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于体育史的研究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大约启蒙于古代希腊奥运会时期,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育史学学科,则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二战以后,北美和英德等国家史学研究者开始涉足体育思想史。从1967-1989年,国际性的体育史学术组织的纷纷建立,标志着体育史学研究日益系统化。之后,北美、北非、东亚等地区有关学术组织的建立,更反映了世界体育史学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昌盛阶段。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维新运动。在此之前,尽管中国人已有数千年注重修史的优良传统,但体育从来没有成为传统史学研究的对象,而只是将体育当成一个文化与政治的附庸。
2、体育起源问题
起源问题是所有历史学科都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曾长期认为这是一个已经基本解决了的问题,劳动被认为是一切人类文明形式的共同源头。近年来,围绕着体育起源问题,学者们又从人科生物进化的历程--体育起源的生物学前提、从古老人科的生物群体结构到原始群和血缘家族--集体传习活动的生成机制与体育的起源、从天然工具的使用到人工工具的诞生--体育起源的物质前提、从原始崇拜的发生到巫术的出现--体育起源的仪式化前提等几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人类体育起源的不同途径。并从史前劳动工具与原始形态的体育器械、史前聚落与原始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机构设施、史前医学与原始的医疗保健体育以及史前乐舞祭仪与原始的体育娱乐等四个方面,就人类体育的原始形态进行了分析。可以说,关于体育起源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断发现的考古学资料和人类学资料的分析,将还会取得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重要证据。与此相关的是各种运动项目的起源问题,这也是今后体育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中国体育史学的纵向发展
当今在全球多元文化涌动的时代,世界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时期,信息流频繁迅捷,发达国家的后现代思潮不断袭来。这种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性促使体育史学人要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体育史学。体育史学在国际化交流中,也毫不例外地会受到后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所以与时俱进,创造新史学以适应后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当务之急。体育史学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是一门研究历史的科学,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体育史还以解释历史现象、揭示本质、探索规律为主要任务,而且仍要为弘扬体育史学的传统本色而坚持不懈。过去我们习惯把体育史与古老的事物等同起来,即将体育史研究范围局限为一个“过去”的时间概念来理解。事实上,如果体育史仅仅是历史上形成的或曾有过的体育事件,处心积虑地研究过去的体育史就似乎没有必要。
我们应该把体育史看作是动态的,存活于现在,连接着过去,同时也孕育着未来。体育史学加强了过去与现代的结合意识,加强了与国际的交流、联系,提高了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的能力,体育史学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当今,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全球学研究的兴起,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热潮正日益形成,中国体育史学的未来,也将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与融汇中发展起来。
4、中国体育史学的本土化目标
长期以来,作为社会科学、特别是体育社会科学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体育史学,在其研究过程中,受其他社会科学的分支研究的影响,基本立足于以体育自然科学为模型、以探求中国体育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基本普遍法则为己任,并以此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历史使得一些体育史上的研究成果变得远离其本应扎根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在其血管里“流的已不是真正的血液”,使许多已经被认为定论的东西失去了其真实性。经过深刻反省,中国体育史学界明确意识到,只有立足于逝去的体育实践,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才能获得其最本源的意义与现实力量。在这里,首当其冲的应是实证性方法在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体育史研究中的应用,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其特点是以考古调查、发掘或传世之遗物和遗迹中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实物为母体,对古代体育文化进行实证性的分析、探讨,以揭示古代体育文化形态各个方面发展的历程和演化规律。它首先突破了以往仅以文献资料作为标准进行研究的单一模式,同时,随着有关实物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它又会补充和修改以往仅以文献资料研究所出现的舛误,以达到证史的目的。实证性科学的兴起和应用,表明当代的中国体育史学研究,正以不同的程度自觉寻觅以往的体育之根,使自身真正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实证性方法这一面向以往现实体育世界的发展趋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实,前面述及的三大趋势均是从不同侧面对这--趋势的表达。中国体育史学与相关学科从界线分明到综合融汇,是为了更好地、完整地把握以往现实的体育世界。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与体育自然科学及其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合理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体育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本土化,更是要使不同形式的体育回归到每个具体民族与社会形态最真实的生存根基中。中国体育史学的研究自觉地把以往的现实体育世界视为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标志着它的真正成熟。
5、小结
分析上述中国体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大多数著作和学术论文缺乏体育性,以论史的方式占了大多数。诸如写马球、蹴鞠的文章几乎年年有发表,但翻看内容多有重复,写作方法千篇一律。最主要的是不少年青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其次被旧传统束缚得太紧,不敢打破清规戒律,再者现在缺少一批精于“作”文章的人。尽管史学是严谨的,要有“坚实的材料支撑”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做些艺术加工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如今正朝着休闲时代发展,因此体育史学的部分艺术化,可以让读者在轻松状态中阅读体育史论文,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体育史、喜欢上体育史。笔者认为,这为当代中国体育史学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只要我们顺应这些趋势,真正面向并扎根于中国人以往的现实体育生活,批判也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我们独特品格的中国体育史学,为世界体育史学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朝辉,郭文吉。对中国体育思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2(6):53-54.
[2]崔乐泉。论当代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的趋势[J].学术园地,2002.
[3]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4]韩鹏伟。再论体育史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2007,(6):49-51.
[5]张兆才。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产生的时代特征[J].体育科学,2005, (5):73-75.