人格因素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极探索,树立良好的进取观念,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就达到了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人格标准。
  
  设计师是极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群体,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在其日常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在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的“暴露”本身就是一种设计手法上的大胆的尝试,这就需要依靠设计师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在设计实践活动中,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逻辑性较强的设计成果,对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
  
  (二)创作环境条件
  
  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应用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作环境条件,也是对这种设计手法的空间上的约束。
  
  这种设计手法的应用条件主要受到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这是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一个最可观的因素,人们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利用这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建筑本身跟其所处环境其实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如果建筑空间不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那么这样的建筑空间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基于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来考虑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因素已经逐渐成为建筑空间设计创新的源泉。这其中要充分的考虑该地区的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因素,这些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设计的形象、功能和内涵。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是一种较为前卫大胆的设计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在运用的时候要基于传统方面来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
  
  作为一个国家而言,政治制度的模式几乎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来自于政治制度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历史,很多重大的政治变革都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转折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很大程度的波及到了建筑空间的设计。
  
  (三)过程合理性条件
  
  对于一种设计手法而言其过程合理性,指的就是在该设计手法的实施过程中在选择上是否恰当和设计手法自身缺陷的问题。建筑材料“暴露”表现手法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其本质就是将常规的建筑材料进行反常规的运用。所以对于其过程合理性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种建筑设计手法想要在建筑空间中得以成立首要条件就是其具备充分的合理性。
  
  一种设计手法想要在减重孔建中得到效应最大化,就必须从其自身特点的重点方面来进行选择。如果不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考量,而是设计师个人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是与创作环境相违背的,这就有可能使这种设计手法无法在建筑空间中得以成立。
  
  其次,建筑空间的设计本身就是集合了理性思维与情感、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建筑设计手法的运用并不像科学那样绝对化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其中包含了很多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就构成了建筑空间设计的特点和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设计方法创新上的出入,所以不是每次使用相同的设计手法都能够得到同样的设计成果。
  
  (四)成果有效条件
  
  一种设计手法是否被评价为成功,就是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得到的成果必须是有效的。为避免建筑空间设计过多的受到标准化模式的影响,导致其丧失了原本的特称,设计师们不断的挖空间形态背后所存在着的,隐含在历史中还为被发现和利用的建筑设计理念或思想。这种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新”的递进式的创新,在建筑空间设计活动中如果能得以实现,就被认为这一设计成果具有了其他建筑空间所不具有的首创性。在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使用中,新的变动、组合或改进都有可能使建筑空间的设计得到创新,得到建筑空间设计创新的成果。但是这种首创性并不能决定设计成果是否有进步意义,这是创新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决定的。
  
  建筑空间“暴露”表现手法的运用中,其目标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具体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设计手法就会产生相对应的结果。这种对应关系再一次凸显了创作目标的重要性,其中我们最乐于见到的就是设计目标与结果能够达成一致。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或运用了其他的设计手法而得到了设计结果,那么这种设计手法就有可能是失败或者无效的。这就无法证明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合理性,也就无法对今后的建筑空间设计产生借鉴意义。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设计师大胆的运用了全新的建筑材料“暴露”表现手法,但是却没有产生相应的设计效果,那就说明这种设计手法不具备完善的实现条件。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完全无效的,我们也无法得到成立的建筑空间设计,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种失败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建筑空间设计实践活动扫清障碍。
  
  三、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实例比较
  
  突出科学的逻辑性、工业化生产流程和对机械设备的崇拜,就是第一代机器美学的特点。第二代机械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作品要比第一代更加精巧,建筑构件的结构成为了最重要的东西而建筑空间的内容变得不再重要。这类建筑物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将建筑空间的内容置于第一位来考虑,许多暴露手法的表现仅仅是为了满足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建筑空间充满表现力。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系列的建筑实例来探讨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发展趋势,每一个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的建筑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1.与环境的关系处理
  
