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不同时代中国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2)

时间:2015-10-3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7354字

  文革时期,整体而言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很低,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师的选拔任用方面。

  当时对体育教师的选拔任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大量抽调那些有体育基础的上山下乡青年经过短期训练之后担任体育教师,同时,将原有的体育教师逐层向上提拔,如小学体育教师提为初中体育教师等;二是部分体育院系恢复招生,但这一时期主要以招聘工农兵大学生为主。比如,北京体育学院就于1972年开始招收2年制的工农兵学员,1973年改为3年制。但是,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方式使得大量基础很差的学员被推荐进入体育院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体育教师,其整体专业素质显然偏低。再加上文革期间的学习并不正规,大量的时间被用来进行劳动或者政治活动,导致这一时期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没有任何门槛,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要求。

  4 改革开放至教师教育标准化前期(1976年-2001年):重视综合素质养成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各大体育院系纷纷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师的培养开始逐渐步入正轨。1978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1979年,发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1983年,发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纪要》等通知,都认为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扬州联合召开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确立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强调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队伍,各大体育院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这可以看做是文革之后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里程碑。从1976年到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这一阶段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断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二是体育教师资格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首先,从本科层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国家于1980年颁布了《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6年,颁布了《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研讨会会议纪要》、1991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1997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6].在这4套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中学体育教师,转向专门的体育教育人才,具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变化不大,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思想道德素质要全面,努力掌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二是掌握全面的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三是自身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其次,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体育教师资格证的制度化进程。如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的《教师资格条例》、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这些文件对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教师群体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在所有的这些政策法规文件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最具有针对性,分别从教师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与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提出了要求。如教师义务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8].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要求未涉及到任何学科,仅仅只是从宏观层面提出基本要求。但这些宏观要求与前述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共同组成了这一阶段体育教师素质的整体要求。

  5 教师教育标准化至今(2001年之后):紧跟时代需求

  自2001年开始,中国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向决策者、由课程传授者转向指导者、由学生管理者转向组织者、由教学仲裁者转向促进者、由教书匠转向研究型教师等。与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相对应,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这两份文件积极呼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明确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由此可见,国家开始强调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强调综合素质,掌握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强调对运动技术的教学能力。这一时期,国内有不少研究开始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与素质要求,但提出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强调角色转变和相应的内涵探讨。

  在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NormalEducation)。教师教育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与国际教育发展接轨,同时也是对国内整个教师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强调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综合化与标准化。

  因此,本研究认为自2001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教师教育标准化的萌芽期。而教师教育标准化进入初步发展期则是2004年中国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颁布该标准的同时,教育部启动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标准的研制工作,教师教育标准化的进程在急速推进。通过颁布标准,对教师能力素质要求有了明确规定,同时又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良好引导作用。此时期,通过构建标准来提出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逐渐成为热点。

  比如,陈作松认为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有所提高,包括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体育教学组织、监控能力和体育教育研究能力等[9].杨烨制订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包括"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等7个一级指标、"科学的学生观"等13个二级指标和"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等58个三级指标[10].

  邓若锋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学生的身体体验、学生的动作规范、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合作能力5个部分,且从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三个层次进行了详细的构建[11].一些学者还对提出了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如苏明理等人指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技术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和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更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应具备的一种质量意识和管理手段[12].徐波峰等人指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包括对象、内容和形式三个要素。其中,对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内容是基本技术技能,形式是中小学基本技术技能表述的规范文本[13].马海涛则研究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指标体系,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专业体能4个一级指标组成,以及9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成[14].北京教育学院课题组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应该由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两大维度组成,前者包含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学科与教育科学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和相应的9条标准;后者包含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两个领域和相应的11条标准[15].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颁布官方形式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总之,自教师教育标准化时期以来,我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体育教师在职业精神、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合作、训练、竞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要求,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五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近百年来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有所差异,且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从早期注重体育教师单纯对兵式体操技术的掌握,到后期在西方思潮影响下开始注重综合能力,再到解放后受苏联影响全面注重对专项运动技术的习得,到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标准化时期,逐渐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一历史轨迹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体育教师素质要求的历史演变呈现"钟摆"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与强调综合能力是发展趋势。

  因此,在今后中国制订体育教师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吸收不同时代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制订真正适合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11、2012、2013、2014年工作要点[EB/OL].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EB/OL].
  [4]杨之领,林兵,苏渭昌。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76-179.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