  位于北京的 798 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图 1),在过去也被叫做大山子艺术区。曾作为我国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改革开放后被作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在那一时期的国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聚集在这里的各个电子工厂均开始进行大规模转产或停产(图2),797、798、706 等七个工厂合并为七星集团现在的 798 艺术区是对七星集团这一下属区域的总称。798 工厂的厂房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由原东德的建筑师设计的(图 3),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们绝对不会想象到,他们的机床、流水线会在十几年后变成艺术展示空间的布景。作为一个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运用在环境关系的处理问题上,没有比北京 798 更加典型的了。从 2002 年开始,一些艺术家发现了这个隐匿于大都市繁华背后的地方,进入到这里开始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之后艺术与废弃工厂的碰撞得到了成功,为人们做接收使得这个区域迅速升华,成为北京地区的新符号(图4)。
  
  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大都市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需要不同的宣泄方式。798 的成功转型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北京作为一线城市的节奏,喧闹的城市中需要这样的一片净土,来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不同需求。798 艺术区的落成,很好的掩盖了废旧工厂的破败气息,将周围环境与艺术区本身融为一体,对于整个街区都有所考虑。通过设计手段,使那些暴露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城市里的废弃工厂,为整个北京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2.承重结构暴露
  
  如果说建筑空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身躯,那么建筑中起支撑作用的梁、柱、墙和各种建筑构架就是建筑的骨骼,是一个建筑得以成立的基础。从建筑结构角度出发来进行分类,可以将现代建筑的结构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即: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和钢结构。每一种建筑结构所呈现出的建筑空间的形式也都各不相同,承重结构的设计一般要早于整体建筑物的设计,承重结构的暴露一般也建立在整体建筑物之上。将原本应该隐藏于建筑物内部的承重结构暴露在外,这种设计多采用裸露结构的形式,建筑物的外立面多采用相配合的挂板或贴面,将沉重而神秘的承重结构暴露于建筑表面。
  
  丹麦的 Kastrup 海上浴室使用了很多露出水面的柱子作为支撑,这些细长的木头柱子露出水面大概一米高,使得整个建筑的承重结构暴露无遗,给人一目了然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图 5)。并且使用了在海水中有着积好德耐水性和耐腐蚀性的 Azobe 木材在水中建立起一个由木质码头延伸至海里的环形建筑,整个建筑造型非常独特,错落有致的框架结构又兼具了跳水台的功能(图 6)。
  
  现代建筑的一些大楼通常采用全钢结构的形式,外墙采用相配合的挂板,将沉重的承重结构暴露在建筑的表面。最常见的当属玻璃幕墙的建筑模式,这种技术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完备了。几乎不需要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全钢结构的大楼都可以实现,这样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本结构教科书。不仅清晰地说明了建筑的结构,同时还展现出了其他的设计手法和行为方式。
  
  楼板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承重结构同时也是建筑空间的一个依托,没有了楼板的建筑空间看似不成立的。但是在一些公共空间中,建筑师就大胆的将楼板掏空以获取更加开阔的视觉效果。位于台北市的旧情绵绵咖啡馆就采用了这种将楼板掏空的设计手法,但不同的是,将楼板掏空后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装饰装修,让楼板的粗糙效果暴露于众(图 7)。这与常规的中庭通透式的多层建筑并不相同,在楼板的处理上可以说是简单而粗暴的,没有运用常规的装饰手段将楼板进行细致精巧的装饰处理,而是在二层空间装置了光滑的金属扶手(图 8),与粗糙的楼板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
  
  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好像简单粗暴,没见有经过仔细的推敲,其实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也是经过了精准的考量的。这样的设计不仅赋予了咖啡馆中庭通透的空间也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在情感表达上,也充分彰显了设计师追求随性、自然、奔放、时尚的效果。
  
  3.原状暴露
  
  原状,就是指原本的状态。在建筑空间中的原状暴露就是指将建筑物本身所使用的内部用材直接显露,比如建筑物的管道、墙体等等。这样的装饰效果在许多着名建筑物中都表现的极其充分,设计师把材料本身定义为一种装饰物来使用。
  
  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就是管道暴露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外露的钢架结构以及复杂交错的建筑管线。将建筑物的水管道、电力管道、空调管道等,这些原本应该隐藏于建筑内部的管道暴露在室内或者室外,并通过多种强烈的色彩来加强视觉效果。这种“翻肠倒肚”式的手法使矩形片面和复杂立面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外观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工厂。打破了不同形式文化之间的界限,使艺术中心更加接近于大众(图 9,图 10)。作为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从建筑空间的设计上看,它缺乏了艺术性和文化气息也不具有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纪念性。这个前所未见的建筑,在巴黎当地也是饱受争议的,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已然成为了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典型“暴露”表现手法的案例。
  
  现在的很多老旧建筑的改造中,设计师们热衷于将建筑原本的墙体、地面、楼板等保留原始的状态。或者干脆将原本已经龟裂的饰面全部敲掉,故意留出砖墙的实体,意在保留这些老建筑岁月的痕迹和最真实的一面。
  
  登琨艳先生设计的现代启示录啤酒馆将原本的白色墙面剥去,露出墙体的砖块来营造啤酒馆的年代感(图11)。营造出这种淋漓尽致的风格来吸引人们,让人们在这种具有岁月感的环境里去体会那种回归最初的感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精致的钢筋水泥的束缚,从感官上去体验这种最原始的时尚韵味。
  
  4.材料本体暴露
  
  建筑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方式不同,所表达出的装饰效果也不同,在感官上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材料本体暴露和原状暴露的主要区别在于,材料本体暴露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着重强调了建筑材料的反常规用法。设计师们通常将一些特殊的材料,或是不常见于特定地点的常规材料,通过设计手段,进行反常规的运用造成人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9设计师会采用一些全新的材料用于立面装饰或者平铺表现,但是将这种材料进行反常规的应用,从而淡化材料原本的功能,赋予它更鲜明的装饰意义。比如将原本用来承重的砖块用来拼接图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肌理的变化来表达设计师想要赋予该建筑空间的情感。这种常规材料的反常规运用,打破了建筑材料运用的传统模式,营造出独特的肌理、色彩的效果,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对于将材料本进行体暴露这一设计手法,最具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应当是登琨艳先生主持设计的长沙窑餐厅。将已经废弃的铜官窑进行了改造,成为风格独树一帜的餐厅。铜官窑作为长沙文化的载体,完整的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文明,设计师将废弃的旧烧窑匣钵用于空间主体,夜里在匣钵里面点上整窑的蜡烛。神秘的长沙古窑完整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质朴的墙壁搭配设计感十足的灯光和地面。这种设计很好的运用了变化趣味的空间设计思考方式,将一种废旧的材料以其原本的面目,活灵活现的重现于人们眼前。这样大胆且完整的保留,将餐厅的设计与长沙古窑融为一体,增加了建筑空间的文化情感,赋予了餐厅独特的文化气息,也让长沙文化变得更加生动。
  
  5.工艺方法暴露
  
  工艺方法暴露是在建筑空间中组织建筑材料构建方式的关键,通过技术方法的不同在设计中融入空间的不同表现形式。干挂、粉刷、组合等施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在建筑空间中表现出独特的工艺方式和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该表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用于室内的立面装饰,以水泥、混合料、粗糙石块等饰面。将水泥石块的粗糙质感和本身色彩作为室内立面装饰,区别于传统常规的涂平抹匀的饰面工艺,故意保留出墙面原本的肌理和色彩效果。不仅打破了常规建筑材料的饰面工艺取代原本光滑的墙面效果 ,使整个建筑空间看起来更加有生气,多用于个性餐厅、主题酒吧等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中。
  
  位于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的红砂岩风蚀地貌为世界奇观之一,在当地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特殊的天然地貌开发了旅游业。他们将自然形成的岩洞通过设计手段加以改造,利用岩洞表面的自身肌理和色彩效果打造主题饭店或者酒店。设计师将岩洞的石块肌理效果作用于建筑空间设计(图 14),通过施工工艺处理一些隔断、墙体,将其仍然打造成与天然岩洞表面肌理相似的裸露效果,让旅行者能够在室内外充分的感受当地特殊的天然地貌,体验以红砂岩风蚀地貌为主题的旅游。
  
  (二)情理交融是大势所趋
  
  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来说,在技术层面的表达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将形式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专注于在建筑空间中表达“暴露”表现手法的造型与风格。设计的最终目的成为了对外型上强烈的感官刺激的追求,专注于最求形式本身。设计师以个人的情感为出发点,落实到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最求强烈的空间刺激,得到视觉上的审美满足。其二,以科学为依据,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高技术的手段,提高建筑空间设计设计本身的技术水平。这种表达方式更加注重高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建筑空间使用上的舒适性。在视觉审美方面的冲击力较第一种表达方式要弱一些,但是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空间功能性的需求。
  
  随着人们审美观点的的改变和对建筑空间舒适度的追求,第二种倾向逐渐成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主流。60、70 年代是个性反叛的年代,在那个时期西方的性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嬉皮士代表着反传统的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开始纷纷崭露头角。其次,造成人类社会重大转折的就是来自太空技术的新成就,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这标志着人类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成功大大的刺激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标志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战胜了自然,由此导致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技术也成为了被推崇的对象。进入 80 年代后,由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的显现出来。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人们逐渐地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和把握将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这一时期针对科学技术的悲观主义开始抬头,原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开始逐渐的冷却下来。到了 90 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那种不计后果的大踏步式的发展被叫停,人们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回归自然。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在第一时间敏锐的吸纳新观念,来充实全新的设计思想。
  
  任何建筑流派的变化发展都是根据社会文化的大背景而发生变革的,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影响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究其根本就是人们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无论是技术的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在建筑设计的情感表达上都是互相矛盾的。他们来自于两个相互冲突的范畴,在技术的运用上可以得到暂时性的、片面性的统一。在这种大势所趋的作用下,分类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清晰了。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审美观的变异,必然使得科学技术不断的去开拓自身,而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科学与美学也逐渐地实现了跨领域的发展,理论上的相互融合给实际的运用提供了可行性基础,实现了矛盾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综上所述,在技术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必然要与建筑紧密结合并且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这种在建筑空间中的暴露表现手法,也要在技术得以实现的合理范围内。情感作为艺术的内在属性,无法避免与建筑建立长期的联系,建筑空间的设计中,技术手段与情感的融合是当今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就是指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使用者这一方面,具体体现在这种大胆的设计手法能够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从侧面反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和生活水平的进步。
  
  这中设计手法的出现,不仅仅只是设计手法的变革。它的出现使人们颠覆了原本根植于内心的传统审美观念,使人们开始通过新生事物来接受新的审美观念。促进了审美思维的发散和多元化,为人们对提供了新的情感宣泄的渠道。这种设计手法的成果有时候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也有可能引起某一方面的争议,以至于在当时当地并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感。有些设计案例在使用该设计方法时并没有达成原本的设计目标,或是对建筑空间设计没有起到进步的意义,但是这种失败案例也能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起到佐证的作用。通过经验教训的分析能够反证其正面效果的作用,为今后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排除了一部分错误的做法。
  
  (二)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主要是指对于设计师和设计团体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潜在影响。通过使用建筑材料“暴露”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加强。通过对建筑空间多角度的分析后合理、充分的利用这一大胆创新的设计手法可知这一设计手法是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易于掌握的,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这种设计手法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大大的增加设计师的视野,拓展了设计思路能够使设计师准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设计方法和方式。
  
  这种微观的作用表现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并没有那么明显,它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考验才能被证实,但是这种作用的影响要比宏观方面更加深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